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變異學視角考察日本江戶文學與“三言”的深層聯(lián)系
      ——以《夢應鯉魚》《蛇性之淫》為例

      2016-06-15 02:44:27·歐婧·
      明清小說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三言

      ·歐 婧·

      ?

      從變異學視角考察日本江戶文學與“三言”的深層聯(lián)系
      ——以《夢應鯉魚》《蛇性之淫》為例

      ·歐婧·

      摘要運用比較文學變異學中的“文化過濾”與“他國化”研究思想,把握日本江戶時期作家上田秋成所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雨月物語》中的《夢應鯉魚》《蛇性之淫》與中國明朝馮夢龍纂輯的短篇小說集“三言”的異同,結合接受國的文化背景與上田秋成文學創(chuàng)作觀念中的佛教觀念與反復古主義思想,探討明朝文學在傳播到日本所受到的選擇、移植等變異作用,以及“三言”內部作品精神與日本文化現(xiàn)狀相結合,演變出的富有接受國文學特征的嶄新意義,這一深層次變異下的“他國化”現(xiàn)象是古代中國文化在東亞文化圈得以廣泛傳播的良好例證,通過文學過濾等變異作用而建構起了不同民族之間良好的文化交流,在國家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夢應鯉魚》《蛇性之淫》“三言”過濾文學他國化

      日本江戶時期后期作家上田秋成(1734-1809)所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雨月物語》是町人通俗文學作品中的代表作,憑借其“高度的浪漫性與幻想性、濃厚的人情味和封建社會人間像的真實性”①的獨特價值,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雨月物語》中的部分作品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上很大程度是根據(jù)中國明代短篇文言小說集《剪燈新話》與白話小說集“三言”改編而成的。日本學者大庭修于1967年出版的《江戶時代唐船載來書的研究》一書中,以資料收集的形式記錄了江戶時期,隨著長崎的商船貿易而傳入日本的中國文學書目,顯示《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二書分別于1727年、1724年傳入日本,由此影響到了江戶時代讀本小說的發(fā)展②。上田秋成在其老師都賀庭鐘的《英草紙》《繁野話》,對“三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篇章,在進行照搬情節(jié)與改寫結合的基礎上,擴大了自身創(chuàng)作的改編范圍,加大了改寫力度,使得“三言”故事的原型脫胎為更加具有日本民族語言、文化色彩的作品。這種文化傳播影響下形成的文學文本相似性,能夠通過聯(lián)類比照而獲得較為直觀的呈現(xiàn),從中我們審視到中國明朝通俗文學在日本江戶時期社會中的廣泛傳播與普遍接受,并通過江戶時期文人對明代通俗文學的文化內涵予以認可與借鑒的歷史事實,可以看出中日兩國自古以來頻繁、密切的文化交流,以及日本古典文學精神內核中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更應關注的是上田秋成是如何在自身的具體創(chuàng)作中,于接受明朝通俗文學文本的影響的基礎上,結合本國文化背景與個人文學觀念的特點而對原文本中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進行接受之后的選擇與過濾。文化過濾作為比較文學變異學的重要思想組成,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下接受國對于文學文本的處理方式,是“文學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對交流信息的選擇、改造、移植、滲透的作用”③,意識到這一文化跨國流傳的必然變異規(guī)律,從而挖掘出《雨月物語》的文本與江戶時期日本文化價值的聯(lián)系,又能深刻體現(xiàn)作者獨到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念。

      一、《薛錄事魚服證仙》與《夢應鯉魚》

      (一)文本差異

      《薛錄事魚服證仙》作為馮夢龍纂輯《醒世恒言》中的一篇白話小說,講述的是唐朝官員薛偉在病痛中以生魂的形式化作一尾鯉魚,最終被道士點化,證得前世因緣而得道升仙的故事;而上田秋成所創(chuàng)作的《雨月物語》短篇小說集中的《夢應鯉魚》,講述的則是日本古時擅長繪畫鯉魚的畫僧興義在病痛中生魂化作鯉魚,最終所畫之魚都化作真魚的故事。兩個故事在“人化魚”這一主題上,都呈現(xiàn)出極大的相似性,例如“重病中化魚→被漁夫所釣→險被他人所食→回魂獲救”的線索基本可以說是如出一轍,然而卻在人物構成與形象、內容主旨的層面呈現(xiàn)出了各自的差異性。

