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飛,女,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音樂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研究生導師,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會員,云南省藝術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1988年畢業(yè)于西南師范大學(現(xiàn)西南大學)音樂系并留校任教,1992年1月調入云南藝術學院任教。2001年開始,在國家級刊物、省級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譯文四十余篇。主要研究領域為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視角下的云南民族音樂文化,對云南十六個特有族群(哈尼、拉祜、傣、佤、布朗、阿昌、德昂、基諾、彝族、白、怒、傈僳、普米、景頗、納西等民族)生活區(qū)域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在宗教儀式音樂、民俗音樂、樂舞藝術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多次受邀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并做主題發(fā)言。主持完成的主要課題有:200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編號:07XMZ017)、2008年度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課題“中國南傳佛教傳播區(qū)域各族群佛教儀式音聲的地域性和跨地域性個案研究”、2006年度文化部重點課題《中國戲曲、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現(xiàn)狀調查》之子課題——“云南西雙版納傣族民歌現(xiàn)狀調查”、哈尼族“拉巴”現(xiàn)狀調查(與白學光合作)。在研課題主要有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非遺之后:云南民族傳統(tǒng)樂舞傳承生態(tài)觀的當代意義研究”。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音樂》編委,《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音樂(云南卷)》副主編(2007),“哈尼族多聲部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組核心成員。完成專著《歌的記憶》(2010)、《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2015)、《拉祜族葫蘆笙舞的實地考察》(2015)。
音樂時空:先請您介紹一下自己的學術經歷好嗎?
黃凌飛教授:不知何故,自小接受西方音樂學習,有過專業(yè)性質和嚴格訓練學習小提琴經歷的我(1977年3月至1982年7月,在云南省文藝學校小提琴專業(yè);1981年曾隨中央音樂學院隋克強教授學習小提琴;1991年在上海音樂學院隨著名小提琴家鄭石生先生學習小提琴),卻在人生的中年時段踏入了音樂人類學這個領域(2000年開始在中國音樂學院隨管建華教授學習),并且似乎停不下一直行走的雙腳和行走著的思想,像一個朝圣者,既然選擇了這樣一個目標,那么就竭盡全力把這個路程一一走通。
2015年前的一天,偶然的一個機會,讓我開始了尋訪不同于以往所熟悉的那樣一種“歌聲”的田野之行,并時常穿行于云南各地的村寨之間。這一“田野工作”是以音樂文化為主題的田野考察研究,其目的是為了尋找通往世界上不同族群、不同聲音文化的理解之路。在這一過程中,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到特有的聲音行為和不同的文化表達。不同的族群用各自特有的敘述方式,留下了“有聲的歷史”,這個過程是一種人生和心靈體驗的歷程。它們使我從此打破了以往的偏見,把我?guī)У讲煌囊魳敷w驗的世界中,自此,音樂真正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的要素,也成為我理解不同人群及其行為的途徑。
音樂時空:相關資料顯示,您從2001年起,在云南十六個特有族群(哈尼、納西、拉祜、傣、佤、布朗、阿昌、德昂、基諾、彝族等)生活區(qū)域進行長期深入的民族音樂、民族藝術田野調查,行程五萬余公里。這對于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來說,可謂是相當?shù)轿坏奶镆肮ぷ鳌?/p>
黃凌飛教授:感性的說,對“田野”的眷戀或許有兩個因素吧。一是父母支援邊疆建設讓我出生在西雙版納(太感謝他們),二是受父親影響,自小對文學的由衷喜愛。實則,童年時期生活于西雙版納的我,在童年的記憶中,當?shù)氐拇?、僾尼、基諾等民族生活的那種村寨生態(tài)環(huán)境至今都留有很深的印象。理性的說,這是一個成年人心智的回歸。曾經在高丙中先生主編的《瑪格麗特·米德與薩摩亞——一個人類學神話的形成與破滅》(2008)書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有這樣一種學術研究,研究者對一個地方、一群人感興趣,懷著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與人親密接觸的過程中獲得他們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開始有條有理地敘述那里的所見所聞……”
這樣一種學術研究便是人類學的研究路徑,它依據(jù)社會整體觀所支持的一套知識論,來觀察、理解并且呈現(xiàn)社會事實。而“田野作業(yè)”成為支持這種呈現(xiàn)和敘事的重要依托,這是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途徑,也是人類學理論架構的源泉。同樣,作為研究“文化中的聲音世界”的音樂人類學學科,因其“對產生音樂的全過程的理解”這一學科內涵,使“田野作業(yè)”不僅成為凝視音樂世界最好的方法,也表明了音樂不僅應當作為一個領域,而且應當作為一種環(huán)境,從中來理解和研究不同的族群和社會。
音樂時空:您在田野工作過程中遇到過什么難忘的事情嗎?或者有哪些趣聞可以與我們分享?
