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強(江蘇京海禽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
現(xiàn)代肉種雞生產中的營養(yǎng)管理
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海門226103)
飼養(yǎng)父母代肉種雞的基本要素是維持較高的均勻度和嚴格保持體質量達標。評估父母代種雞的生產性能時,必須將飼料營養(yǎng)、飼料形狀、飼喂管理與其他常規(guī)管理方式方法相結合。分析表明,只要種雞或雛雞生產性能有小的提高就可完全彌補因改善種雞飼料營養(yǎng)而增加的成本。為肉種雞提供其生長發(fā)育和產蛋所需不同階段的各類營養(yǎng)平衡的飼料,發(fā)揮種雞最大的生產潛能,提高雛雞質量及家禽福利是肉種雞營養(yǎng)管理的關鍵所在。
應掌握所使用的飼料營養(yǎng)成分,確保正確地控制飼料質量與飼喂管理。飼料能量水平出現(xiàn)變化時應相應調整飼喂量。不應將飼料儲存在種雞場且每批飼料應在10 d內用完。關注具體飼料營養(yǎng)成分的水平可解決具體生產性能問題,一般來說,如所提供的飼料配方?jīng)]有問題,飼料對生產性能的最大影響是飼喂量沒有達到最佳造成的。實際上,父母代種雞的營養(yǎng)供給是通過同時控制飼料營養(yǎng)成分和飼料攝入量來實現(xiàn)的,因此必須始終同時考慮這些因素。由于每天能量與氨基酸等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量決定了種雞的生產性能,因此必須始終考慮飼料營養(yǎng)成分的變化或采食量對營養(yǎng)物質攝入量的變化而造成的影響。推薦的飼料營養(yǎng)成分標準是作為飼料的濃度標準,決定飼喂量時需考慮這是雞群實際每日需要攝入的營養(yǎng)成分,這在飼喂量變化時特別重要。
1.1飼料攝入量
遺傳因素及環(huán)境條件會影響雞只每日飼料攝入量,控制飼料供給是有效管理雞群的主要機制,而且預期飼料攝入量對于決定飼料營養(yǎng)濃度的要求與采取的管理措施非常重要。雞只每天的營養(yǎng)需求受到假定的飼料攝入量與飼料營養(yǎng)濃度的影響,如AAA+父母代種雞營養(yǎng)標準所建議的飼料營養(yǎng)濃度是假定能達到種雞生產性能指標中的飼料攝入量為標準。在開產早期階段,如種母雞飼喂不足,對雛雞質量有較大影響?,F(xiàn)代的父母代肉種雞開產后產蛋率上升較快且該階段母雞的產蛋間隔也較短,所以,新開產種雞如飼喂不足,會影響營養(yǎng)物質傳到種蛋內,造成胚胎后期死亡率增加,雛雞活力和均勻度差。飼喂試驗表明對新開產的種雞飼喂140~175 g不同的高峰料量,隨飼喂量的增加,雞群體質量也增加,蛋重沒有明顯影響,但雛雞體質量卻受到不同飼喂量的影響(表1)。過度飼喂對卵巢發(fā)育的影響同樣重要,研究表明飼喂量控制不當是造成過度飼喂的最主要原因,會造成卵泡過多發(fā)育或不規(guī)則排卵及畸形蛋綜合征,蛋殼質量差,精子存活數(shù)量少,受精率不能持久及孵化率低。
表1 種雞每天飼喂量對雛雞重量的影響
1.2能量
飼料能量目前按慣例以將氮元素殘留折算成零的表觀代謝能水平來表示,這更能準確地描述能量價值,以這種方式表示的能量水平數(shù)據(jù)有很多的來源可以獲得。AA+父母代種雞生產性能指標手冊中所給出的飼喂量建議是假設育雛料、育成料及產蛋雞飼料的能量水平是每千克2 800大卡,由于雞只是對營養(yǎng)攝入量做出反應而不是營養(yǎng)濃度,如飼料營養(yǎng)水平與假定的營養(yǎng)標準不同,飼喂量必須按比例進行調整。如提供給雞群的飼料能量水平是每千克2 844大卡,高峰飼喂量應從每只雞165 g下降到162.2 g以抵消飼料中增加的能量。