      就人物構成而言,《薛錄事魚服證仙》的主要人物是前生為仙,今生貶謫為人的薛偉及其妻,以及施救薛偉并點化二人的道士,而《夢應鯉魚》則將重心放置在興義這一特定人物的離奇經歷與自我敘述上,兩者呈現(xiàn)出人物整體建構的相對豐富與單一的差異。在人物形象層面,薛偉是唐朝時期進士出身的普通官員,而興義則是日本醍醐天皇時期享有畫名的寺院僧人,在物質與精神生活環(huán)境中分屬于“塵世”與“世外”,并與其文本中的社會、人際等敘述元素相結合,體現(xiàn)出古代地方官員市民生活交際的“世俗化”特點與寺院畫僧生活交際的“宗教化”特點。

      就內容主旨而言,《薛錄事魚服證仙》著重體現(xiàn)了“證仙”這一道家前世今生因緣際會的要素,故事通過描述薛偉經歷了“人化魚”之后,得道士與太上老君所化的牧童點化而悟得自己與妻子的前世乃是西王母座下的神仙,因動凡心而被貶謫為人,最終重新得道升仙這一主線,得出故事結尾“茫茫宇宙事端新,人既為魚魚復人。識破幻形不礙性,體形修性即仙真”的道家宗教觀④。《夢應鯉魚》則著重從興義的寺院僧人身份出發(fā),通過他本人“不殺生”的佛家觀念以及“人化魚”的離奇經歷,使得“其畫中的鯉魚都化為真魚”體現(xiàn)了興義繪畫層面的臻于至境,而這一境界的提升卻在文本中未加“點化”等宗教啟示因素,而是通過單純的興義化魚的經歷得以體現(xiàn),從而流露出日本佛教禪宗一脈“頓悟”得道、“本性是佛”的精神內核。前者著重展現(xiàn)的是道家神仙觀、人生觀在市民階層“世俗化”生活中的啟示作用,而后者則著重體現(xiàn)相對單一的佛教宗教性環(huán)境中,“頓悟”與“本性是佛”的禪宗觀念對繪畫領域的境界提升。

      (二)上田秋成的佛教觀

      考察上述二者文本層面發(fā)生變異的原因,可從江戶時期宗教的時代特點入手,結合個體文化心理作用于整體環(huán)境的主體性,分析上田秋成的獨特宗教觀念中對于日本佛教教義的選擇性繼承,從而明確《夢應鯉魚》所體現(xiàn)的對“三言”故事文學內涵的有意識的選擇與吸收。

      約公元7世紀佛教經朝鮮傳入日本后,經過了長期的流傳與演變,尤其在12至13世紀禪宗傳入日本后,所創(chuàng)立的臨濟、曹洞二宗的廣泛信仰基礎影響下,由于其堅固的民間信仰傳統(tǒng)的承繼,作為日本社會長久以來較主流化的宗教信仰,在廣泛的思想層面深入地影響著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德川幕府統(tǒng)治初期,統(tǒng)治階層出于用“朱子學”的中國儒家等級秩序觀念,控制民眾的政治要求,有意識地開始提升儒教理念從而打擊佛教自奈良時代便占主導的宗教地位;上田秋成生活創(chuàng)作的江戶時代中后期,諸多國學大家如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等也出于弘揚日本本國固有文化精神的目的,認為佛教在日本傳播時“多談今生來世的因果報應,往往會引起人們對來生榮華富貴的無限貪欲”⑤,而引起民眾們“佛心”的扭曲,從而有意識地在文學精神的層面壓制佛教教義的影響。而上田秋成具有獨樹一幟的文學理念,其宗教觀呈現(xiàn)出了對當時普遍文人群體觀念的選擇性繼承與背離,這一特點可以通過《夢應鯉魚》對《薛錄事魚服證仙》的文本過濾而得以體現(xiàn)。

      首先,作者將傳播文本中極具道教色彩的情節(jié),演化為接受文本中佛教意味明顯的情節(jié)。不難理解上田秋成是基于日本社會傳統(tǒng)佛教信仰基礎的因素,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濃厚的文本轉化為更加貼合日本的本土信仰現(xiàn)狀。道教神仙體系中的仙凡夙緣、前世因果在《薛錄事魚服證仙》的文本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人化魚的主要原因,而這一情節(jié)在《夢應鯉魚》中轉化為畫僧興義平生愛魚、拒絕殺生的善報得償,體現(xiàn)了佛教宣講的“萬物輪回”、“善有善報”的思想。從中可以看出上田秋成在江戶時期佛教教義傳播受到影響的時代背景下,其文學風格中仍有意識地繼承了佛教精神自古以來在日本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起到的重要指向作用,又在注意到文人群體抨擊佛教空談來生、招致妄念的缺陷的同時,通過興義化魚的經歷,展現(xiàn)了佛教人生輪回思想中對于今生善行善報的宣揚,從而從片面、孤立地抨擊佛教對民眾的不良影響中脫離出來,指向了更富有積極意義的宗教信仰與人生引導。

