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
你聽說過叼羊、姑娘追、賽馬、馬上摔跤、馳馬拾物等民族體育活動嗎?這些都是哈薩克族在喜慶日集體進行的娛樂活動。
哈薩克族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以及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人口125萬(2000年)。
哈薩克牧民生活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轉場。哈薩克牧場有春秋牧場、冬牧場和夏牧場三種,分別在天山北坡向北經準噶爾盆地,直到阿爾泰山的廣袤山地草原和戈壁草灘地區(qū)。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哈薩克牧民一般每年進行四次大的轉場,而在各季根據(jù)牧業(yè)生產需要小規(guī)模的搬遷則更頻繁。牧場的遷移和牧業(yè)生產的安排相呼應。春秋牧場一般位于淺山、荒漠和半荒漠地區(qū)。春有雨水、秋有泉水供人畜飲用。除便于放牧,對春季接羔育幼,秋季牲畜配種,以及剪毛等牧業(yè)活動都很有利。冬牧場一般位于山澗溝谷、河灣、沙丘可避風雪地帶,氣候較為暖和,以保證牲畜安全越冬。夏牧場則位于涼爽濕潤的山地。雨水充沛,牧草豐盛,有利于牲畜育肥。牧民可利用夏季美好的時光制氈、加工奶制品、舉辦婚禮、慶典和集會。大自然賜予哈薩克牧民獨有的生活情趣,人們無不為之慨然:世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的家在飄游中誕生。
為了轉場方便,哈薩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繼承了祖先的傳統(tǒng),牧民們住的是一種輕便而又易于支撐和拆卸的氈房。
由于哈薩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場中要不停地遷徙轉場,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氈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一般牧民兩個小時就能搭起一個氈房,若已搭起氈房的地方不太合適的話,幾個人就能抬起來換個位置。氈房拆卸起來也十分容易。在很短時間內,牧民就能將整個氈房和全部生活用品用毛繩捆扎起來,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因而,氈房對哈薩克族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居住舒適,并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由于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里布置得十分講究,人們便稱之為“白色的宮殿”。氈房內布置有一定的規(guī)矩,分成住宿和放物品兩大部分。房正中對著天窗安設火塘或鐵爐,氈房前半部鋪有地毯。氈房的功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居住待客外,也是從事生產和娛樂的場所。是接羔的“產房”、孩子的課堂、婚禮的典堂,也是哈薩克族唱歌、跳舞的俱樂部。從冬季來臨的11月到來年春季4月期間,哈薩克族一般住在冬季牧場。這種房屋為四方平頂,內置鐵爐或土爐取暖,為避風雪,多用土坯、石塊或木頭構筑而成。
定居的哈薩克人住房形式與周鄰其他民族相似。
(責任編輯 王天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