黃凌飛教授:那就太多了。我最先獨立開始的田野工作是在滇南和滇西南一帶,主要是紅河地區(qū)的哈尼族和彝族(阿哲和阿細支系)。當時因為做“紅河白納河中段流域哈尼族音樂文化”的考察,初次認識了紅河縣阿扎河普春村哈尼族歌手,聆聽他們所唱的“哧瑪·吾初阿哧”等哈尼族歌調,不時聽到她們夾雜上幾句語速很快的哈尼話,與她們歌調中的語感是那樣的一致……這些過程在我的第一本書《歌的記憶》有很多細節(jié)的描寫。書中如實選錄下在田野漫漫旅程中的一些片段,記下那些個讓我難忘的人、歌和事,記下我時常與這歌聲、與唱出這歌聲的歌者為伴,在蘊育了這樣歌聲的大山里、梯田上,呼吸著那清新而略帶些水田味的空氣。
我隨身電腦里一直儲存著所有田野點讓我難忘的一些照片,其中有彌勒縣巡檢司鎮(zhèn)下高甸村彝族阿哲支系范紹英大媽的照片,在2005年數(shù)次的高甸村之行中,范大媽是我最為親近的長者。那是一位有著極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敏銳的聲音辨識能力的阿哲老人,不僅能唱阿烏、大黑彝、阿細、撒尼等彝族支系,甚至當?shù)貪h族的傳統(tǒng)歌調,而且還能談及聲音是怎樣的特點。2007年春天,當我在心里感到阿哲音樂已緩緩向我走來,我似乎可以開始嘗試“從本地人的觀點出發(fā)”來解釋本地人(被研究者)的“音樂”時,從下高甸傳來消息,范紹英大媽因突發(fā)性腦淤血在家中逝世……后來,我寫了一篇文章《逝去的歌者》發(fā)表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這是為范大媽寫的,阿哲音樂就此擱筆。至今,當獨自一人時耳際里有時還會響起那略有些沙啞,卻有一種磁性的歌聲……一個生命離去,古老的歌也隨之逝去,但我總覺得那靈魂還在,那歌聲依存。
音樂時空:您還曾多次帶領學生參與到云南豐富民族文化藝術的一線調查,談談這方面的體會吧?
黃凌飛教授:在2007年以前,除了與云南社科院、云南省民委的哈尼族學者合作對紅河、元陽、綠春、元江、墨江等地至西雙版納勐??h境內的哈尼族眾多支系音樂做文化人類學意義的調查外,主要是帶領學生與其他老師共同完成中央音樂學院2004年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音樂》之子課題“云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音樂”的田野調查及文本撰寫。那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開始階段,只有張興榮老先生、我和一個學生,三個人做這個龐大的課題。我們數(shù)月穿梭在哀牢山、無量山之間,彝、白、哈尼、佤、基諾、傣、布朗、拉祜等民族異彩紛呈的宗教儀式音樂,不但是一種非常純粹的本族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同時也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期間,美國民族音樂學家海倫老師與我們同行在石屏花腰彝的祭龍儀式和蒙自等地的洞涇音樂調查中,她嚴謹認真的學術習慣讓我們敬佩,單純、簡約的個性以及對中國語境的熟悉和幽默時常讓我們開心……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末,我的田野調查和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國境內南傳上座部佛教音樂領域。在這個期間穿插了另外一個研究內容,即瀾滄地區(qū)的拉祜族葫蘆笙舞,也是我延續(xù)至今的樂舞文化研究的開始。2011年7月,應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院長何明教授之約,參加該院與普洱地區(qū)政府共同組織的對普洱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文化人類學意義的田野調查。在一個較為集中的時間段對瀾滄縣境內酒井、南嶺、木嘎、富邦、竹塘等鄉(xiāng)鎮(zhèn)拉祜族村落進行了葫蘆笙舞的實地考察。當我們最后結束調查,離開那片充溢著拉祜氣息的山野之地時,葫蘆笙舞,一種帶有明顯東方身-聲-意三合一藝術特點的“體化實踐”讓調查者們?yōu)橹鸷?。這一“古風樂舞”雖經若干歲月的風化,但滲透在其中的文化基因仍然作為一種歷史精魂貫通于拉祜族日常生活中,對一個悠久漫長的文明來說,這是一種似淺實深、似散實精的文化遺產。如果不是親歷,很難想象和感受葫蘆笙舞對于拉祜人的意義以及從心底生發(fā)出的那種自得其樂的心境。傳統(tǒng)的約定規(guī)則與開放性的表達方式不僅成為拉祜族蘆笙舞重要的文化特征,同時還作為一種生活實踐,存在于這方水土之中,用文明的血脈滋養(yǎng)著世世代代的后人。
音樂時空:我們發(fā)現(xiàn),您之前一部專著《歌的記憶——一個音樂人類學者的田野之行》是關于哈尼族音樂研究,與最新出版的《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相比,學科跨度相當之大。前后歷時5年時間,在研究過程中,堅守了什么?又有哪些突破呢?
