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現(xiàn)代傳媒——電視應運而生的戲曲電視劇,曾經在上世紀后半期興盛一時,但新世紀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又銷聲匿跡。本文以“浙產”戲曲電視劇為核心,通過簡要回顧、觀察與總結,對戲曲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價值與意義提供若干淺見,希冀這一親近現(xiàn)代又接通傳統(tǒng)且已積累了一定成功經驗的“火鳳凰”能涅槃重生、再造輝煌。
【關鍵詞】戲曲電視??;浙江;意義;價值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30-02
2001年的春天,媒體曾傳出消息:“‘戲曲電視劇名著改編工程日前在浙江省正式啟動,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梁?!?、《九斤姑娘》、《白蛇傳》、《牡丹亭》成為首批改編劇目,將拍攝成每部20集的長篇戲曲電視劇。”①
隨后,浙江省戲劇家協(xié)會在該省寧波市的寧海舉辦了一次戲曲電視劇創(chuàng)作會。與會的30多名劇作家在討論了浙江戲曲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與得失、分析了戲曲電視劇巨大的潛在市場后認為,浙江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越劇、紹劇、甬劇等觀眾十分喜愛的劇種,擁有幾百年積累下來的戲曲名著,是我們創(chuàng)作戲曲電視劇的豐富資源,是浙江省推出“戲曲電視劇名著改編工程”的重要保證。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這一宏偉目標卻隨著時間的消逝不了了之,沒有下文了。直至近日筆者在走訪省劇協(xié)相關負責人時才了解到,真正操作實施這一工程,一個最大的現(xiàn)實難題是資金;與之相隨而來的是預期中的投入與產出將不成比例,當然,還有播出平臺缺乏等。凡此種種,無不折射出在當今中國社會轉型語境下市場化、產業(yè)化對文化的一種撞擊。
戲曲電視劇是伴隨著電視這一大眾化的現(xiàn)代媒體的誕生而產生的。它主要運用電視的技術和手段,融入戲曲的一些元素(唱、念等),通過采用實景拍攝及鏡頭的組接,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虛實結合的戲曲電視劇時空。
雖然有不少人經常將戲曲電視劇視為舞臺戲曲延伸的附屬品,從而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對它的考量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傾向于從戲曲美學的角度來要求,但我們認為,戲曲電視劇作為屏幕藝術的新門類,理應是作為電視劇類型之一。正因為是屬于問世時間并不久長的電視劇一類,這種藝術現(xiàn)象顯然又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認真思考的新課題。
從電視劇角度而言,在中國已成為電視劇生產大國的當前形勢下,及時總結及研究電視劇生產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及趨向顯得非常必要。而戲曲電視劇作為電視劇中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作品樣式,對其以往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總結與研究以及生存發(fā)展的探索與思考也極具深遠意義。
從戲曲角度而言,中國戲曲源遠流長。隨著歷史的演進,依托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而誕生的戲曲電視劇則可以說是傳統(tǒng)戲曲在當代尋找到的可以依附其獲得繼續(xù)生存與發(fā)展的一類藝術品種,這種品種的藝術完整性的特點與戲曲電影相類似。它的誕生與發(fā)展,對弘揚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使之插上時代的翅膀,促進戲曲的再生與重興頗具重大意義,與此同時,對于創(chuàng)造獨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電視劇樣式和品種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目前業(yè)界公認的戲曲電視劇肇始于浙江電視臺拍攝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越劇電視劇《桃子風波》。之后的20年間,由浙江電視臺與浙江越劇團影視部出品和領頭的戲曲電視劇創(chuàng)作生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尤其是90年代,與安徽的黃梅戲音樂電視劇、上海的戲曲電視劇分別被譽為“浙派”、“皖派”和“海派”,是戲曲電視劇創(chuàng)作生產的“三套馬車”。②
之所以形成這三派,眾說紛紜,有說是從這三個地區(qū)生產的戲曲電視劇數(shù)量和質量(主要看獲獎)來評判得出,有說是從觀眾認可結合專家評價的結果而得出,也有認為是由于當時這三地各出現(xiàn)了一個戲曲電視劇的領軍人物(導演)而得出。③
