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
摘要:歌劇傳入中國之后,百年來獲得了蓬勃發(fā)展?!栋蜕绞袼夥拧愤x自大型民族歌劇《江姐》。歌劇《江姐》的民族化特征顯著,它借鑒了地方音樂語言,對戲曲及板腔體的研究也頗為深刻。文章對選段《巴山蜀水要解放》的音樂、演唱以及人物情感的表達進行了論述,對于民間音樂元素的運用更使得整個音樂充滿了民族特色。在演唱方面,根據(jù)人物的角色以及處境來進行演唱,才能更好地將音樂與演唱融為一體,這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民族歌劇的真正魅力。
關鍵詞:《江姐》 《巴山蜀水要解放》 情感處理 演唱分析 體會
歌劇《江姐》由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閻肅作詞,創(chuàng)作于1962至1963年間,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文工團首演于北京,1978年被拍攝成為電影藝術片。對經典作品歌劇《江姐》不斷地研究,細致的揣摩,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國民族歌劇獨特的魅力。
一、歌劇《江姐》的創(chuàng)作背景
歌劇《江姐》描述的是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到重慶解放前夕這段歷史。歌劇《江姐》的詞作家閻肅在大學時期經歷了這段黑暗的時期,并且熟悉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四川諸多戲劇形式,加上借鑒了小說《紅巖》中的文學素材,閻肅先生僅僅用了18天的時間就寫完了《江姐》的全部初稿,接著三位年輕的作曲家羊鳴、姜春陽和金沙就開始了長時間的創(chuàng)作歷程。
《江姐》初稿片面照搬了川劇的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剛性有余而柔性不足。這時,作曲家們在婺劇中找到了江姐這個人物的主旋律。婺劇中用打擊樂來表達激烈情感的新穎方式使他們深受啟發(fā)。在江南戲曲柔美的音調中,羊鳴再次找到了《江姐》的主旋律,而四川戲劇中的一些音樂元素及風格,讓這種旋律變得更加豐富和大氣,充滿民族氣息。選段《巴山蜀水要解放》就是選自于紅色經典歌劇移植的現(xiàn)代川劇《江姐》。選段旋律跌宕起伏、氣勢磅礴,表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革命意志和豪邁、樂觀的戰(zhàn)斗情懷。
二、選段《巴山蜀水要解放》音樂分析
《江姐》可以說是中國民族歌劇的代表性劇目,其中的選段《巴山蜀水要解放》借鑒了戲曲音樂的板腔體結構原則,形成了一個典型的板腔體唱段。唱段為了烘托音樂的氣氛,運用了川劇高腔“人聲幫腔”方式,為江姐這個革命者形象定了一個調子,給人以獨特的音樂享受。不僅如此,這個唱段在情感表達之外,還兼有敘事功能,它交代了“江姐”離開重慶前往華鎣山執(zhí)行任務這一全劇關鍵性情節(jié)。因此,選段《巴山蜀水要解放》是一個抒情性與敘事性相結合的唱段。
作為一個板腔體的唱段,按速度和板式的變化可分為三個部分:散板、快板、慢板。
第一部分從江姐的散板開始,表面上看,唱段是在“寫景”的,但其實是為了抒發(fā)一種革命的豪情?!翱撮L江”和“望山城”是江姐在全劇中的一個“亮相”,如同戲曲中“叫板”,演唱者在演唱時要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感覺,俯瞰長江、遙看山城,滿懷革命激情。在演唱開始的兩個“看長江”時,演唱者應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第二句雖然只有“看長江”三個字,但在演唱時應分為三逗,即三個字分別為“頭逗”“腰逗”和“尾逗”。
第二部分是一個快板段落,由三個樂段構成。第一段開始處是一個快速的過門。與前后的對比造成一種“緊拉慢唱”的效果。這一段江姐為獨唱,而鋼琴伴奏以連續(xù)的八度和連續(xù)和弦的演奏方式,強有力的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
第二段由4句組成,前后兩句是典型的戲劇腔式,為“頂板漏腰兩腔式”;第三句是“頭眼分尾兩腔式”,第四句是“頂板漏腰兩腔式”,最后是“快把征途上”的重復。這一段演唱速度有所加快,表達出江姐上征途的迫切心情和高昂的革命斗志。
第三段由四個短句構成,表現(xiàn)出戲曲“急板”的風格。這一段速度再次加快,演唱者需要唱出一種“快馬加鞭馬蹄急”的感覺。
第三部分從“啊”字來,來自于婺劇的拖腔,它與前面伴奏(“過門”)構成了一個完整樂句。
