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在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jié)規(guī)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采取公告送達,自發(fā)出公告之日起,經(jīng)過60日,即視為送達。近年來,公告送達在各地法院的適用逐步增多,這有利于保障被送達人及時參加訴訟,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同時促進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但在實踐中,如何認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何為其他方式無法送達,公告采取的方式等問題尚有爭議,值得探討。
一、如何認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在法律意義上來講,即受送達人離開住所或居所去向不明,經(jīng)查找,仍然不能知道受送達人的下落。但對下落不明時間法律沒有規(guī)定,有人認為受送達人離開住所去向不明必須持續(xù)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方可認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筆者不這么認為,因為如果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滿一段時間才能公告送達,則會嚴重影響訴訟效率。民事訴訟一審普通程序的一般審限為6個月,如果規(guī)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滿一段時間才能適用公告,則一些案件不得不中止,導致訴訟拖延。筆者認為,只要有關組織能證明受送達人下落不明,即可公告送達。在審判實踐中,個別辦案人員責任心不強,在通知受送達人不到后即采用公告送達,這嚴重損害了受送達人的訴訟權利。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及經(jīng)過。筆者認為,因受送達人下落不明而公告送達的,應當有受送達人住所地或居所地基層組織或其同住成年家屬證明。
二、何為其他方式無法送達
依據(jù)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送達方式有直接送達、委托送達、留置送達、電子送達、郵寄送達、公告送達等,這其中只有當其他送達方式無法送達時才可適用公告送達。也即只有窮盡其他送達方式無法送達時才可采用公告送達。但在審判實務中,卻存在諸多問題。有些案件本來是能查找到受送達人的地址而直接送達或留置送達的,或是可以采用郵寄送達、委托送達等方式送達的,卻因怕麻煩等原因而直接適用了公告送達,違反了公告送達的法定程序。案件受理后首先應通知當事人到法院或指定地點接收法律文書,當事人拒不配合或無法聯(lián)系的,應到當事人的住所送達相關法律文書。如果其不在住所且其家屬或有關組織證明其下落不明時,可公告送達。但實踐中有一種情況比較復雜,即多次到受送達人住所或居所送達,但恰逢當事人或其家屬外出而導致的送達不能,這種情況下是否也應視為采用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筆者認為,如果這種情況下不能公告送達,則將使辦案人員不得不為了送達而頻繁往返當事人住所,浪費人力物力。但應規(guī)定比較嚴格的條件,如到當事人住所地三次無法送達的,則可以采用公告送達的方式。
三、關于公告的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38條規(guī)定:“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和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信息網(wǎng)絡等媒體上刊登公告,發(fā)出公告日期以最后張貼或者刊登的日期為準。對公告送達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應當按要求的方式進行。公告期滿,即視為送達。”即公告可以張貼在法院公告欄或者受送達人的住所地,也可以在報紙,信息網(wǎng)絡等媒體上刊登。筆者認為在法院公告欄張貼公告不具有合理性,因為法院不是公園、商場,少有人光顧,且受送達人也不知道何人何時會起訴自己。如果受送達人住所在海南,在魏縣人民法院公告欄上張貼公告,那么受送達人能看到該公告的可能性可想而知。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地張貼公告有其合理性,因為受送達人或生于斯或長于斯,在該地親戚朋友較多,其知曉該公告的幾率也較大。在報紙、信息網(wǎng)絡等媒體上刊登公告,公告的范圍比較大,但也有不足之處,應在哪級報紙、信息網(wǎng)絡上刊登沒有要求。筆者認為應在全國綜合性的報紙或信息網(wǎng)絡上刊登較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