論及各派的藝術特點,林辰夫的歸納較有代表性:“浙派的特點是,基本采用實景拍攝,在表演上,適當綜合了載歌載舞的戲曲特點,唱腔上有改革,但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薄巴钆傻奶攸c是改編文學名著較多,在藝術上,戲曲的東西基本上服從電視劇,保留戲曲的東西只有一個唱腔。而且唱腔是黃梅調,對話卻是普通話。在表演上按電視劇的要求。”“海派的特點是大膽采用電視特技手段,運用音樂電視的表現(xiàn)形式。時空轉換處理明顯區(qū)別于‘浙派和‘皖派。”④這種藝術特點顯而易見,因此,也是廣大觀眾對這三派戲曲電視劇的共識。除了對胡連翠的黃梅戲音樂電視劇頗有爭議外,其他兩派的創(chuàng)作特點也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專家的肯定。其實,當時還有人提出尚有山西李希茂的“晉派”,河南路振隆的“豫派”,但似乎不及前三派影響力大。不管其時究竟有幾派林立,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戲曲電視劇的確曾迎來過它的黃金時期。
有資料顯示,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呈蓬勃旺盛態(tài)勢,其生產和播出數(shù)量早在好幾年前就已位列世界第一,2010年我國電視劇生產量為436部1.47萬集⑤,2012年更是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產量達1.7萬集。至2015年,全年全國共計生產完成并獲得《國產電視劇發(fā)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394部16540集。而其中的戲曲電視劇從2006年至2011年也只有24部181集⑥,在這六年里,浙江戲曲電視劇也只生產了7部44集⑦,反差何其大。同樣的,筆者從2005年就開始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的走訪、調查、了解,發(fā)現(xiàn)戲曲電視劇的收視率(或音像制品的購買率)不容樂觀。戲曲電視劇對于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還有待進一步了解。這些現(xiàn)象不由得我們引發(fā)深思:在其他類型電視劇創(chuàng)作和出品愈來愈走向多產與輝煌的趨勢下,戲曲電視劇為什么反而會萎縮?從新世紀初浙江省有關部門雄心勃勃地在全國范圍內叫響啟動“戲曲電視劇名著改編工程”的創(chuàng)舉到后來的不了了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一工程沒能順利開展下去?戲曲電視劇到底受不受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沒有觀眾就沒有電視?。徽怯^眾的消費需求,才導致各大電視臺的收購需求,才使得眼下的中國一下子躍升為電視劇創(chuàng)作和生產大國。對于戲曲電視劇也是一樣的道理。作為從事電視劇生產的文藝工作者,不能僅僅為了收視率,把傳統(tǒng)藝術拋擲一邊,任其消亡。當然,必須指出的是,收視率并不是唯一贏得觀眾喜歡的客觀標準,里面潛藏著許多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因素和規(guī)律。
談及戲曲電視劇,一定繞不過談論戲曲。戲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藝術形式和東方美學的一大內容,顯現(xiàn)了中國人(以及東方人)審美把握世界的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就在于戲曲有它獨具的多方面的功能。仲呈祥說:“民族藝術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如果還有生命力,它就會主動地吸收它藝術、它民族優(yōu)秀的東西加以交融整合,促成它新的生機并向前發(fā)展,甚至于它會改變原有的形態(tài),但是骨子里仍是它的生命的延續(xù)⑧?!睉蚯娨晞≌琼槕獣r代發(fā)展需要而產生的這樣一種新的電視劇類型。無可否認,此種新的電視劇藝術類型創(chuàng)造方式,離不開戲曲的滋養(yǎng);對戲曲的吸收、交融和整合,正是它的最顯著的藝術特點。
筆者以為,浙江等地目前均在進行文化大省的建設,坐擁強大的經濟實力,又有深厚的文化資源,在電視劇整體創(chuàng)作愈來愈成熟和多產的今天,其中的戲曲電視劇創(chuàng)作理應繼往開來,再度創(chuàng)造并且保持這一獨特的深具民族風貌的藝術輝煌;換句話而言,在各地文化大省的創(chuàng)建中,絕不能缺失戲曲電視劇這一親近現(xiàn)代又接通傳統(tǒng)且已積累了一定成功經驗的寶貴財富。這既是歷史的使命,也是時代的需要。由此,我們真誠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戲曲電視劇這只涅槃的“火鳳凰”重回視線、再造輝煌!
注釋:
①劉慧.浙江省啟動“戲曲電視劇名著改編工程”.浙江日報,2001-4-17(8).
②林辰夫.關于戲曲電視劇規(guī)范的探討.中國電視,1994-8-25.
③三位領軍人物分別是三位導演梁永璋(“浙派”)、胡連翠(“皖派”)、張佩利(“海派”).
④摘自馬風的《浙江戲曲電視劇藝術研討會綜述》,原載《中國電視》1999-8-20.
⑤張海潮、張華主編.《劇領天下——中外電視劇產業(yè)報告》“總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4.
⑥參見國家廣電總局官方網站的歷年電視劇備案批示統(tǒng)計數(shù)據.
⑦筆者從浙江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及浙江越劇團等生產單位等途徑綜合獲得.
⑧仲呈祥著.審美之旅.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1-12.
作者簡介:
孫麗萍,海寧人,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