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瑩
(鄭州大學文學院,河南鄭州45000)
?
淺談網絡交際中的語域失衡現象
孫佳瑩
(鄭州大學文學院,河南鄭州45000)
摘要:語域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根據韓禮德的語域理論框架,從語場、語旨和語式三方面出發(fā),以網絡流行語錄“葉良辰”為例,分析網絡交際中的語域失衡現象,說明語域失衡現象在網絡交際中的可行性。
關鍵詞:網絡交際;語域理論;語域失衡
語域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源于“英國的語境主義”。英籍波蘭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隨后費斯(Faith)將語境概念發(fā)展為“語義存在于語境”的理論。20世紀60年代,韓禮德(Halliday)繼承并發(fā)展了費斯的語境理論,提出語域理論并構建出較為完整的語域理論框架。韓禮德認為“語言將隨著其功能的變化而變化,情景不同,語言不同。這種由用途區(qū)分的語言變體就是語域”,并進一步將語域理解為“與某一情景組成語場、語旨、語式有關的語義組成”。
隨著語言的功能發(fā)生變化,語言本身也會發(fā)生變化。所謂語域,指的是交際語言隨著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變體,是在一定場合下使用的帶有某些特征的語言變體。語域類型的區(qū)別一般依據以下三個變項來劃分:
1.言語活動的內容(the content of the speech event)
2.言語活動參與者(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peech event)
3.言語活動的媒介(the medium of the speech event)
三個變項共同決定了語言隨情景變化的情況。根據韓禮德的語域理論,決定語域的情景因素可歸納為三個組成部分:“語場”(field)“語旨”(tenor)“語式”(mode)。[1]
網絡交際(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指的是任何個人或群體運用電腦技術來傳遞、存儲、評論或者發(fā)表信息而形成的人際交流。[2]網絡流行語錄作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產生并應用于網絡交際的一種非正式語言匯,包括網絡交際而逐漸形成的一些相對自成體系的特殊語言組合,這些組合往往在特定的網絡媒介(微博、微信、QQ、BBS、貼吧等)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經由時間的考驗而形成的特定語言。
(一)語場——環(huán)境與主題
胡壯麟認為,“語場”是指實際發(fā)生的事情,或者說是指語言發(fā)生的環(huán)境,包括談話的話題。[2]
一般來說,網絡交際的語場,一方面是指交際的環(huán)境,即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另一方面是指網絡交際的參與者及其談話主題。比如,在貼吧、貼吧管理員、貼吧賬號注冊者以及匿名參與的瀏覽網頁的人的言語活動都可以看做“參與者所從事的活動”;貼吧的各類專題討論可以看做不同的“談話主題”。為了提高網絡交際的效率或達到某種特定的需要,言語活動的參與者會變化言語形式,圍繞言語話題進行網絡交際。
事實上,網絡交際的語場并不是單一的,使用不同的網絡通信工具,可以生成不同的語場。比如日常小事、國家大事、正式商務、民意調研等。不同的語境下,相對應的網絡語言也是不同的。受網絡語場影響,當語場為日常小事的時候,其網絡語言口語化程度應當遠遠高于國家大事、正式商務等。
總體而言,網絡交際的語場在主題上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交際環(huán)境借由虛擬互聯網產生近似“面對面”的實際交際效果,言語活動參與者之間交互性較高,反饋速度較快,受眾彈性較大。
(二)語旨——角色關系
汪少華認為,“語旨”是指參與者的性質以及他們的身份與角色;參與者之間的角色關系,包括各種永久性和暫時性關系,在對話中參與者的言語角色類型以及他們之間社會性重要關系的集合。[3]
網絡交際中的角色關系包含了很多種類,不同的角色關系是為了實現不同的語言功能,而實現不同語言功能的需求反過來也影響著網絡交際的角色關系。比如,在大眾論壇上角色關系多為問答模式下的接受者與發(fā)出者的關系,在政府民意征集活動中的角色關系多為反饋者和處理者的關系,而當大眾論壇的網友社群產生民意反饋需求的時候,會自覺轉換成后一種角色關系進行言語活動。Martin曾指出,語旨是參與者之間社會關系的蹉商(negotiation)。[4]也就是說,語旨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多次交際行為,參與者的角色關系會產生動態(tài)變化。
