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言
喧囂都市里的車來車往中,磕磕碰碰總是難免的,人在堵塞的交通里,也難免會急躁憤怒。
用謙讓縱容違法,還是用暴力伸張正義,在誰看來都是艱難的選擇。
2016年3月初,一段“比亞迪撞翻大眾”的視頻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guān)注。東莞一輛轎車前行并線被后車撞翻,交警認定前車在實線違法變道應負全責。后車車主唐錦湘將行車記錄儀記錄的視頻傳上網(wǎng),并且聲稱只要對方全責就去撞,已經(jīng)撞過7輛車,“只是在維護自己的路權(quán)”。雖然事后交警調(diào)查確認唐錦湘所說的撞7輛車并不屬實,可輿論對于唐錦湘的行為表示無法贊同,這一事故引起了輿論對法律與道德的討論。
就事論事,交警判斷前車違法并線在先應負全責,從法律上講,后車車主并無過錯。而從人情角度來看,后車有多次機會減速避免事故,本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可車主以維護路權(quán)為由不顧前車安危,難免有些動機不純。深圳交警的官方微博發(fā)布微博:“從法律上來說,變道車輛肯定是全責。但從道德上來講,后車第一次加速不讓大眾變道,第二次加速直接將大眾撞翻,并且車翻后一直未下車施救,純屬居心不良?!辈贿^幾天之后,這條微博被刪除,“深圳交警”道歉,稱這樣的說法不專業(yè)。
喧囂都市里的車來車往中,磕磕碰碰總是難免的,人在堵塞的交通里,也難免會急躁憤怒。用謙讓縱容違法,還是用暴力伸張正義,在誰看來都是艱難的選擇。通常情況下,前者可能多于后者,所以唐錦湘毫不相讓的做法引起了轟動。假如,唐錦湘當時的選擇是前者,想必也會有人以“沉默也是一種犯罪”責備他。又或者,這場車禍沒有造成翻車如此嚴重的后果,而僅僅是有些許剮蹭,那么輿論對唐錦湘的討伐也不會如此聲勢浩大?!白鹬厣鼨?quán)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按照法律事實來判斷,則將這個義不容辭的責任立于何地?如果將責任歸咎于后車車主唐錦湘,那么法律的權(quán)威又該怎樣維護?”其實,這場事故,無論唐錦湘怎樣作為,事后都會有人對其詬病。若用道德與法律來判斷這場事故,雖然未免過于嚴肅,但這個法哲學中的永恒主題卻總是出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事件中。
對于違法行為要不要禮讓?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胡適的《道德和規(guī)則》中有這樣一句:“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都開始講規(guī)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guī)則卻大談道德,人人都爭當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guī)范,人人都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比绻o違法行為“讓路”,本身就不能算是道德的選擇,因為違法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禮讓違法行為,其實是對其他守法者的道德綁架。法制是道德的最低標準,倘若連這個標準都無法達到,又何談更高的道德呢。
那么,只要不違法就可以以暴制暴,不惜一切手段維護正義嗎?顯然答案也是否定的。有法可循,有法可尊的情況下,當然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羅曼·羅蘭在《哥拉·布勒尼翁》中說,“當秩序成了混亂的時候,就不得不用混亂來維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用混亂來拯救法律的狀況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這就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如同武俠小說中“替父報仇”的橋段,冤冤相報無時了。
在“比亞迪撞大眾”事件中,究竟法律至上還是道德至上,輿論的觀點幾乎一半對一半。何為法律,何為道德?法律被當權(quán)者作為管理國家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生活習慣中的利益共識?!皺?quán)威”的百度百科說,法律是國家的產(chǎn)物,是指統(tǒng)治者,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治并管理國家的目的,經(jīng)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治工具;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guī)范。各種定義都表明,法律通過明確的條款管理人的行為,而道德則是個人內(nèi)心對自我行為的約束。
法律與道德都是維護社會秩序不可或缺的規(guī)范,已經(jīng)有無數(shù)的思想家、學者思考過這兩者的本質(zhì)和彼此的聯(lián)系與作用,可卻一直沒有一個結(jié)論?!氨葋喌献泊蟊姟笔录怂伎嫉脑蛘堑赖屡c法律的界限模糊,相互越界。在立法與執(zhí)法都完善的社會中,道德與法律應該互相維護,正如馬基雅弗利所說,“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謙讓是美德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安全大過路權(quán),在道路交通文明層面,也有明確體現(xiàn),雖然,這是一個更弱的層面。在科目四的考試中,明確提倡遇到違法車輛妨礙通行,后車應該采取避讓措施。既然駕考如此提倡,從這個角度,提倡文明駕駛,也是交警的本分。警察不能用道德處罰人,但并不是不能提倡道德與文明,所以,深圳交警大可不必道歉。
然玉(媒體評論員、專欄作者):所謂“路權(quán)”,絕不意味著立時可見的正義,也絕不意味著“果斷出手”報復有理;所謂“路權(quán)”,同樣絕不可以成為“路怒族”的托詞,也絕不可以成為司機放手冒險的理由。一個顯而易見的常識是,當人們越發(fā)信賴通過私力救濟來追求“報應不爽”,那么便注定了,可靠的公共安全永遠難以實現(xiàn)。
殷建光(人民網(wǎng)時事評論員):高速上前車強行并線違法變道,不對,被后車撞了確實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但是,前車強行并線違法變道,應該有制度法規(guī)懲罰,后邊的司機也沒有權(quán)利“見義勇為”,因為你不是執(zhí)法者。如果你越俎代庖,故意采用非法手段制止違法,那么,你同樣有罪。因為如果都按照“只要對方全責就去撞”的邏輯思維辦事,那么,馬路就一團糟了、社會就更不和諧了。
鄧海建(媒體評論員):以如此方式懲戒強制變道車輛,不僅游走在人性邊緣,也是不折不扣的叢林邏輯。別忘了去年引發(fā)全民熱議的“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起因即是女司機任意變道。用人命關(guān)天的代價,去懲戒不守規(guī)矩的車主,這力度殘蠻而血腥。事實上,除此之外,難道沒有別的選擇?眼下,不少車主已經(jīng)為愛車裝配有車載行車記錄儀,而在不少路段,公共監(jiān)控等技術(shù)也完全可以還原強制變道的是與非,何苦非要拼了性命上演私力救濟的馬路驚悚???