這個唱段的一大特色就在于此,獨唱和鋼伴在音樂中完美的銜接,與主題相融合,并構成一個完整的旋律線。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快板或稱“快板主題”,可以說是蘊含在江姐唱段中的另一個具有主題性的音樂因素。
接著的段落是一個慢板,即這個唱段的第三部分,由4個樂句及其重復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樂段結構。這個慢板來自越劇中的“清板”?!扒灏濉笔窃絼≈幸环N風格細膩、長于抒情的板式,它持續(xù)的音區(qū)并不高,有時甚至更會有一種低回婉轉的音樂性格。這一部分的演唱應該盡可能的流暢,尤其是最后一句“陽”字,應采用戲曲演唱“偷氣”的方法來表現(xiàn)拖腔,使之連貫自如。
縱觀《巴山蜀水要解放》這個唱段,我們可以了解到,其音樂材料基本上都來自主題歌《紅梅贊》,并使“快板主題”和“慢板主題”得以呈現(xiàn),為后面江姐唱段做了音樂材料上的鋪墊。
三、民族歌劇演唱思索
(一)歌劇演唱應擁有一顆虔誠的心
歌劇被譽為是音樂表演的最高形式。千百年來,音樂史上出現(xiàn)過眾多經典歌劇和經典唱段。中國民族歌劇雖起步較晚,但同樣也涌現(xiàn)出了相當數(shù)量的優(yōu)秀作品和優(yōu)秀唱段。歌劇《江姐》在眾多歌劇作品中脫穎而出,它經歷了五代人的傳承,時至今日,這些優(yōu)秀的藝術家們?yōu)榇蟊妿淼慕浀溆绊懼恳晃灰魳啡?。一方面,隨著我國聲樂演唱事業(yè)的不斷進步,從聲樂演唱觀念和演唱技術來看,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而另一方面,也出現(xiàn)了歌劇演唱與情感表達相脫離的現(xiàn)象。具體來說就是,演唱中過于注重演唱技巧,而對于歌劇形象的塑造和主題情感的表達不夠細膩。作為一名專業(yè)的歌劇演員,更是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在演唱歌劇的時候更應該放下身架,力求能懷著一顆虔誠之心,來表現(xiàn)角色。
(二)將情感的表達作為歌唱的首要任務
歌唱的最終目的就是情感的表達,在歌劇表演中,演唱者必須感受其中的文字與曲調融為一體的奧妙,還要從歌詞中讀準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通過這樣的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此來做到發(fā)自內心的有感而唱,做到唱中有情,以情傳聲。要對歌劇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目的、藝術風格,才能體驗人物情感。演唱者應與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相融合,將自己化身為作品中的人物,通過想象,聚精會神的體會和融入到相似的氛圍之中,此時演唱者便已經有了一種表演的欲望,這就可以基本上表達出作品應有的感情,但是切記過于激動,導致破音。
(三)對咬字行腔藝術的重視
中國歌劇藝術的演唱,注重“字正腔圓”,追求在咬字、吐字及行腔方面的準確性,這種演唱方法繼承了傳統(tǒng)的民歌的演唱方法(如說唱藝術、傳統(tǒng)戲曲等);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美聲的發(fā)聲技巧,因此可以說,我國民族歌劇咬字行腔的藝術是我國民族歌劇藝術表現(xiàn)的主要特征。
總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從模仿嘗試到初具歌劇形式,從單一創(chuàng)作到多元化創(chuàng)作,為中國音樂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21世紀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同樣也對民族歌劇演唱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繼承經典;另一方面,要根據(jù)歌劇作品實際情況,積極對各種演唱方法進行深究。這樣,我國的民族歌劇才能真正的與時俱進,從而走上一條良性的發(fā)展道路。
(四)個人演唱體會
我喜愛歌劇,我喜愛演唱富于戲劇性的歌劇唱段,我更喜愛演唱中國味十足的歌劇唱段。通過演唱歌劇選段《巴山蜀水要解放》,使我體會到戲劇板式在中國歌劇的運用,其中民間藝術手法的運用,突出了民族特色,加深了我對民間音樂的喜愛,并且也有了想要進一步研究民族音樂的欲望。通過五代藝術家對“江姐”這一角色的詮釋,使我學會了如何才能更恰當?shù)厝谌虢巧?,更完整地把握人物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