      在肯定整體佛教價值的基礎上,還應注意到以臨濟、曹洞二宗為主的日本禪宗在德川幕府統(tǒng)治下的江戶時代享有廣泛的群眾信仰基礎,其在佛教教義上有所獨立發(fā)展的禪宗思想,很大程度上也融進了日本文人的思想層面。上田秋成將原文本情節(jié)中的宗教色彩由道家轉向佛家,也體現(xiàn)出與當時禪宗的幾大主要觀點有不謀而合之處。禪宗講求“本性是佛”,有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重要觀點,例如“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而興義因堅持放生積德而不乏慧根,又因緣善報生魂出竅,得以化為鯉魚,最終在其晚年畫中鯉魚全部化為活魚,這一佛性色彩濃厚的情節(jié)設置可見佛緣并不是通過外力所強求的,只要心誠性靈,則可于自身的善德本性中求成。同時禪宗講求“頓悟成佛”,不需要累世修行與繁瑣儀式,應只憑借自己的靈知于剎那間有所頓悟,并且通過興義在經歷了“化魚”的精神修為之后,將畫作丟入水中,全部變化為活生生的鯉魚的這一情節(jié),表達了日本禪宗拋棄外物,追求內心世界的自省與升華,凸顯自我精神的澄明高遠這一從“有”近“無”的精神境界??梢?,上田秋成就興義化魚的文學形象創(chuàng)作,對“三言”傳播影響中薛偉化魚所宣揚的道家神仙觀念,進行了具有本國與個人特色的文化過濾。

      二、《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與《蛇性之淫》

      (一)文本差異

      《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出自《警世通言》,講述的是南宋時期杭州市民許宣與白蛇精所化人形的白娘子結為夫妻,而最終白娘子被法海禪師運用法力鎮(zhèn)壓于雷峰塔之下的故事;而出自《雨月物語》的《蛇性之淫》講述的則是日本漁家之子豐雄與蛇精真女兒結為夫婦,最終真女兒被法海和尚利用法力鎮(zhèn)壓的故事。兩個文本的人物設定與情節(jié)線索同樣有著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可以較為明顯地考察出前者因跨國流傳而在日本文學中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后者對前者人物、情節(jié)等表層文本特征的有力繼承。還應注意到二者之間主要人物形象與文本內涵所呈現(xiàn)的明確差異。

      就人物形象而言,《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的“白娘子”雖為蛇精的化身,卻呈現(xiàn)出“美麗端莊、個性剛烈、敢想敢做”⑥的世俗婦女形象,她雖因個人的愛欲而突破了人妖之間的界限,卻不曾真正奪取他人性命,甚至在她被法海用法力逼出原形的危急關頭,還為與自己為伴的青魚怪青青祈求饒恕??梢钥闯?,在她貪求男歡女愛的本能之上,文本更注重表現(xiàn)的是一個內在更傾向于市民社會中普通市井女子的蛇妖形象。而《蛇性之淫》中的“真女兒”卻是兇狠地執(zhí)著于情愛的極具妖性的形象,她屢次脅迫對她懷有懼意的豐雄,并因妒恨而附生于豐雄的新婚妻子富子,還殘害了前來收服自己的法師,真女兒這一形象上更多地承載了日本人民傳統(tǒng)認知中對于“蛇妖”、“蛇怪”的恐懼心理,以及對其難以脫離動物性本能的“淫”的特征。

