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前幾天,孩子摔了碗,還不認錯,我很生氣。鄰居說,小孩子就得用不銹鋼的碗,這樣怎么摔也不會碎。一開始,我覺得很有道理,可是轉念一想,不對啊,出了家門,孩子還不是得用瓷碗吃飯?為這件事,我糾結了幾天。請您給我一個意見吧。
薛冰凝
答:很多媽媽碰到孩子把碗摔碎的事情都會生氣。她沒有想過,其實這個事情也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契機。
1.如果不摔碎,孩子怎么會知道碗易碎?
只有親身去經(jīng)歷,才會有更多的體驗,才會促進孩子探索,也才會在以后碰到類似情況后不再驚慌失措。我們常說玫瑰有刺不能碰,你說一千遍,不如讓孩子伸手去摸一下,手被扎了,他才會知道:哇,原來玫瑰真的有刺,不能隨便亂摸。
2.孩子的情緒比碗是否碎了更重要。
很多孩子做錯事情后,一方面會為自己做錯了事情感到緊張、羞愧,另一方面害怕家長生氣,批評自己。打碎碗的那一刻,孩子是不安的,他不知道怎樣應對眼前情景,他需要媽媽的指點和安慰。但是如果此時他得到的是責備和怒斥,那小小的他是何等難過??!
3.遇見問題,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安撫孩子后,媽媽要做的便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然后引導他尋找避免犯錯的方法。摔碎了碗,便知道碗容易碎,那么以后怎樣才能盡量不把碗摔碎呢?讓孩子再拿一個碗,試著尋找其中的竅門。比如:把碗放得更靠桌子里面一些;或者一只手扶穩(wěn)了,另一只手再動,等等。
如果你聽了鄰居的話,讓孩子使用不銹鋼碗,固然省心很多,但是孩子就失去了鍛煉和成長的機會,他會認為媽媽不信任自己,以后做事,他會傾向于選擇逃避。如果你通過一個小小的碗,讓孩子得到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孩子心里會覺得“我行”,繼而昂首向前。
一個碗,會帶給孩子更多的自信,也會瞬間瓦解他的自信,就看你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