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
2015年3月,我們到了華安。
1628年在《徐霞客游記》里出現了華安這地方,“初二日,下華封(華安古名華封)舟,行數里,山勢復合,重灘疊溜……”這是華安上游。1630年8月,徐霞客在日記里,寫下他再度到華安,沿著溪邊走陸路,俯瞰江水景色的記錄:“十七日,下舟達華封。十八日,上午始抵陸。漸登山阪。溪從右去,以灘高石阻,舟不能前也。十里,過山麓,又五里,跨華封絕頂,溪從其下折而西去。遙望西數里外,灘石重疊,水勢騰激,至有一灘純石,中斷而不見水者,此峽中最險處……”也是地理學家的徐霞客不是沒有見識的旅游家,華安究竟是什么樣的風情吸引他呢?
徐霞客為華安的風景傾倒,我們到華安,為了去看石頭。
2013某個深夜游到漳州東南花都,住在水邊的別墅,抵達時,在一片黯影中只聽見蛙鳴蟲唧,進了房間,上床時聽見淅淅瀝瀝的雨一直在窗外陪伴到天亮,還沒拉開窗簾就聽到鳥叫聲,尚未打開露臺門就聞到花草的香氣。
早餐后到屋外看水中泛著露珠的荷花,小溪中悠游自在的魚,清新的空氣中青草味道特別濃郁,居然遇見一只久違了的赤紅色小蟲,穿過草地似乎要往水邊去,像和老朋友重逢一樣歡呼起來:“蚯蚓!”那個時候沒有注意水邊有沒有石頭,花草樹木沒有聲音,但它們有氣味,有絢艷奪目的五顏六色,眼睛和心思都在花上??赡?993年首次從廈門到漳州時,聽說有個百花村,對漳州的花便癡心期盼。東南花都滿是花菜瓜果,照理應該走路,我們卻坐電瓶車,值得參觀的地方太多,少的是時間,其中一個景點正是“天然奇石博物館”。
那年去的時候,在館內為我們導覽的林老師,這回再見面居然認得我,當時是她告訴我九龍璧華安玉的故事。2014年我到漳州閩南師大演講,午后文學院黃院長陪我漫步寧謐幽靜的校園,到處遇見紋路肌理清晰,造型多樣,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似乎經年久擱花樹之間,形成一道花石和諧相伴的風景。這在其他大學校園沒有景致,不禁好奇提問,黃院長說這些都是九龍璧,也叫華安玉。
中國那么大,根本沒想過會一再到漳州。緣分的奇妙難以解釋,2015年春末,又再到漳州閩南師大,并走進東南花都“天然奇石博物館”。王天然館長親自接待,喝茶交流時,聽館長為搜集石頭走遍全中國,甚至在茫茫黃沙的大漠里尋索,既是體能的試煉,更考驗尋美的眼睛。癡迷的時候不怕苦,千里迢迢把心愛的石頭搬運過來。最后回到家鄉(xiāng),聽老人家說華安也有石頭,發(fā)現九龍江北溪的九龍璧時,他有“眾里尋他千百度,原來就在回首處”的頓悟。世間的愛,必需因緣俱足,時機契合。人到中年的王天然,已“不再那么單純地喜歡漂亮玩意?!彼貏e說明華安玉的特點“華安玉的硬度在7度左右,結構致密,雖經長期的水沖曝曬,溫潤細膩中又透露出山石的粗獷品性?!蓖跆烊煌鹑缬鲆娭舭銡g喜,“這種返璞歸真的大拙大美恰恰符合了我當時已近中年的心境?!蓖度肟疾旌豌@研,他終于了解“華安玉是由海底沉積巖經地殼運動和火山爆發(fā)的二次熱力變壓而溫熱變質,并在封閉的安靜壓環(huán)境中又受到強烈的巖漿熱力作用,形成了沒有外界物質參與的脫水重結晶角巖化的自變壓巖,又歷盡滄桑巨變和九龍江水漫長歲月的侵觸、沖刷和撞擊而形成,距今約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左右。”華安玉石不僅是古董,也可代表漳州的文化,更足以成為城市的藝術名片。早在唐宋年間被譽為珍寶進貢皇家,至今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1999年成為中國十大國石候選石之一,2000年定名華安玉。
館長為我們一一介紹共分為山水景觀石,文字圖案石,人間百態(tài)石,各路神仙石等八個主題展廳。
除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玉石和數千件華安玉藏品之外,展館內并展出相關書法、國畫等,其中人稱石癡的陸游在《閑居自述》中的名句“花能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仍在,上回看見了,有感而發(fā),回家寫了一篇文章“石不語”。
這一回卻聽見愛石人說“石頭會唱歌”。那天上午到華安九龍江畔的“玉雕走廊”,小心翼翼踩著自然形成的無規(guī)則九龍璧臺階,兩旁雜草叢生,大樹林立,走到江畔,一塊大石以紅字題“華安九龍璧”。眼看江水迢迢,水中滿布斑駁縱橫,色彩斑斕,溫潤細膩,天然無粉飾的大石,特別趕來為我們講解的漳州觀賞石協會趙主席說“專家們認為,九龍璧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意韻豐富,蘊涵深刻,其質美,美在堅貞雄渾;色美,美在五彩斑斕;紋美,美在構圖逼真;形美,美在造型奇巧;意美,美在意味深長。其中蘊含的天地靈氣、日月精華,無比奧妙神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币黄饋聿娠L的漳州作家協會楊主席,何主編以及閩南師大黃院長,王教授及寫作班同學們興致勃勃在為石頭拍照。遠處藍色的山看我們留連不舍的腳步在踟躕不前,即將離開時,我回望那氣勢磅礴的華安玉,只有茅草生長在石頭中間。天空白云在飄蕩,江水悠悠在流動,江風習習吹拂,石頭沒有說話,風穿過江水,穿過樹林,穿過茅草,穿過石頭,我們都聽到石頭唱歌的聲音。
華安玉雕刻藝術館里精雕細琢的玉器,和散落江邊的天然玉石截然不同,一是精心制作過后的細致優(yōu)雅,一是天然自在的粗獷渾厚,完全迥異的特色,各有各自的美麗。參與閩南師大文學院安排的“人石之緣—奇石文化采風”筆會活動的人,更深入體會質美、色美、紋美、形美,意美的華安玉,難怪有人說它不但文化內涵豐富,且有實用,觀賞和珍藏的價值。
漳州原有三寶:水仙,片仔癀,八寶印泥,現在多一寶為華安玉。旅游時候人們看山看水,看花看樹,有誰注意石頭呢?到了華安,才發(fā)現玉石既是石頭也是詩,觀石和讀詩都需要聯想,一首詩,一塊石,靜靜地不說話,它們都在等待,有緣人終于會相遇。
一回在福建和我仰慕的莆田作家A聊天,提到詩,他說他最愛佩索阿。誰是佩索阿?不好意思多問,回來后上網搜索,從此愛上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當緣分到了,隨便說說的人,都會長久地住在心上。
佩索阿提過一個問題:石頭能寫詩嗎?
我想了好多個答案。
到了華安,終于知道,如果石頭會說話,它將告訴你這世上確實有天長地久,它像江水一樣滔滔不絕地為你朗誦歷史的長詩。
2016年,讓我們再到華安去看石,去讀詩,去聽石頭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