黃凌飛教授:《歌的記憶》比較感性,有一個視角、有一個立場,但沒有太理論性或是方法論的去解釋“音樂”是怎樣的,它只是一部近似音樂民族志的田野記錄,因為敘述個人田野經歷的文本在人類學中是一個被認可的亞體裁。這本書沒有花太多時間“寫”,因為一切都是心底里自然的感知和記憶。這個過程中,非常想念那些在田野中所認識的那些樸實的人們,他(她)們真正成為我心中“歌的記憶”。他(她)們的事,他(她)們的歌是我寫此書的緣起,而時時浮現(xiàn)于心中對村落時空的遙遠回味,則是我完成此書的動力。
我原本從未想到過會在最具東方文化色彩的佛教領域進行音樂的學習與研究。那是2007年的1月7日,連續(xù)數(shù)日的綿綿冬雨使春城昆明一直彌散著陣陣寒氣……我隨云南大學的彭多意等幾位老師,端坐在位于城西郊的云南佛學院茶室里,靜心聆聽心源法師關于中國佛學三語系的教義、儀軌及修為等各自特點的開示。這個場景已經過去了8年有余,但至今仍然清晰地刻記于心,似有些“坐禪開悟,圓滿無上”之感?;蛟S這便是機緣,有了機緣,便有了一個起始,一個以證慧悟的生命之體驗的歷程,使我在接下來的近7年時光,暫時闊別在廣袤的哀牢山、無量山等區(qū)域的田野之地,開始了沿云南西南部、南部邊境一帶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傳播區(qū)域各族群音樂的人類學實地調查。
《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2007年度的課題,這是一項集多學科交叉而進行的綜合性研究,涉及人類學、宗教學、儀式學、音樂人類學等學科內容。在此研究中,以南傳佛教音樂為論域,立足于境內南傳佛教傳播區(qū)域的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地區(qū),選擇了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的八個村寨為核心田野調查點,對此區(qū)域的南傳佛教活動和社會生活等事項做了長期深入的田野調查。在學科定位上,與同領域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視角與學術取向。如: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因素,中國境內信仰南傳佛教五個族群的宗教音樂與傳統(tǒng)民俗音樂之間始終維持著一種比較松散的傳播、影響和交融關系。二者在長期的碰撞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特有的兼容音樂文化綜合體。這種相容文化表現(xiàn)在民間村落中,通過音樂特有的運行方式,在以佛教為核心的佛經音樂和與社會生活為依托的佛教民俗音樂中運轉,所構成的佛經音樂場域與民俗音樂場域長期并存,成為南傳佛教音樂系統(tǒng)的兩個音聲譜系。這是與儀式音樂學界有把宗教音樂研究劃分為核心、中介、外圍三個不同層面的重要區(qū)別,在這個前提下所衍生的研究視域必然帶來佛教音樂類型、系統(tǒng)、結構劃分等方面的不同。中國境內豐富、復雜的南傳佛教音樂文化,在生態(tài)系統(tǒng)、聲譜系統(tǒng)、“歷史現(xiàn)場”與“共時平臺”的觀察與表述中以不同的方式逐漸凸顯出來。
要說《歌的記憶》與《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二者研究的不同,那是非常別樣的感受。一直以來,南傳上座部佛教始終被認為是嚴格遵循佛教教義、儀軌的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所使用的經典語言屬于巴利語體系,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語三藏圣典以及許多重要文獻,還在整個傳播地區(qū)和眾多族群中形成具有地方特點的經文、經腔、文字等類型,儼然是一個復雜多樣而較為完整的宗教文化系統(tǒng)。漫長而艱難的田野調查及研究過程,實則是參與者們人生重啟的生命之旅。中國境內南傳上座部佛教師父們智慧溫和的賜教,常常是以一種令人心儀的思維方式,一種心悅誠服的生活態(tài)度使我們受益,時常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之感。
音樂時空:下面我們來談談教學,您承擔的教學課程中有一門《云南民族音樂》,這是極富地方特色的,請您談談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可以嗎?(我聽董宸博士說,這門課程是可以與活態(tài)的傳承保護聯(lián)系起來的,希望您能夠多談一些。)