一般來說,網絡交際的語旨是暫時性的,是通過網絡交流工具進行交際的網友社群關系,其社會地位的差距在虛擬網絡屏障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網友社群之間的社會地位是相對平等的,言語活動中呈現出自由隨便的特征。
(三)語式——渠道與期望功能
“語式”是指語言交際的渠道或媒介,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是即興的還是有準備的。[1]Maertin認為,語式是語言在實現社會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并根據人際距離將語式分類為閑談、電話、電子郵件等。[4]
根據上文語場特征可知,網絡交際環(huán)境借由虛擬互聯網產生近似“面對面”的實際交際效果,其人際距離在很大程度上被拉近,此時應該以類閑談標準定義網絡交際中的語式,類閑談即在虛擬環(huán)境下語言可以變相實現社會行為中“閑談”所達到的期望功能,但在實際環(huán)境下距離的遠近彈性度大。在不同的語式條件下,其相對應的語言是不同的。網絡交際中的語式是全球互聯網大環(huán)境下,網友社群運用各種網絡通信工具在互聯網上實現不同的期望功能。
一般來說,網絡交際語言是基于文本式的口語化語言,是活動在虛擬空間的網民社群逐步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社會語言變體,以片段式、非正式、口語化的語言為主。其媒介是網絡環(huán)境,快捷實時的交流使得網絡語言成為一種極特殊的語言——基于文本式的口語化程度高的書面語。
韓禮德曾經提出:語言的幽默性常常取決于不合常規(guī)的語域選擇或語域混合。[1]語言的幽默性是指出現交際語言偏離交際環(huán)境要求的或是多種交際場景語言混雜的情況。胡壯麟也曾提出相關的“語域誤用”的說法,語域誤用指的是講話者在交際過程中使用了不恰當的語言功能變體。[2]
在網絡環(huán)境下,因為語域三要素出現不匹配情況而導致的幽默效果不應該簡單歸屬于“語域混合”或者“語域誤用”。網絡語言既不是一般的口語,也不是一般的流行語,更不是變異語言,網絡語言是一種性質特殊的自然語言。除去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yè)語,網絡語言更多地指向基于網友社群關系的、受文化和社會影響的、具有網絡語境特色的、口語化的書面語言。在網絡交際環(huán)境下的網絡語言常常會出現語域三要素背離常規(guī)的情況,并且這種背離往往不是單方面的,一旦發(fā)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語域三要素均會受到影響。這種在網絡語境下的語言現象之所以會發(fā)生,是因為“網絡”環(huán)境與一般的語言環(huán)境有所不同,它身處“語言特區(qū)”,語域對話題的制約弱化,言語活動參與者的身份和言語活動內容范圍擴大,實現了虛擬空間中的面對面交談,故而允許出現突破慣常語言規(guī)律約束的語言情況。
徐杰,覃業(yè)位提出“語言特區(qū)”的概念,語言特區(qū)指的是,可以有條件突破慣常語言規(guī)律約束的語言應用特定語域,其情形與“經濟特區(qū)”相似。[5]詩歌文體、標題口號和網絡平臺是語言特區(qū)的三大類型。這種創(chuàng)新形式可能會使語言由語言特區(qū)逐漸過渡到語言主流中去。在網絡平臺這個“語言特區(qū)”當中,存在著大量特殊的打破語言常規(guī)的語言現象,其中就包括了語域失衡現象,以語場、語旨、語式這語域三大變項的統(tǒng)一背離為特征。具體來說,語域失衡現象是指在網絡交際中打破普遍渠道規(guī)則,過度偏重書面語,使得網絡語言不再是基于文本式的口語化語言,產生了失衡的書面化傾向或口語化傾向。我們一般認為,語言的語法穩(wěn)定性遠遠大于詞匯,所以語言的創(chuàng)新與演化更多地發(fā)生在詞匯部分。由于網絡語音交流相對受限,語域失衡現象也更多地通過詞匯顯現出來,即出現“失衡性”詞匯口語性弱化而加強書面化,或反之。語域失衡現象是網絡交際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受語場、語旨、語式三方面交叉影響。
2015年,“葉良辰”收入百度百科十大熱詞之一,該者憑借極其囂張的語錄一路走紅,短時間內百度檢索相關結果已多達74萬余條[6],隨后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語境里,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葉良辰語錄”之所以走紅網絡,和其語場、語旨、語式三部分息息相關,以下筆者將依據網絡交際的語域特征中的“三大變項”對其一一進行分析。