雞只每天能量總需求量是維持、生長和生產需要的總和,維持能量占能量總需求量的最大組成部分,維持能量取決于雞只的體質量且環(huán)境溫度對其有明顯的影響。能量總需要量受到環(huán)境溫度、地理位置及季節(jié)的變化而不同,能量供給的調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雞群體質量、體況、采食時間及總產蛋重的變化,應綜合飼喂管理、家禽福利及經(jīng)濟效益等方面來確定飼料能量水平。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如飼料攝入量達不到目標要求或因經(jīng)濟因素需改變飼料能量水平,飼料能量水平與標準有一定的差異也是合理的。如飼料能量水平與飼料營養(yǎng)標準建議的不一致,為使其他營養(yǎng)物質與能量的比例保持一致,不但需要對飼喂量做相應地調整,而且飼料中其他營養(yǎng)成分的濃度也應做出調整。為確保達到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量,必須適當調整日飼料攝入量,能量供給是獲得最佳生產與維持性能的關鍵,只有能量供給出現(xiàn)不足時如產蛋率達不到標準才可額外增加飼喂量。由其他營養(yǎng)成分而非能量因素引起的生產性能不佳時,增加飼喂量會使雞群因能量攝入過多而導致體質量過度增長及卵巢發(fā)育異常;如能量供給適當而其他營養(yǎng)成分不足,則需調整飼料配方以平衡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需求,高質量的飼料能量水平不應有大的差異。飼料的改變應平穩(wěn)過渡并仔細控制特別是更換飼料品種如從育成料轉換到產蛋料時,確保同一種飼料的營養(yǎng)濃度與質量保持一致很關鍵,營養(yǎng)成分有差異的原料應謹慎使用;供給同一雞群的各批次飼料應避免原料與能量水平出現(xiàn)大的變化。
1.3蛋白質與氨基酸
飼料蛋白質水平必須滿足所有必需氨基酸的需求。氨基酸是機體組織、羽毛與雞蛋蛋白的基礎構件及替換每天蛋白質代謝過程中自然丟失的蛋白質。飼料中的蛋白質水平必須能提供最佳的、每天所需的氨基酸,確保氨基酸之間及與飼料能量之間的平衡,應盡最大可能減少飼料蛋白質水平的變化。攝入過多的蛋白質會導致胸肌發(fā)育過大,增加胸部肌肉沉積及受精率下降;相反如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會導致蛋重下降及羽毛覆蓋問題。最好使用易消化的蛋白質來源特別是在高溫條件下,應按種雞營養(yǎng)標準為雞群提供營養(yǎng),以可消化氨基酸確定飼料配方能提供更好的平衡蛋白飼料,更好地滿足雞群的需求。
1.4飼料蛋白能量比
能量與產蛋率有關,蛋白與蛋重有關。飼料的蛋白質水平及與能量的比例對種雞的生產性能、孵化率和雛雞質量(如圖1)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據(jù)試驗飼喂蛋白質含量過高的飼料,種雞的繁殖性能下降,每100枚受精蛋可少產3.1羽雛雞,合格雛雞數(shù)減少4羽。
圖1 種雞飼料的蛋白質能量比例對初生雛重量的影響
1.5常量礦物質
常量礦物質鈣和磷對于適當?shù)墓趋腊l(fā)育、繁殖性能、蛋殼質量及其他代謝功能很重要。為維持鈣的平衡,產蛋母雞每天需要4~5 g的鈣,實際生產中,在雞群產蛋率達到5%之前換成推薦的含鈣水平的產蛋料就能滿足其需要。為保持最佳的蛋殼質量,每只雞每天應補充1 g左右直徑3.2 mm大顆粒形式的石灰石或貝殼顆粒。當每天早上飼喂雞群時,飼料中顆粒細小的鈣很快被吸收并在晚上形成蛋殼之前很早就通過腎臟被排泄掉。因此,下午給雞群提供一些大顆粒的鈣可確保蛋殼形成期間消化道中還存在鈣,可改善蛋殼質量。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將這些補充的鈣均勻地撒在雞舍的墊料區(qū)域,但補充的鈣源也不能在墊料里積聚,因為攝入過多的鈣也會影響蛋殼質量。