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宗智
通過庭審實質化實現“以庭審為中心”,集中體現了司法規(guī)律的要求,也是優(yōu)化我國刑事訴訟運行機制的重要舉措。但是,推動庭審實質化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1996年、2012年《刑事訴訟法》兩次修改均未達成這一目標。庭審虛化是長期存在而未能有效解決的制度性問題。一是庭審調查未貫徹直接審理原則,證據審查趨于形式化。二是庭審舉證、質證趨于簡化,造成普遍的庭審不充分。庭審虛化的形成原因與庭審本身的特性、刑事訴訟程序機制的設置以及司法體制、機制和理念有關。
實現庭審實質化,第一,需適度阻斷偵審聯(lián)結,直接、有效地審查證據。首先要強化證人出庭作證:完善相關制度,體現傳聞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要求;適當把握證人出庭條件,防止濫用酌定權;運用強制權保證證人出庭。其次要促使偵查人員、其他取證相關人員以及目擊犯罪的警察出庭作。再次要適當處理庭前書面證言與法庭證言的關系。最后,完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有效審查證據來源。
第二,需充實庭審調查,改善舉證、質證與認證。要改善舉證,充實庭審調查;改善舉證,充實庭審調查權;加強當庭認證。
第三,需完善庭審調查規(guī)則,改革裁判方式。要調整審判節(jié)奏,加強釋明權的運用;完善法庭證據調查規(guī)則,保證集中、有效審理;改革裁判方式,加強當庭裁判和庭審分析。
第四,需充實二審庭審。要明確檢察官在二審法庭的職能定位,發(fā)揮其訴訟功能,合議庭則應當運用職權推動二審審理的精細化和庭審實質化。
第五,要提供支持條件,完善配套措施。在訴訟程序上,需要庭前準備程序予以配合;在訴訟要素上,需要強化辯護功能予以支持;在司法能力上,需要案件的繁簡分流予以保障;在審決機制上,需要落實司法責任制,以提供程序運行的基本條件。
(摘自《法學研究》,2015年第5期,第139-156頁。)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