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德
?
白地剔花牡丹紋奶壺
李大德
白地剔花牡丹紋奶壺
近日,一位藏友邀我去欣賞他收藏的一個白地剔花牡丹紋奶壺,該壺高28.8厘米,最寬處為18厘米,足徑為12厘米,壺的腹部圓,上部扁,頸部由壺嘴和挽手組成,壺嘴高4厘米,口徑4厘米,挽手以繩形半圓附于壺上,中間可穿過手指提壺。壺的兩面剔牡丹花紋,前后剔蓮花紋,造型厚重古樸,胎壁較厚,胎質(zhì)較粗松,胎子的顏色灰白,所剔牡丹花卉枝大葉大,顯得極為粗放。
筆者認為這個奶壺是宋元時期磁州窯燒造的器物,是適用于游牧民族的一種生活用具。理由是:
一、從胎質(zhì)來看,磁州窯瓷器主要采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高嶺石質(zhì)泥巖,也稱大青泥,故胎質(zhì)普遍較粗,制造的瓷器釉面不夠光潤,會出現(xiàn)細小棕眼,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層化妝土,掩飾胎體表面的凹凸不平,提高瓷器的外觀質(zhì)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瓷器經(jīng)過近千年的潮濕、干燥的變化,加上其使用過程中的各種原因,有脫釉現(xiàn)象,這是正常的,如不脫釉反倒奇怪。該壺的外壁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瓷胎、化妝土、白釉三個層面。
二、從紋飾題材來看,磁州窯瓷器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裝飾圖案題材大部分來源于民間生活,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形象以及人物故事,生活情趣濃郁,表現(xiàn)了當時民眾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圖案布局以傳統(tǒng)的中國畫寫意手法構圖,畫面簡潔、生動逼真,花卉紋行筆舒暢流利,花形描繪肥大飽滿,活潑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間藝術風格。
三、從畫工來看,該壺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繪畫粗獷豪放,灑脫不羈,描繪的都是工匠一日復一日練得非常純熟的內(nèi)容,顯得很有功力,時代特征明顯,是反映當時民俗民風的實物資料,具有質(zhì)樸、明快的藝術風格,濃郁的民間色彩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四、從造型來看,該壺應屬北方的磁州窯制造,系蒙古族同胞適用于游牧生活的用具,特別方便于馬背上攜帶。蒙古人以白為尊,自然會視潔白的乳汁為高貴吉祥之物。每當過年、祝壽、招待客人和舉辦喜慶宴會等,蒙古人會品嘗奶食,敬獻奶酒,以此作為最美好的祝愿,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潔白、樸實的奶壺。
因此,根據(jù)該白地剔花牡丹紋奶壺的胎質(zhì)、紋飾題材、畫工和造型,筆者認為其屬宋元時代北方磁州窯制造的器物無疑。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