如確實發(fā)生補充的鈣源在墊料積聚,在雞群采食完墊料中補充的鈣之前應停止補鈣。如使用粉料,大顆粒的石灰石或貝殼顆粒很容易混合到飼料中。產蛋期有效磷攝入量過多會降低蛋殼質量且對孵化率有負面影響,按推薦的有效磷水平進行飼喂將確保良好的蛋殼質量。鈉、氯及鉀離子水平如超過要求會增加飲水量、降低墊料質量及對蛋殼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為避免這些問題的發(fā)生,控制飼料中這些營養(yǎng)成分的水平很重要。
1.6植酸酶
生產中常在飼料中額外添加植酸酶使植物性原料釋放出有效磷來部分代替飼料級磷原料。如果飼料中添加植酸酶,須按供應商的建議使用,否則會發(fā)生與礦物質相關的缺乏癥。
1.7微量元素
種雞飼喂微量元素對后代生產性能的影響如表2。一般有機微量元素比無機微量元素有較高的利用率,當使用無機微量礦物元素時,硫酸鹽形式的微量礦物元素一般具有較高的生物學利用率。預混料中微量元素推薦的補充添加水平可參考種雞營養(yǎng)標準。
表2 種雞飼喂微量元素對后代生產性能的影響
1.8維生素
維生素參與大多數(shù)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過程且又是胚胎發(fā)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維生素對雞群的生長、繁殖性能及后代等所有方面都很重要,因此飼料中維生素不足對父母代種雞及后代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維生素大約占到飼料總成本的4%,所以在飼料中節(jié)約維生素是非常不明智的。在應激狀態(tài)或發(fā)生疾病情況下,高水平的某些維生素具有積極的作用;與其依靠長期使用過多的維生素添加劑來獲得最佳的生產性能,倒不如把消除或減少應激因素作為管理的目標。某些維生素水平的差異主要受使用的谷物種類的影響,飼養(yǎng)標準中以玉米和小麥為基礎原料的飼料對維生素A、維生素E、尼克酸、泛酸、吡哆醇(B6)及生物素的水平分別做了相應的建議。很多敏感因素如濕度、微量礦物質及高溫會降低維生素的保存期限,必須實行質量控制檢測以確保成品料中維生素水平滿足推薦的營養(yǎng)標準。飼料從飼料廠生產到供給種雞飼喂的時間應盡可能縮短,計劃好每一批飼料的運送時間,不要將飼料存放在種雞場飼料塔內太長時間特別是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一般不超過10 d。使用霉菌抑制劑(如丙酸類)能減少飼料中霉菌生長與產生霉菌毒素的風險。維生素E是最貴的維生素之一且具有影響免疫與繁殖系統(tǒng)等很多生物學功能,因此確保飼料中維生素E的含量與推薦水平保持一致很重要。表3是通過調查研究總結不同的維生素飼喂種雞后對其后代健康的影響。對新開產的種雞,飼料中增加維生素水平對提高后代生產性能具有非常顯著的商業(yè)價值。無論是內部或是田間試驗都證明提高種雞飼料中維生素含量特別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能改善后代的成活率和早期生長發(fā)育。因此,種雞飼料中維生素的含量應以確保種蛋內維生素含量達到最高為標準。維生素缺乏時可能造成的問題如表4。
表3 種雞料維生素狀況對后代體質量、酶的活性、組織性狀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表4 維生素缺乏癥
表5 種雞飼料成本每變化1%所對應的孵化和肉雞生產性能的變化
表6 種雞飼料中不同含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水平對后代血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
