茅海健
清朝的兵役制度是一種變形的募兵制。早期的八旗采用兵民合一的制度,入關(guān)后人丁生繁、兵額固定,逐步演化為從各旗各佐領(lǐng)中抽選固定數(shù)量的男丁充兵。綠營兵招募于固定的兵戶,戰(zhàn)時也從社會其他成員中募集,各色人等均有。
馮玉祥在自傳《我的生活》中寫道:
保定府的“五營練軍”是有名的“父子兵”,意思就是老子退伍,由兒子頂名補缺。外面的人是很難補進去的,有時即使一年半載能出一個名額,許多人就會爭著補上去,所以我補了幾次都沒有成功。
有一次營中出了一個缺額,外人還不知道,管帶苗大人就說:“這回補馮大老爺?shù)膬鹤??!?/p>
旁邊人問:“馮大老爺?shù)膬鹤咏惺裁疵???/p>
這一問把苗大人也難住了。那人說:“讓我問問去?!?/p>
苗大人生怕他這一去耽擱了時間,唯恐缺額被旁人搶去,所以就說:“我知道,用不著問。”于是他隨手寫了“馮玉祥”三個字。
由于苗大人這么一寫,以后我就沿用此名,沒有再更換本名。我補兵的這一年是光緒十八年,我才11歲。補上兵之后,我并沒有隨營操練。除了發(fā)餉時到營中應(yīng)名領(lǐng)餉外,其余時間我仍待在家中。
雖然不能把馮玉祥的事例當(dāng)作普遍現(xiàn)象來看,但其中的募兵程序體現(xiàn)了清朝的募兵細則。
清軍的士兵一旦被招募就成了一種終身的職業(yè),并無固定明確的退役制度。盡管清軍中(主要是綠營)時有“汰老弱、補精壯”的行動,但從未規(guī)定多少歲為老、什么樣為弱,更未規(guī)定多少年進行一次裁補行動,因此清軍士兵的年齡大小不一。
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廈門之戰(zhàn),清軍中有9名福建水師提標被打死。據(jù)檔案記載,這些水師提標的年齡從22歲至59歲不等,大多娶妻生子,其母親亦健在,卻少有父親的記載。
清軍士兵的家眷皆隨軍住于營中或另賃房屋住在附近,不似今日軍營這般森嚴。當(dāng)時的士兵和現(xiàn)在的警察一樣按時上班和下班。除出征打仗外,軍營并不開伙,士兵皆回家吃飯。一旦操演值勤來不及回家,家眷們便送飯前往,因此操演的場地周圍常常有家眷旁觀。
老舍在他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中對那位身穿正紅旗馬甲、攜“面黃無須”腰牌進出皇城守衛(wèi)的父親的生活作如下描述:“上班的時候他便去上班,下了班他就徑直回家?;氐郊?,他因識字不多便不去讀書……他只是劈劈柴,看看五色梅或刷刷水缸……他比誰都老實,可是誰也不敢欺負他,因為他是帶著腰牌的旗兵啊!”
老舍的家在今日北京護國寺一帶,距其父親上班的皇城并不算遠。老舍之父得到這位后來出名的兒子時已經(jīng)四十多歲,兩年后死于八國聯(lián)軍之役。
(摘自《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三聯(lián)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