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定坤
(青海省人民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
物理診斷
64層MSCT冠狀動脈成像中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的應用分析
祁定坤
(青海省人民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摘要]目的探討64層螺旋CT(MSCT)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在冠狀動脈成像檢查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80例進行冠狀動脈成像檢查的患者,隨機分為前瞻性組和回顧性組各40例,前瞻性組行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檢查,回顧性組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檢查,比較2組成像質(zhì)量、輻射劑量差異。結(jié)果2組L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瞻性組CTDIvol、DLP標準、ED標準均顯著低于回顧性組(P<0.05)。2組共計顯示1 086段冠狀動脈,其中有1 058段達到2分的評分要求,即滿足臨床診斷要求有1 058段(97.42%);前瞻性組有529段冠脈圖像質(zhì)量評分2分以上(97.24%),回顧性組有529段冠脈圖像質(zhì)量評分2分以上(97.60%),2組冠脈成像質(zhì)量達到臨床診斷要求的冠脈段數(shù)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139,P=0.709)。結(jié)論64層螺旋CT(MSCT)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具有與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檢查相當?shù)膱D像質(zhì)量,同時可以顯著的降低掃描輻射劑量。
[關(guān)鍵詞]64層螺旋CT;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冠狀動脈成像
冠心病(CHD)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較高,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因素,因此,早期診斷CHD對改善預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MSCT冠狀動脈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因具有無創(chuàng)性、較高的圖像時間分辨力與空間分辨力,已廣泛應用在CHD的診斷中,能夠準確、全面地反映出冠狀動脈病變[1]。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分為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shù)與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CCTA采用了小螺距,使得心臟掃描時因射線劑量累積產(chǎn)生較高的總劑量,目前CT輻射劑量對患者潛在的危害以及劑量管理已引起了臨床關(guān)注[2]。本研究對我院影像科收治的80例擬行冠狀動脈成像檢查患者實施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監(jiān)測,對比分析前瞻性與回顧性的成像質(zhì)量、輻射劑量差異情況。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擬在本院影像科進行冠狀動脈成像檢查的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對含碘對比劑無過敏性反應;②靜息心率或藥服用美托洛爾后心率<65次/min;③本研究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患者;③嚴重的心律不齊的患者;④既往具有冠狀動脈搭橋手術(shù)、心臟起搏器、冠脈支架手術(shù)病史的患者;⑤妊娠期、哺乳期婦女。隨機分為前瞻性組和回顧性組各40例,2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1.2檢查方法所有患者選用美國GE LightSpeed 64層螺旋CT掃描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后,行對比劑注入操作。回顧性組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檢查,探測器準直器寬度約為40 mm,管球旋轉(zhuǎn)速度為350 ms/r,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650 mA,最大矩陣為512×512,F(xiàn)OV為250 mm×250 mm,在掃描患者心臟時并同步記錄心電圖信號,其中螺距應按照心率不同由設備自動設置,為0.20~0.24。前瞻性組行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檢查,采用前瞻性ECG觸發(fā)軟件,其掃描參數(shù)與設備與回顧性組相一致探測器準直器寬度為40 mm,且在3~4次曝光后完成檢查,每2次曝光重疊掃描5 mm,用以緩解錐形束偽影的影響,Z軸覆蓋范圍為10.5~14 cm。通過軟件中“padding”技術(shù)控制X線曝光時間窗寬。
表1 2組基礎資料比較
1.3掃描輻射劑量由CT機對每一患者的掃描長度(L)和容積CT劑量指數(shù)(CTDIvol)進行記錄,計算劑量長度乘積(DLP=掃描長度×容積CT劑量指數(shù)),有效劑量(ED=0.017×DLP),采用公式計算DLP標準=12×容積CT劑量指數(shù)、求其標準化ED標準。
1.4圖像質(zhì)量分評估采用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AHA)冠狀動脈分段標準[3],由本院影像科2位有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對2組患者的冠狀動脈段顯示質(zhì)量進行評分,評分標準:血管走形連續(xù)、清晰、無偽影干擾,血管高亮度顯示,4分;血管走形連續(xù)、清晰、無偽影干擾,但血管周圍有偽影干擾觀察結(jié)果,檢查血管段呈高亮度顯示,3分;血管周圍模糊陰影較為明顯,但血管錯層<血管直徑的25%,顯示血管走形的亮度尚可,2分;血管走形不連續(xù),可見偽影干擾嚴重,血管錯層≥血管直徑的25%,血管周圍影像模糊,導致不能區(qū)分血管與周圍組織,血管亮度欠佳,1分;根據(jù)臨床實際,以評分≥2分作為能夠滿足臨床診斷的要求。
2結(jié)果
2.12組輻射劑量對比2組L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瞻性組CTDIvol、DLP標準、ED標準均顯著低于回顧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輻射劑量對比±s)
2.22組成像質(zhì)量對比2組共計顯示1 086段冠狀動脈,其中有1 058段達到2分的評分要求,即滿足臨床診斷要求有1 058段(97.42%);前瞻性組有529段冠脈圖像質(zhì)量評分2分以上(97.24%)、回顧性組有529段冠脈圖像質(zhì)量評分2分以上(97.60%),2組的冠脈成像質(zhì)量達到臨床診斷要求的冠脈段數(shù)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139,P=0.709)。見表3。
表3 2組成像質(zhì)量對比 段(%)
3討論