黃凌飛教授:《云南民族音樂特色課程》是以云南特有十六個民族音樂文化為主體。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習者能掌握云南民族音樂母語、音樂風格、音樂形式及創(chuàng)造模式等,在一個熟悉的世界里操縱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造過程, 并成為一個積極的的創(chuàng)造者和貢獻者, 這是課程的核心。由此, 以多學科為起點的《云南民族音樂特色課程》表現(xiàn)在課程設計上便是尋求一種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課程。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中, 其定位是聚集在文化語境中理解音樂,對云南民族音樂進行研究性、探究性學習。讓學生不僅能從云南特殊的地理人文歷史與環(huán)境中,認識云南民族音樂的地方性知識,重新建構音樂與文化的關系,建立多元音樂文化的意識,同時嘗試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族群的音樂世界,能夠用一種更為全球性的狀態(tài)來學習和了解人類的音樂,以此提高運用本土音樂元素自主創(chuàng)作和應用的能力。原本的課程設計是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課程群,但在實踐的操作中,由于多種原因,課程推進并不流暢。
音樂時空:據(jù)了解,云南藝術學院建立了“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能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機構嗎?
黃凌飛教授:云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是國家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項目中的省級項目,主要通過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社會行業(yè)產業(yè)及學術機構的強強協(xié)同,在保護民族藝術文化基因,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文化藝術人才,衍生新的藝術形態(tài)與藝術形式等方面進行建設。
實則,在“創(chuàng)新亂象”的今天,如何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間尋找一種關聯(lián)?如何堅守田青先生所說的“非遺”的根脈與底線?如何對“傳統(tǒng)”有充分的尊重與認知?都需要深刻的智慧與積極的實踐。當今,世界的經驗、國家的設計、學界的指導以及市場的萌動之間如何聯(lián)接等議題,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如何在社會、公眾、高校等不同層面進行探尋與實踐,如何探索和建立一條從教學到創(chuàng)作,從創(chuàng)作到實踐,從實踐到市場,從市場到服務社會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便是云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需要做的事。
音樂時空:據(jù)您所知,云南省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如何?這些項目的傳承狀況是否客觀?
黃凌飛教授:云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區(qū)。當今,“非遺”在失與傳之間徘徊,不僅在官方的文化訴求與民間文化實踐間、學術規(guī)范與鄉(xiāng)土知識體系間產生距離,也使學界的研究遭遇瓶頸。如何加強在非遺之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所存在的傳承、傳播等現(xiàn)狀及實踐性的關注與研究,為今人提供一種文化多樣性存在的樣式,并以新的意義建立起當代的實踐,這是當下學界、政府管理部門需要慎重思考的。
音樂時空:您未來的研究重點會鎖定在哪些方面?
黃凌飛教授:云南自然和人文共同造就的獨特文化空間,使豐富的音樂事象及樂舞事象是一個具有完整龐大系統(tǒng)和鮮明個性的文化體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復雜的“地方性知識”如何通過體化實踐,在身體、聲音方面形成完整的意義系統(tǒng)和傳承方式,并且是如何顯現(xiàn)意義系統(tǒng)以及如何在意識中得到構成和記憶?當然,云南有許多跨界族群,在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下的音樂文化流變等等都會是未來的關注和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