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根
家訪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它既可以使教師體察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又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還可以融洽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感情,雙方形成合力,更好地把學生教育好。家訪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那就要求教師在家訪時必須具備良好的心態(tài),但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家訪時往往會有以下幾種不良心態(tài):
1.告狀式心態(tài)。一個學生在校不爭氣,屢教不改。萬般無奈之下,教師便上門告狀,把學生說得一無是處,以泄“恨鐵不成鋼”之憤,希望家長對其好好“管教”一番,以取得心理平衡。
2.推卸責任式心態(tài)。有的教師由于學生行為習慣不良,如經(jīng)常打架,不講衛(wèi)生,學習成績差等,認為學生在校表現(xiàn)不好的原因是家長未盡教育的責任,“只養(yǎng)不教”,或是遺傳所致?!褒堭B(yǎng)龍,鳳養(yǎng)鳳”,讓家長明白,孩子的缺點,非學校教育所能轉(zhuǎn)變,責任不在老師,以推卸責任,獲得心理上的輕松感。
3.“名利”式心態(tài)。有時教師對學生夸夸其談,把學生說得完美無缺,似乎是“名師出高徒”,以贏得家長的放心和夸獎,皆大歡喜。
4.任務觀點式心態(tài)。教師為完成工作任務,應付學校的工作檢查等,敷衍地進行家訪。這類教師中有些怕與家長接觸交談,因為教師本身工作忙,沒有時間家訪;其次考慮到家長方面的因素,有的家長工作忙很難見面,有的家長素質(zhì)差,教師不愿與之交談。也有些教師對自己的能力過分自信,認為沒有家長自己也行,不相信家長也是教師教育工作中的助手。這種家訪,往往毫無針對性,家訪有否都一樣。
當然,人的心理是微妙復雜的。有時教師也許兼有幾種類型的心態(tài),但不管如何,以上家訪中教師的不良心態(tài)都會產(chǎn)生相應的不良后果。前兩種心態(tài)會使家長聽了火氣上升,當場責罰孩子,結(jié)果不歡而散,不僅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學生對教師的抵觸情緒,家長與教師產(chǎn)生感情上的隔閡,對孩子失去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第三種心態(tài)會使家長盲目樂觀,從此放松對孩子的要求,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第四種心態(tài)會使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缺乏了解,對自己配合學校的家庭教育心中沒底,家校之間沒有銜接,往往會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現(xiàn)相互抵消的現(xiàn)象,教師和家長都勞而無功。
那么,家訪中的這些不良心態(tài)該怎樣予以矯正呢?本人根據(jù)自己多年來的家訪體驗,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在與家長交談時要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地分析學生的情況,應對孩子作出客觀的評價,首先要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樣能使家長增強教育孩子的信心。然后再指出缺點,提出孩子努力的方向以及家長應做的工作,家長就易于接受,以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
2.要尊重家長。即使孩子不好的重要原因在于家長,教師家訪時,也應婉轉(zhuǎn)、含蓄地說明,讓家長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如果直截了當?shù)刂肛?,家長會下不了臺,不僅內(nèi)心不贊成老師,而且會對孩子索性放任不管。
3.同家長站在一邊。教師和家長共同擔負著教育孩子的責任,為了使學生健康成長,教師應與家長成為“同一戰(zhàn)線”上的朋友,更多地了解孩子,并與家長商討他的學習和教育,甚至與家長一起為他的成績和前途而高興。當家長把孩子的不光彩的“秘密”信賴地告訴教師時,這意味著教師已成為這個家庭的朋友。
4.積極主動地與家長聯(lián)系,指導家庭教育。教師不要把家訪僅僅看作為了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情況,還應利用家訪向家長普及家庭教育知識,要經(jīng)常與家長溝通,及時給予家長以直接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使兩者在教育上保持一致性,做到同步合拍,取得1+1>2的效益,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好,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zhì)的合格人才,使教育事業(yè)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