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一芳
不久前.西安市首檔電視問政節(jié)目《問政時刻——工作作風轉變進行時》首次開播。面對現(xiàn)場觀眾的直言發(fā)問、暗訪短片的觸目驚心.以及特邀觀察員酌犀利點評.被問政單位——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負責人4次現(xiàn)場致歉、11次公開承諾。
近年來,電視問政作為治庸問責的表現(xiàn)形式.直接把官員擺在市民面前,避免了官員避實就虛、避生就熟、避重就輕。使得官員再也無法虛與委蛇,有效促進了一些老大難問題的解決。
不過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盡管各個部門大都能配合媒體的需要,參與到電視問政的節(jié)目中,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一些電視問政被問出汗的大快人心的場面,但整體質量卻不盡如人意。人們發(fā)現(xiàn).被質問者已經學會了太極手法.無論什么棘手的正面的問題,大家見到更多的是一些官員面不改色的“深表教意”“立即調查”“馬上整改”等套路式答復.至于問題究竟解決的如何.卻鮮見下文。
而在問政結束之后,輿論的熱度逐漸降低.許多電視問政中的問題大都成了斷頭的新聞和事件。這樣的電視問政除了賺取了眼球效應,還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和價值呢?
電視問政之后更應“問責”。應讓民意民情的考量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官員的官帽。推動官員更多兢兢業(yè)業(yè)、“為民情民憂冒汗”.而不是僅僅是為了應什電視問政的短短教十分鐘內“冒汗”。
循此思路,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群眾監(jiān)督、社會評價機制,對電視問政這一新的問責形式制定必要的規(guī)則.包括問政內容的確定,以及問政前的各方準備與問政后的跟蹤檢查,并讓民意在工作評比、政績考核、干部升遷等方面取得更大權重,從而強化問責,倒逼干部“目光向下”,更主動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這樣的電視問政才會越來越展示出它積極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