1.9礦物質不平衡與代謝紊亂
母雞發(fā)生鈣抽搐癥時,早晨會發(fā)現(xiàn)雞只麻痹或死在產蛋箱內,死雞卵巢發(fā)育很好且輸卵管蛋殼腺處有一個已經(jīng)形成部分蛋殼的蛋,解剖時可能沒有其他病變,如按照建議的鈣水平飼喂,很少會發(fā)生這種情況。有效磷與鉀離子水平較低時會導致產蛋初期發(fā)生猝死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是雞舍內種雞突然死亡,解剖發(fā)現(xiàn)有些死亡的雞只心臟肥大松軟、肺及心包充血。飲水中補充鉀離子及提高飼料中鉀離子水平通常對猝死綜合征有明顯效果。
1.10種雞營養(yǎng)和雛雞質量
胚胎及雛雞的生長發(fā)育完全取決于種蛋的營養(yǎng)儲備。因此,雛雞出雛時的生理狀態(tài)如雛雞大小、雛雞活力及抵抗力等很易受到種母雞的營養(yǎng)攝入狀態(tài)的影響。種雞飼料營養(yǎng)的變化會對下一代商品肉雞的成活率有明顯的影響(表5),表5說明了在同等效益情況下,整個生產循環(huán)中種雞飼料成本提高1%所對應的孵化和商品肉雞生產性能的變化需求。提高種雞維生素和礦物質水平所產的1日齡商品代雛雞,其白細胞的數(shù)量有明顯的增加,表明對免疫系統(tǒng)有促進作用(表6)。
飼料營養(yǎng)標準與飼喂管理必須同時考慮,不同的飼料營養(yǎng)標準應提供與之相適應的飼喂管理程序以達到種雞的生產性能要求。飼料營養(yǎng)標準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飼料原料的來源、飼料生產技術及種雞管理程序,飼料配方必須保持穩(wěn)定且應符合營養(yǎng)標準。飼料原料突然變化與其他性質的變化會減少飼料攝入量,即使是短暫的變化也應避免。通過密切檢查與觀察雞群的情況,指導飼喂管理與飼料營養(yǎng)成分;推薦并使用最廣泛的飼喂程序包括1~28日齡使用育雛料,到產蛋率5%之前使用育成料,然后使用產蛋料。
2.1育雛期
種雞獲得較好生產性能的特點是確保早期適當?shù)纳L發(fā)育,使用育雛料能達到此目標。育雛料最好是篩濾過的顆粒破碎料,正常情況下,育雛料飼喂到28日齡。應注意避免所提供的飼料中出現(xiàn)部分磨碎的谷物顆粒,雞只可能更喜歡從顆粒破碎料中挑選這些比較大的飼料顆粒,造成飼料營養(yǎng)攝入不平衡。育雛料飼喂結束后應馬上換成育成料。為了控制體質量增長,育成料一般粗蛋白與氨基酸標準比育雛料低。從育雛料轉換成育成料期間,應仔細觀察體質量,確保按照生長曲線的標準發(fā)育。這在轉換飼料品種期間又同時改變飼料原料或飼料形狀時特別重要。如28日齡雞群體質量一直存在不達標的問題,將育雛料多飼喂1~2 w會有好處。
2.2育成期
育成期種雞每天的生長速度較慢,每天的營養(yǎng)攝入量需求也較小。但在此期間也必須保持高質量的飼料,避免使用劣質原料。育成期由于飼喂量較少,飼喂設備如不能快速將飼料分配到整棟雞舍,均勻度就會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有必要降低育成料的能量以增加飼喂量,提高雞群的均勻度。如使用低能量的飼料,其他營養(yǎng)成分與能量的比例應保持一致,不同的飼養(yǎng)方案都可獲得滿意的生產性能;如21 w前進行光照刺激,育雛育成期采用4種不同的飼料可能會有好處,有利于確保種雞在正確的時間攝入適當?shù)臓I養(yǎng),使種雞達到較早的開產時間。4階段育雛育成飼喂程序包括營養(yǎng)水平較高的育雛1號料,促進雞群的早期發(fā)育特別是種公雞;使用育雛2號料可平穩(wěn)地過渡到營養(yǎng)水平較低的育成料,降低育成料營養(yǎng)水平使其能更好地控制體質量增長,提高飼料分配的均勻性;盡管飼料本身每千克營養(yǎng)成分降低,但在此生長階段,建議的飼喂量與飼料量持續(xù)地增加仍能確保種雞對每天營養(yǎng)攝入量增加的要求。為了生殖系統(tǒng)適當?shù)陌l(fā)育,可使用產前料以提供較高的氨基酸和蛋白質攝入量。
