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1
前不久看了龔琳娜寫的《自由女人》,書里講了她跟老鑼的生活日常,尤其是老鑼教會她夫妻關系高于一切家庭關系這個道理。
作為很小就由母親陪同去北京學聲樂的“媽寶女”,龔琳娜年少時立下的宏愿是帶媽媽一起出嫁。與老鑼結婚后,她發(fā)現(xiàn)老鑼與許多中國男人不一樣。他的觀念是,當一個人結婚,就在某種意義上脫離了原生家庭。最讓龔琳娜震驚的是,每當老鑼的母親給老鑼派活,如果這件事需要占用比較多的時間,他一定會對母親說:“我要跟琳娜商量一下,如果她同意我再幫你做?!?/p>
這在龔琳娜看來太不可思議了,在中國,父母是最大的。然而她問自己,當老鑼這樣說的時候,你感覺到被愛、被重視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這句話,比許多甜言蜜語都讓她開心。
所以,龔琳娜說,老鑼在生活中教會她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當父母與伴侶發(fā)生矛盾或者可能發(fā)生矛盾,絕不要站在中間,而是站在伴侶的一邊。
這當然不是一個小工程,幾乎整整10年,龔琳娜因為老鑼,而與母親關系緊張。龔琳娜的母親像許多中國母親一樣,喜歡挑龔琳娜的毛病,你走路怎么總彎著腰,這件衣服你穿不好看,你怎么什么都不會干。老鑼急了,對岳母說,你為什么總說她不好,我覺得她什么都挺好的。
母親曾經(jīng)一度非常反感龔琳娜聽老鑼的,覺得他把龔琳娜往溝里帶,直到他們用時間證明恩愛夫妻有生產(chǎn)力,女兒與母親的關系才慢慢緩和。
2
當愛情進入婚姻,所面臨的最大考驗其實來自原生家庭,家庭矛盾是導致情感生變最常見的因素。
我有一個朋友,遠嫁德國,丈夫是美國人,夫妻恩愛,生了一個兒子。原本準備生老二,女方的父母去德國住了半年,這半年,用我女朋友的話說,簡直雞飛狗跳,并且間接促成了丈夫的外遇。
朋友屬于乖乖女,從小到大都很優(yōu)秀,聽父母的話,父母覺得理所應當,她自己也沒覺得不妥。當父母入駐她的小家庭后,他們還是像在自己家一樣,父母隨時指揮女兒,女兒拿圣旨立刻照辦,既不征求先生意見,也不詢問他的感受,甚至在丈夫與父母意見相左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聽父母的。誰都沒把她丈夫的不高興當回事。
丈夫回家越來越晚,待在家里的時間越來越少,終于,婚姻出問題了。試想,如果男人覺得自己像一個外人,他的提議、甚至他這個人都無法受到重視,他對家庭的責任感何來?
離婚后,朋友不斷反思自己,對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以后再不能那樣聽我爸媽的了。
3
我另外一個女朋友,專門打電話跟我說一件事。
小夫妻與婆婆一起去超市,她看到新上市的車厘子,說好想吃,婆婆立刻說太貴了,一百多塊錢一小盒,放在她手里,可以管一家人3天的伙食……這時候,男人說話了:想吃就買,又不是吃不起。盡管她主動放棄了購買,心里卻很暖,特意跟我說,老公站在她這邊了。
瞧,我們心里是多么在意那個相愛的人是不是站在自己這一邊,而愛情,也往往是因為“不站在一邊”而被損毀。
4
原生家庭與自己的小家庭利益永遠一致,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雖然世界上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離婚,然而這并不能阻止小矛盾的發(fā)生。
父母所給予子女的好,只是他們認為好的東西:對你好,照顧你,幫你省錢,阻止你選擇不安定的生活……而一個小家庭,從愛情走入柴米油鹽,從未婚小青年到為人父母,最需要的不是被照顧,而是成長的空間、試錯的機會,以及在不斷磨合之中,我堅決站在你身邊的意志。
無論父母還是子女,分離都不可回避,最終與自己共度一生的,是伴侶。
一定有人會問,難道原生家庭與自己的小家庭必然是對立的?當然不是,而是小家庭的運行軌跡是獨立的。原生家庭與小家庭之間相安無事,互相促進的唯一辦法是,別搞并軌制。
正如龔琳娜所說,我對母親的愛永遠沒有變,我只是想讓母親理解為什么我總站在老鑼那一邊,讓她明白一個人一旦結婚,小家庭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戰(zhàn)場。
世界上即使再恩愛的夫妻,也有爭吵甚至離婚的念頭,能始終走下去,并且成為真正恩愛的夫妻,是懂得與伴侶站在一起,建設好自己的小家庭。
當你抱怨伴侶的時候,想想你是不是站在他的一邊。我希望你不要問“為什么他不站在我一邊”這樣的問題,兩個人總有一個要向前走一步,去感化、教育落后的那個人。
(夕夢摘自《女報·seaside》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