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四問茶
太湖東洞庭湖山那么大,但茶山卻有著十分明確的分區(qū),基本一處山塢衍生一個自然村,茶山主要集中在每個村子后的山塢中,后山的格局則更加清晰,因為靠近太湖,地少人少,只在幾個山塢塢口形成幾個村落,一個村子不過百十戶人家。村子分行政村和自然村,往往一個行政村涵蓋多個自然村。
東山沿太湖西岸線自豐圻自然村至洪灣自然村長長的一帶過去統(tǒng)一稱為尚錦行政村,如今稱為莫厘行政村,包括豐圻、石井、小長灣、尚錦、周灣、洪灣6個自然村。除去已經(jīng)走訪過的豐圻和洪灣,石井、小長灣、尚錦和周灣我們集中在一起分兩天走完。山塢雖多,但每個山塢都不同,都有著十分明顯的特征。這也是我們走訪東山茶園的樂趣所在,每個山塢都隱藏著不同的風(fēng)景,有的令人興奮,有的卻令人傷心。
謝燮清和章無畏兩位老人撰寫的《洞庭碧螺春》一書中提到石家塢有一棵百年老茶樹,直徑達到十幾厘米,90多歲的夏家老太公帶我們?nèi)タ吹膮s是旁邊的豐圻塢,走訪過石井村后的石家塢之后,我感覺書中提到的應(yīng)就是豐圻塢。
石家塢整個山塢老茶樹極少,大多是新種植的早生品種,山腰以上有一些樹齡較大的茶樹,但也在30年以下,只在接近山腰的一棵大楊梅樹下橫生一枝粗壯的茶樹枝,側(cè)枝直徑達到五六厘米,迎面走來的一位老人說他小時候這棵茶樹就在了,他今年71歲。石家塢九成半以上茶樹嫁接了早茶或直接種下的早茶。走過2/3的東山茶園,才知道早茶品種的問題糟糕到什么程度。
尚錦之名涵蓋了6個自然村,應(yīng)該來說尚錦自然村應(yīng)是六村之中實力最大的一處了。然而可以說,尚錦村后山塢是我目前見到過的最糟糕的山塢,臟亂差的代表,本身因枇杷樹多而茶樹少,大多為新種植的早茶,許多枇杷樹上胡亂掛著五顏六色的破爛衣物,又不同人家的茶園中間以石頭壓破爛衣服成一條線進行劃分,茶園到處可見食物包裝袋、纖維袋等垃圾,茶果園規(guī)劃較亂,加上山塢陽光較少比較陰暗,偶爾還飄來牛糞豬糞的異味,讓人難以久駐。山林中有一座石頭壘成的房子,房子里堆滿雜物及柴火,要這樣倒也是一處山中風(fēng)景,但房子里各處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塑料袋,這個村子的審美趣味實在有意思。可惜了石頭房墻壁中的那些老青石碑,從那些深宅大院拆下來胡亂蓋了石頭屋。
再走進旁邊的周灣山塢時,我站在干凈清明的茶園里想,我對茶園的要求是越來越低了,一開始我尋找的是有未嫁接老茶樹的茶園,后來感覺有老茶樹樹根就好了,只要環(huán)境底子好,樹根在就還能恢復(fù)。走過陸巷后,我感覺有茶樹的山塢就是好的。去過尚錦山塢,我感覺茶園里干干凈凈就值得欣慰了。
周灣山塢很深,整個山塢的管理都是極好的,道路清晰干凈,茶樹與果樹的比例得當(dāng),且保留有叢林原始的幾株古樹,我們需要保留一些對自然的敬畏。這座山塢比較開闊,陽光充足,鳥聲從各處清清脆脆此起彼伏地地傳過來,令人時常駐足傾聽,窮鄉(xiāng)僻壤會被形容為鳥不拉屎的地方,反過來說,受鳥兒們青睞的地方大概都是不差的了。我站在周灣山塢最深處大楊梅樹下的石堆上,俯視整個山塢的茶園及遠(yuǎn)處的太湖,正好一條漁船經(jīng)過,此情此景,值得帶一瓶熱乎乎的冬釀酒來這里喝一碗。
這6個村子最令人喜愛的是小長灣,山塢很淺,但令人意外的是唯有這里大部分茶樹都沒有被嫁接早茶,除此之外,這座山塢上的巖石極多,甚至在山腰處一大片巖石樹林未被開墾種茶樹或果數(shù),而是保留了原本的樹林,地上落滿了野橡果。
在山頂最高的一片茶園后是一片開闊的巖石面,似泰山的曬經(jīng)石,這里當(dāng)然沒有刻上《心經(jīng)》,但來這里曬白茶倒是極好的。這片巖石面下有一口石頭壘起來的大蓄水池,池中水十分清澈,水呈現(xiàn)青色,這座山上蓄水池很多,水質(zhì)皆清,不似別處茶山的蓄水池,大多因為農(nóng)化而生滿了各種微生物。山頂上小石頭表面呈現(xiàn)鐵褐色,大抵因為這里的水質(zhì)含有某些豐富的礦物質(zhì)。躺在巖石上曬太陽是極醫(yī)意的,要是來杯茶就更好了。
在我不斷深入碧螺春的茶山期間,讓我倍感欣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認(rèn)可我對老茶的執(zhí)著,并且愿意一起加入保護老茶樹的行列。雖然如今的茶山還是早茶的天下,但是我漸漸看到了老茶樹的生存希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