舒銳(《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公路世界是一個陌生人的世界,在熟人社會中行之有效的道德儀規(guī)在這個世界里效力會相對降低。由陌生人構(gòu)成的公路世界更容易演變?yōu)槿跞鈴娛车男U荒之地。
北京青年報每日社評:當司機群體悄然間分化成“耍狠者”和“失意者”,全社會的駕駛文化便注定變得憤怒和偏激化。如果人們相信可以通過私力救濟實現(xiàn)“報應不爽”,那么可靠的公共安全將永遠難以實現(xiàn)。
法律至高無上
文書車云(汽車自媒體):那個藍車司機之所以肆意踐踏規(guī)則,之所以連續(xù)兩次跨越實線,沒有超車機會硬超,不能變道時候硬變,強勢插入的時候幾乎是別車的態(tài)勢,視交通規(guī)則于無物,視自己生命和別人生命于雞毛,就是因為此前橫行霸道慣了,沒有人制裁它。對于這樣的敗類,必須狠狠制裁,它才會懂得規(guī)則和秩序的重要,要知道,交通法規(guī)的任何一條,后面都是鮮血淋漓的人命!至于一些圣母派將比亞迪的行為上升到道德高度,并給予道德譴責,我只想說,當法律被當做抹布一樣肆意踐踏的時候,又何必奢談什么道德?
老衲評車(汽車媒體人):社會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各種的社會心態(tài)。對于路上每天發(fā)生的無數(shù)起無法偵測或者無法追責的違章行為,大家深惡痛絕。惡意并線,危險駕駛,走應急車道等等已經(jīng)讓司機們深惡痛絕。既然違法的人可以逍遙法外,我們又無法去幫助相關(guān)部門懲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舉報一個壓實線變道的人試一下)。那么我們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衛(wèi)我們的權(quán)利,那就是路權(quán),我在執(zhí)行,我就有路權(quán)。
夏星(汽車媒體評論人):交通法是每個交通參與者必須遵守的。沒有規(guī)矩難成方圓。面對違法并線都要禮讓的話,看似寬厚、仁義,其實是縱容違法,這樣下去便是惡性循環(huán)。我國交通秩序混亂,此為根源之一。
墨黑紙白(專欄作者):少一些蠻橫,多一些遵法守紀,不要以為法律是制定給普通國人的,也不要以為法律之下漏洞頗多,是可以鉆漏洞的,一旦事發(fā)總是要承受后果的,沒有人是帶著上帝給予的主角光環(huán)生活在這個社會,哪怕你以救世主自居,你也會有被審判的一天。
車壇動靜(汽車行業(yè)自媒體):尤其是在道路方面,關(guān)系到生命安全問題,本就應該嚴格遵守道路安全準則,在規(guī)則面前道德本就是個說不清的東西,它并不具備公平性與嚴謹性,能處理的問題也極其有限,如果在道路安全方面加入太多的道德情結(jié),更多的將是無休止的爭執(zhí),在道路安全上,規(guī)則與道德的關(guān)系,我們更應將規(guī)則置于道德之前。
程月(專欄作者):很多看起來謙恭禮讓的行為,實際上是法律嚴格規(guī)定好的。正是這些嚴格執(zhí)行的法規(guī)培養(yǎng)了人們的駕駛素質(zhì),而不是靠司機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來決定是否避讓。你或許會說,國內(nèi)的執(zhí)法條件有限,不少人鉆漏洞或違章成本很低。而改變這樣的環(huán)境,就更需要我們每個人去遵守法規(guī),以及去支持那些遵守法規(guī)的人們。
相城區(qū)文明辦:大多數(shù)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引起的。躲在網(wǎng)絡(luò)的背后站在道德至高點去指責比亞迪車主的行為,無疑是在鼓吹胡亂加塞變道這種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對交通規(guī)則的無視,對禮讓三分的漠然,對道路使用的自私也許是朗逸車主這般肆意妄為駕駛行為的真實寫照。當然除了提升素質(zhì),有關(guān)部門對于違法行為的處罰和安全駕駛的教育也亟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