冠心病(CHD)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由冠狀動脈血管出現(xiàn)粥樣硬化病變所致血管阻塞,誘發(fā)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等心臟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胸痛、心悸、乏力、發(fā)熱、出汗、心力衰竭,由于CHD發(fā)病機制復雜、病程長,容易并發(fā)多種合并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此早期診斷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4]。目前臨床常使用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shù)(SCA)診斷CHD,并將其作為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但由于該技術(shù)為有創(chuàng)檢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且檢查過程復雜,價格較貴,未得到廣泛應用,僅適合在較為嚴格的適應證時應用。隨著多層螺旋CT(MSCT)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CT冠狀動脈成像(CCTA)因具有成像速度快、掃描范圍廣、圖像質(zhì)量高、一次掃描的數(shù)據(jù)足以重建不同層厚CT圖像等特征,廣泛應用在臨床CHD檢測中。文獻報道,CCTA可以確定冠狀動脈斑塊性質(zhì),能夠預測冠狀動脈疾病的發(fā)展與心臟血管事件的發(fā)生[5],但該技術(shù)的X射線輻射劑量給患者造成的危害已成為臨床關(guān)注的焦點。如何降低冠狀動脈CT射線劑量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潛在危害,且在保障圖像質(zhì)量的同時降低劑量,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shù)是掃描床在多排探測器旋轉(zhuǎn)掃描時以較低的速度移動,并記錄患者的心電圖,再匹配不同心動周期的特定時相與所采集的原始數(shù)據(jù),最終獲得重建圖像[6]。CCTA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技術(shù),為保障診斷CHD準確性,增加了探測器排數(shù)、增大CT機使用的球管與毫安輸出量,同時也增加了輻射劑量,在實際檢查操作過程中X射線球管持續(xù)曝光,采用較小的螺距進床,不斷累積了輻射劑量[7]。文獻報道,每人1年內(nèi)所能接受的輻射累積量不得高于50 mSv,5年內(nèi)不高于100 mSv,且該技術(shù)的螺距較低,掃描時間較長,為9~10個心動周期[8],其限制了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shù)在臨床中的應用。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是一種先進的CCTA掃描技術(shù),即應用軸掃與點射技術(shù),通過心電圖信號觸發(fā)選擇性控制X射線管曝光,降低輻射劑量[9]。該技術(shù)采用ECG波形,預選R波后延遲時間觸發(fā)曝光,在其他間期則不會曝光掃描,降低了掃描時所用的輻射劑量,同時使用步進式進床與軸位掃描,完成原始數(shù)據(jù)采集[10]。與回顧性相比,前瞻性心電門控制技術(shù)利用CT40 mm寬體探測器優(yōu)勢,通過3~4次進床覆蓋心臟,在預選時相內(nèi)曝光,可縮短曝光時間,降低輻射劑量[11]。本研究中前瞻性組和回顧性組L值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前瞻性組的CTDIvol、DLP標準 、ED標準均顯著低于回顧性組(P<0.05),這提示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shù)能夠有效降低輻射劑量,提高診斷準確性,改善患者健康狀況。本研究發(fā)現(xiàn),前瞻性組有529段冠脈圖像質(zhì)量評分2分以上,回顧性組有529段冠脈圖像質(zhì)量評分2分以上,2組冠脈成像質(zhì)量達到臨床診斷要求的冠脈段數(shù)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無論是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還是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術(shù),均具有良好的冠脈成像質(zhì)量,值得應用在冠狀動脈病變診斷中,這一結(jié)果與文獻[12]報道相一致。
綜上所述,64層螺旋CT(MSCT)前瞻性心電門控橫斷面掃描技術(shù)具有與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檢查相當?shù)膱D像質(zhì)量,同時可以顯著地降低掃描輻射劑量。
[參考文獻]
[1]常妙,李佩玲,初金剛,等. 低濃度對比劑在冠狀動脈CTA檢查中的可行性研究[J].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4,25(3):172-175
[2]趙磊,王澤鋒,劉挨師. 中等心率下64層螺旋CT前瞻性心電門控冠狀動脈成像的可行性研究[J]. 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2,35(1):5-9
[3]趙磊,劉挨師,王澤鋒. 中等心率患者前瞻性心電門控 CT冠狀動脈成像的臨床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46(2):175-177
[4]楊根仁,柴春華,肖圣祥,等. 迭代重建在 256 層 CT 前瞻性心電門控冠狀動脈成像中的應用[C]. 2012年浙江省放射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012
[5]Bettencourt N,Chiribiri A,Schuster A,et al. Direct comparison of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and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stress-rest perfusion imaging for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 Am College Cardiol,2013,61(10):1099-1107
[6]Kiriyama T,Toba M,Fukushima Y,et al. Discordance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formation of 64-slice MSCT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to high probabil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 J,2011,75(7):1670-1677
[7]楊春燕,卓兵芝. 64排CT前瞻性低劑量輻射技術(shù)在冠狀動脈成像中的應用[J]. 農(nóng)墾醫(yī)學,2012,34(1):28-30
[8]李丹鴻,郭志芳,張晶. 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在冠狀動脈疾病中的應用[J]. 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5,31(3):14
[9]呂鐵鋼,劉挨師. 低劑量冠狀動脈成像:前瞻性心電門控CTA與DSA對比研究[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1):112-115
[10] 劉穎. 雙源CT低劑量回顧性掃描模式對先心患兒冠脈成像最佳時相研究[D]. 鄭州大學,2014
[11] 張軍偉,石惠,牛媛媛,等. 雙源64層CT前瞻性門控冠狀動脈成像圖像質(zhì)量評價及影響因素控制[J]. 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4(5):17
[12] 高潔,張雪峰. 64層CT回顧性心電門控低劑量冠脈成像的臨床研究[J]. 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2,21(1):68
[收稿日期]2015-07-05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06-0662-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