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香爐,人們馬上會想到詩仙李白《望廬山瀑布》的千古絕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逼渲惺拙洹叭照障銧t生紫煙”提到了香爐,但此香爐并非指現實生活中的香爐,而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據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這本是一個形似香爐的自然景觀,但到了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瀑布高掛,飛流奔騰,水氣蒸騰而上,在陽光的照射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
香爐為何物?為什么李白對它如此偏愛?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香爐一般用于熏衣﹑陳設﹑敬神供佛。從香爐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來看,中國古代因不同的熏香意圖,選用不同的香爐。比如殿堂用殿堂爐,祭奠天地鬼神用供爐,臥室用熏衣、熏被爐,書案用文爐,琴桌用琴爐,修煉有行爐、壓經爐等等,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用途的香爐,其材質、式樣、大小、色彩、紋飾又有著諸多的不同。
中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春秋戰(zhàn)國時,出現了專供取暖燒炭的爐具;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于宮廷和貴族的日常生活之中;魏晉時代,香爐文化上升到新的高度,焚香成了修煉身心的功課,而香爐也朝小型、精致方向發(fā)展;宋代之時,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并稱為“文人四藝”,香獸爐、汝窯瓷爐等被置于案上,揣在懷中,成為文人雅士的最愛。
明代宣德年間,宣德爐的誕生把香爐文化推向高潮。宣德爐選料上乘,制作精良,型制優(yōu)雅,皮色絕妙,落款蘊廣,見過的人都驚為天物。中國銅文化有兩個高潮,一個是商周至漢末的青銅文化,另一個是明代的黃銅文化。西方人把以宣德爐為代表的黃銅文化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中國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養(yǎng)禮、養(yǎng)心、養(yǎng)生三大用香體系,而其載體就是香爐。香爐承載著中國歷史,香爐承載著中華文明。靈性的香爐穿越時光隧道,不斷追逐并領略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本期《中國新時代》雜志刊載的《金爐次第添香獸》一文,將和讀者一起全方位品味古典香爐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