首先,從語場角度看,“葉良辰語錄”的對話話題是宿舍值日安排表的事情,屬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其言語環(huán)境為QQ聊天,是典型網絡交際語場。該社會行為的性質是交涉協(xié)商日常小事,言語圍繞的社會活動是寢室的衛(wèi)生打掃。但葉良辰以帶有濃重武俠對白色彩的書面話語言替代了自由輕松的口語交際語,與網絡聊天的大環(huán)境產生背離,違背了網絡交際的語場特征。其次,從語旨角度看,“葉良辰語錄”的言語活動參與者分別是大學寢室長和舍友的男友,二者在虛擬的互聯網環(huán)境中處于暫時的針對性協(xié)商關系。葉良辰與寢室長是初次接觸,一般來說,接觸越少,情感投入越少;接觸越少,關系越正式、嚴肅。但葉良辰與寢室長的角色關系轉變迅速,角色關系由平等協(xié)商逐漸轉換為壓力式威脅,葉良辰在虛擬網絡的屏障下,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打抱不平的“大俠”身份,對話中大量充斥著帶有強烈主觀情感的言語,感情投入過重,違背了網絡交際的語旨特征。最后,從語式角度看,“葉良辰語錄”的交際媒介是網絡環(huán)境,人際距離在虛擬的網絡平臺上相當于“面對面”,這時候的網絡交際語言普遍是基于文本式的口語化語言。但在“葉良辰語錄”中出現了明顯的語式失衡現象,語式冗雜,多用俗語、成語造勢。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葉良辰語錄”語式對比
葉良辰所用的交際語言是典型的書面話語體,口語詞匯已經被書面語詞匯替代,并且多次出現“良辰”自稱,帶有濃厚的武俠氣息,產生“違和”現象,違背了網絡交際的語式特征,成為了喜劇效果的誘因。
網絡平臺是“語言特區(qū)”的主要類型之一,創(chuàng)新形式頻出,自由靈活,能產性高,因而對語場、語旨、語式三大變項的控制約束能力彈性大。語域失衡現象在網絡交際中較為常見,其顯性特征是發(fā)生了三大變項的不同程度的統(tǒng)一背離,類似例子還有“趙日天語錄”“屌絲對話體”“甄嬛對話體”等。除此之外,語域部分失衡現象在網絡交際中更為普遍,比如“常熟公安微博借明星王凱賣萌提示車友”“江蘇政府賣萌報年賬”“外交部長王毅賣萌答記者問”等,原本來自公安局、派出所、政府、旅游局的嚴謹公文在網絡交際中均不同程度地發(fā)生變化,這說明了語域失衡現象在網絡交際中是具有可行性的,我們在日常網絡交際中應當予以重視并妥當應用。
參考文獻:
[1]韓禮德.語言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7.
[2]胡壯麟.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汪少華.語域理論新探[J].山東外語教學,2000(2):6-8.
[4]Martin,J.R. 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2.
[5]徐杰,覃業(yè)位.“語言特區(qū)”的性質與類型[J].當代修辭學,2015(4):20-26.
[6]語言學午餐ling-lunch.葉良辰的話為什么讓你哭笑不得[EB/OL].(2015-9-27)[2015-12-1]. https://www.aiweibang. com/yuedu/53405223.html.
(責任編輯:楊飛飛)
An Analysis on the Unbalanced Register Phenomenon
SUN Jiay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354300)
Key words:cyber communication;register;theory;field;tenor;mode
Abstract:The register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descending from the“context”theory raised by Malinowski. Then Halliday formall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register”,mainly including field,tenor and mod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nbalanced register phenomenon with the popular online terms“Ye Liangchen”as an example.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6)04-0051-04
收稿日期:2015-12-01
作者簡介:孫佳瑩(1994-),女,漢族,主要從事現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