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eithian
?
海冰,來年再見啦!
撰文|leithian
渤海黃海最近表示很輕松,因為岸邊的海冰終于消散了!每年冬天,海冰災害都肆虐我國北方海域。這些冰都是哪里來的?海冰就是海里的冰么?這個說法其實并不完全是對的。狹義來講,海冰單指海水凍結而成的冰。從這一狹義的定義出發(fā),就將海冰與其他出現(xiàn)在海里的冰區(qū)分開來。我們知道,海里的冰除了最常見的海冰,還有從大陸冰川、湖泊及河流中滑入海中的淡水冰。陸地冰川延伸入海,浮在海面上,形成冰架。陸地冰川和冰架的前端斷裂入海,形成冰山。在北冰洋,從格陵蘭冰蓋和陸源冰架崩落下來、掉入海里的冰山,可以隨著海流進入大西洋,甚至到達北緯40°,壽命可達4年左右。南大洋的冰山平均壽命比北極的冰山更長,可達13年。
但海冰還有一個廣義的概念,即海冰是浮在海上的冰的總稱,不僅包括海水凍結的冰,也包括來自湖泊、河流的冰和冰川掉下來的冰。從這個角度講,“海冰就是海里的冰”的說法并沒錯。
按照不同的標準和依據(jù),海冰有不同的分類。
首先根據(jù)來源不同,可將海冰分為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冰和陸源冰,其中陸源冰又分為河冰、湖冰和冰川冰。根據(jù)冰齡,海冰可分為一年冰、二年冰和多年冰。根據(jù)海冰的表面特征,可分為平整冰、重疊冰、冰脊、冰丘和覆雪冰幾類。根據(jù)海冰的運動狀態(tài),可分為固定冰和浮冰(或流冰)兩種。固定冰指沿著海岸形成,并與海岸或海底凍結在一起的冰。浮冰指任何浮在海上能夠隨風和海流漂移的冰。
冰型是根據(jù)海冰生成原因和發(fā)展過程而劃分的海冰類型。其中固定冰的冰型有沿岸冰、冰腳和擱淺冰;而浮冰的冰型有初生冰、冰皮、尼羅冰、餅狀冰(蓮葉冰)、灰冰、灰白冰、白冰幾種類型。根據(jù)浮冰冰塊最大水平尺度(冰狀),又可分為碎冰、冰塊、小冰盤、中冰盤、大冰盤和巨冰盤。
另外,根據(jù)海冰密集度或船舶通航情況,還可將海冰分為分散冰、稀疏冰、密集冰和密閉冰等。
在北半球,海冰分布最廣的地區(qū)非北冰洋莫屬,北冰洋幾乎終年都被海冰覆蓋。在最冷的冬季,覆蓋面積能夠達到84%之多,即使夏季仍有54%左右。而且受到地形影響,北冰洋的四周都被大陸包圍著,流冰受到陸地的阻擋,會更容易擁擠在一起。北冰洋的流冰壽命也就比較長,多為3~4米厚的多年冰。
而在南半球,廣泛的海冰并不多見,南極大陸的冰蓋雖然很厚,但并不屬于海冰。只有在環(huán)繞南極的邊緣海區(qū)和威德爾海,才會有多年性海冰存在。但南極附近海域的冰山會比北半球的冰山更多,更大,大的冰山猶如一座冰島,極其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