      在作品精神層面,《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作為白話通俗小說集“三言”的組成部分,所著重展現(xiàn)的是以話本小說的形式,描述明朝時期繁榮、喧嘩、具有人情意味的市民生活,白娘子作為化作人形,進入人類社會的妖怪,在其身上展現(xiàn)的卻是與“三言”中其他女性形象極為相似的,敢于突破藩籬、大膽追求幸福的鮮活人性。故事還通過她與許宣的姻緣離合這一主要線索,展現(xiàn)出了一個經濟繁榮、文化興盛、人際往來頻繁的具有市民生活氣息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而白娘子身上勇于追求與捍衛(wèi)愛情的特點,正是來自于明朝市民階層在這種世俗化的生活中,渴望個性解放與自主愛情的理想。而《蛇性之淫》的文本故事則呈現(xiàn)出了上田秋成所秉持的對于人性欲望不可遏制——這一“人性邪曲”的觀點。文本著重體現(xiàn)的是為人的豐雄與為妖的真女兒之間纏綿悱惻、難舍難分的情感糾葛,從他們相遇開始,兩人的情感主線始終呈現(xiàn)出與《白》的世俗化現(xiàn)實主義傾向所不同的,日本王朝文學式的浪漫主義傾向。這一傾向不僅體現(xiàn)在文本中二人和歌往來傳情達意的典雅化描述,還體現(xiàn)在通過采用與經典王朝文學作品相類似的表現(xiàn)方法,來體現(xiàn)人性愛欲的可怖。當真女兒附生在富子身上,對豐雄表達怨恨與執(zhí)著時:“你若再相信別人的讒言,第二次拋棄我,我就一定要報仇雪恥了,紀州的山很高很高,我可以讓你的血從山頂流到谷底?!雹哌@一情節(jié)與《源氏物語》中六條妃子附生于光源氏的妻子葵姬身上,向其訴說怨恨的情節(jié),極為相似。追根究底,上田秋成采用這種浪漫主義傾向的創(chuàng)作方法,是想通過《蛇性之淫》的文本,著重展現(xiàn)出人性中類似于動物性的,對于男女愛欲的貪念與執(zhí)著,至于為何出現(xiàn)這一文學變異的呈現(xiàn),可以從上田秋成本人所具有的反復古主義的國學思想入手。

      (二)上田秋成的反復古主義思想

      從江戶時期元祿年間(1688~1703)到幕府末期,日本文化界出現(xiàn)了由國學者荷田春滿、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等人提倡的復興“國學”的學說體系,這一復古國學反對用儒佛思想等“漢意”思想,來解釋日本古典和和歌等文學,主張依據(jù)日本經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來研究日本古時的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等,力圖通過對一系列古典的神道化思想色彩的闡釋,復興與弘揚古代固有文學中的古樸元真精神,從而確立起日本自身民族的文化正當性,重塑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并開啟日本學術自覺之路。

      上田秋成曾拜賀茂真淵的學生加藤宇萬伎為師學習國學,雖然本人深受國學復古主義的影響,但作為一名獨樹一幟的國學者,他卻旗幟鮮明地反對當時社會上的這種主流意識,并與當時極具國學權威的本居宣長進行多次論戰(zhàn)。他認為不能在全盤否定儒佛的本質思想的同時,全數(shù)接受唯日本古代典籍與古語、古調是尊的觀點,并對本居宣長所主張的日本古代精神的唯一性、可明確性,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復古主義持反對意見。作為一名反復古主義者,上田秋成建立的一套獨特的國學體系,卻因與當時占權威地位的復古主義觀點相違背,而難以獲得當時社會的認可。但這并不能使我們否認上田秋成在反復古主義國學上的思想地位,以及他在代表作《雨月物語》的創(chuàng)作中或多或少體現(xiàn)出的相關投入。

      在上田秋成看來,所謂的古代精神是無法全然為現(xiàn)世之人所捕捉、所理解的,而現(xiàn)世之人由于其固有的善惡情欲,無論對遠古純樸的世風懷有怎樣的神往之情,都因自身局限而難以恢復到那種狀態(tài)。因此隨著社會與文明的發(fā)展,伴隨著古樸元真的古風的逐漸消亡,人們自身固有的感情、欲望將暴露得日漸突出、強烈,“人性的邪正曲直”的對比也變得愈發(fā)明顯⑧。在他的思想基礎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本質情感的必然性,他相信“佛和圣人(儒教)是人經過修行而成的,因此,人的‘善惡邪正’在儒佛的世界里是妥當?shù)摹雹?,他毫不掩飾地堅稱“我守護善,我作祟惡也”⑩。上田秋成認為當時現(xiàn)實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人性邪曲”的,這種“邪曲”的人性不斷膨脹,使得人們根本無法恢復古時的純樸之風。而《蛇性之淫》的文本精神便是對這一“人性邪曲”的良好詮釋,其文本雖然通過和歌的書寫、男女應答的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典雅婉曲的王朝文學風格,卻在這一表層下展露了人性中男歡女愛的執(zhí)著、狂熱的欲望。正是由于這無法掩飾的人性中“邪曲”的一面,文學創(chuàng)作無法在符合古代文學表層書寫方式的同時,同樣符合古代精神的純樸、清凈。上田秋成通過真女兒、豐雄的形象想要傳達的,正是這種導致人們無法復古的不可抑制的感情、欲望,正是因為人之有欲,才使得人們難以達到當時復古主義所提倡的遠古天然的形態(tài),因此他認為復古主義所倡導的重回日本古代精神的設想,事實上在當時的江戶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

