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太極拳發(fā)源地
——溫縣陳家溝村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之所以稱之為太極故里,不僅是因為黃河與洛河交匯孕育出太極陰陽文化,更因為在這里誕生了風靡世界的武術精粹——太極拳。
陳家溝,是河南省溫縣趙堡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位于縣城東5千米處的清風嶺上,南鄰黃河,南水北調渠穿村而過。陳家溝原名常陽村,明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至該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遂陳氏人丁繁衍,村名變更為陳家溝。明末清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jù)祖?zhèn)魅g,博采眾家之長,匯集《易經(jīng)》太極陰陽之理、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道家導引吐納等,創(chuàng)編了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陳式太極拳。目前,太極拳已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廣為傳播,習練者達3億人之多。
太極拳,是一種以太極文化為內涵的武術項目,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項目。它起源于中國古代步兵的拳法、騎兵的槍法、長柄大刀法等,是依據(jù)“易經(jīng)”陰陽之理、中醫(yī)經(jīng)絡學等創(chuàng)造出的一套具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和大自然運轉規(guī)律的拳術,其基本用法是開、合、發(fā),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太極拳中,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都來源于老莊哲學。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松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的完美結合。
為滿足海內外太極拳愛好者的需要,近年來,溫縣縣委、縣政府在陳家溝村內原有遺址基礎上,斥資興建陳家溝景區(qū)。陳家溝景區(qū)主要由太極拳祖祠、陳氏祖林、東大溝造拳處、陳照丕紀念園、楊露禪學拳處和大皂角樹習拳處等景點組成。
陳家溝村內主街東西兩座牌樓之間為太極拳祖祠。太極拳祖祠主要由山門、東西碑廊、拳譜堂、東西配殿、祖師堂組成,是紀念太極拳宗師陳王廷和歷代太極拳大師的圣地。
祖祠山門建筑別致,兩側分別為河洛太極圖和伏羲太極圖,它們演繹著太極圖說與太極拳理之間的內在關系。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西碑廊。穿過碑廊是拳譜堂,拳譜堂前的太極拳始祖陳王廷銅像和太極拳始祖紀念碑,無聲地向游人們講述著一個聞名世界的百年傳奇。
2014年,陳家溝景區(qū)成功榮獲國家4A級景區(qū),獲批全國第3批歷史文化傳統(tǒng)村落,太極拳博物館獲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圍繞“立國家項目、申世界遺產(chǎn)、做國際品牌”的目標,做好“根、拳、養(yǎng)生”三篇文章,努力建設好太極拳發(fā)源地,打造出永遠的陳家溝,讓陳家溝更像陳家溝,讓人們“記得住鄉(xiāng)愁”,一直是溫縣政府堅持的發(fā)展理念。
1.河洛文化觀光。陳家溝正處于河洛匯流處,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qū)。河洛匯流,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黃河水濁,洛河水清,兩河交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清濁分明、相互交融變化的旋渦,形如天然太極圖。相傳這里是伏羲悟太極、畫八卦的地方。
2.灘區(qū)農(nóng)業(yè)體驗。陳家溝村南是黃河灘區(qū),這里擁有濕地保護區(qū)、生態(tài)林地、黃河漁場,400公頃的薄皮核桃基地和四大懷藥基地也坐落于此。游客欣賞風景的同時,還可以參與農(nóng)事、采摘、垂釣等體驗。
3.學拳體驗。在陳家溝可以進行短期的養(yǎng)生功體驗學習和太極十八式體驗學習,也可以進行長期的太極拳套路學習。
4.農(nóng)家體驗。陳家溝擁有眾多的家庭武館、農(nóng)家小院和特色小吃,較為有名的特色小吃有趙堡丸子、豆腐宴、混粉、羊肉夾饃、小車牛肉等?!?/p>
來源:中國美麗鄉(xiāng)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