      正是上田秋成獨樹一幟的反復古主義思想使得其在吸收《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的文學文本的時候,摒棄了具有中國明朝市民階層生活特點的價值取向,而著重突出了人性本能中執(zhí)著于欲望、情感的種種貪念,通過這種對現(xiàn)實社會中“人性邪曲”阻礙古代精神在當時社會的復興的表述,展示了上田秋成反對當時盛行的國學復古主義的思想。《蛇性之淫》作為其進行文化選擇性過濾之后的改寫文本,很好地輔助了作者本人國學層面的文化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與實踐。

      三、文學他國化的個案試探

      在認識到由于上田秋成所處時代的文學風格與其個人文學思想構成的作用下,《蛇性之淫》《夢應鯉魚》對明朝“三言”故事《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薛錄事魚服證仙》呈現(xiàn)出一系列從表層到深層的選擇、過濾、接受等變異之后,還可以考慮到中國明朝市民文學的通俗化、個性解放、追求人情等文化特點在流傳到上田秋成所處的日本江戶時期后,通過與其本國文學風格與創(chuàng)作特點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逐漸融入江戶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的深層次變異。

      上田秋成在《夢應鯉魚》《蛇性之淫》中通過文學形象的變異,想表達的是個人文化取向,以及當時日本社會整體時代文化背景下的一個文學趨勢的呈現(xiàn),“三言”故事原有的文學建構方式與所傳達的主旨已經在上田秋成的文學理念與創(chuàng)作中發(fā)生了變異,生發(fā)出了其接受群體是日本人,也從屬于日本文學的嶄新文化價值與文學內涵。

      四、結語

      通過中日不同民族文化之間交流產生的必然變異性,考察到上田秋成創(chuàng)作的《雨月物語》對原文本所起到的選擇、過濾、吸收的作用,并與日本固有的文學審美意識相結合,呈現(xiàn)出具有接受國文化色彩的嶄新意義,從而使得帶有原文本特征的小說文本成為了本國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疾爝@種東亞文化圈中文化交流對話所產生的文化過濾現(xiàn)象,以及引發(fā)的“他國化”的持續(xù)變異過程,可見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通過一系列變異的橋梁而建立起了良好的溝通交流,既使得自身文化能夠在他國廣為傳播,落地開花,也使得接受國的文學發(fā)展生長出了全新、寶貴的枝椏,最終共同成為人類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注:

      ①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近古卷》(下冊),昆侖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頁。

      ② 李樹果《日本讀本小說與明清小說——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透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頁。

      ③ 曹順慶《比較文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頁。

      ④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頁。

      ⑤ 徐磊《從〈雨月物語〉看秋成的儒佛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⑥ 劉鶴巖《“三言”在日本》,《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⑦ [日]上田秋成《雨月物語·春雨物語》,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頁。

      ⑧ [日]上田秋成《上田秋成全集》,國書刊行會1969年版,第476頁。

      ⑨⑩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學史序說》下卷,開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任編輯:王思豪

      猜你喜歡
      三言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劇性探析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11:58
      由《蘇知縣羅衫再合》情節(jié)重構看馮夢龍教化意識
      明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主義表現(xiàn)
      淺析“三言”中妓女花魁
      論“三言”愛情小說中的才子形象
      人生自是有情癡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05:48
      淺析馮夢龍“三言”中的歷史文人形象
      論“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10:31:12
      試論“三言”中負心漢的形象及原因
      《金瓶梅》與“三言”中的妓女形象比較研究
      海南省| 和顺县| 巴里| 固阳县| 瓮安县| 承德市| 正定县| 崇明县| 本溪| 永清县| 孝昌县| 铁岭市| 革吉县| 加查县| 儋州市| 琼海市| 额尔古纳市| 仙游县| 广丰县| 广安市| 台安县| 宁南县| 抚远县| 苗栗县| 苏尼特右旗| 南汇区| 中江县| 清丰县| 长垣县| 广安市| 海丰县| 东台市| 鹤壁市| 资溪县| 噶尔县| 崇文区| 察哈| 玛曲县| 罗平县| 宣城市|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