2.3性成熟過渡期
生殖系統(tǒng)適當?shù)陌l(fā)育需要足夠的氨基酸與其他營養(yǎng)成分,開產前與產蛋初期補充維生素可使種雞在開產前增加機體組織中維生素水平且可提高早期孵化率。
2.4產蛋期
育成良好、均勻度高的雞群采用種雞營養(yǎng)標準建議的飼料營養(yǎng)成分有利于達到理想的生產性能。種雞產蛋期生產性能經(jīng)常受到早期生長階段的飼喂與管理的影響,只有明確了解雞群的營養(yǎng)狀況,否則應謹慎地對生產性能差的雞群增加飼喂量。從營養(yǎng)方面來講,大多數(shù)雞群沒有必要使用一種以上的產蛋期飼料。產蛋高峰后通過減少飼喂量就能完全滿足種雞每天氨基酸需求量減少的需求。種雞對鈣的需求量隨種雞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可通過補鈣的形式來實現(xiàn)而不必增加飼料中鈣的水平;產蛋早期如有需要可補充磷以控制猝死綜合征;整個產蛋期飼料的有效磷水平應維持在推薦的水平。根據(jù)經(jīng)濟狀況可使用蛋白質、氨基酸與有效磷水平較低及鈣含量較高的產蛋料,這在除了飼料以外沒有另外補充鈣源及蛋重太大的情況下特別有效。蛋重大常與過度飼喂有關,應對飼料所有營養(yǎng)成分與飼喂量進行仔細評估。
2.5溫度對能量需求的影響
環(huán)境溫度是影響雞群能量需求的主要原因,如雞舍工作溫度偏離20℃,能量攝入量應按下列條件按比例進行調整,如環(huán)境溫度從20℃下降到15℃,每只雞每天的能量需求應增加30大卡;如環(huán)境溫度從20℃上升到25℃,每只雞每天的能量需求減少25大卡;環(huán)境溫度超過25℃,對能量需求的影響并不像溫度下降那樣有直接影響;環(huán)境溫度超過25℃應調整飼料營養(yǎng)成分、飼喂量及控制環(huán)境以減少熱應激。提供正確的飼料營養(yǎng)水平及使用消化率較高的飼料原料有助于將熱應激的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使用油脂來增加飼料能量水平也會有好處。除了測定絕對溫度之外,也可通過比較種雞的生產性能與觀察雞群的行為監(jiān)測雞群的有效溫度。
2.6采用兩階段飼喂管理
使用兩種不同的產蛋期飼料,能量均為每千克2 800大卡,產蛋初期(35 w之前)使用產蛋1號料,蛋白質水平15%;36 w后換成產蛋2號料,蛋白質水平14%。其優(yōu)點在于隨母雞周齡增長,鈣的需求增加,有效磷與蛋白質需求量減少;使用產蛋1號料和2號料,以控制體質量與胸肌大小、蛋重,改善后期羽毛覆蓋,提高蛋殼質量,維持較好的后期產蛋率和孵化率水平。
2.7種公雞的營養(yǎng)
采用公母分飼系統(tǒng)控制種公雞的飼喂量是肉種雞生產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單獨給種公雞提供飼料(不同的飼料配方、不同的營養(yǎng)水平)的效果并不是很明確,但可改進種雞的受精率。給種雞提供同一種飼料的方法被廣泛采用;但產蛋期給種公雞提供特定的飼料有利于保持其體況與受精率。低蛋白、低氨基酸的公雞料能防止其胸肌過度發(fā)育,同時飼料中適當補充維生素E和硒對種公雞的精子質量非常關鍵,可考慮使用螯合有機硒。如使用特定的公雞料,應在種雞轉到產蛋舍時或光照刺激時換成公雞料;轉換公雞料時,如公雞料的能量比當前正在飼喂的飼料能量低,應確保種公雞的能量攝入不能減少;公雞料的代謝能水平為每千克2 600~2 800大卡。
2.8不溶性砂礫
從42日齡(6周齡)開始每月給每只雞采食0.5 kg 5 mm大小的花崗巖砂礫有助于磨碎可能食入的墊料和羽毛。雞的肌胃中如沒有不溶性砂礫存在,采食這樣的物質有可能產生梗塞問題。
2.9飼喂谷物
給種雞飼喂一些全顆粒、較硬的谷物或顆粒料有利于改善墊料質量。飼喂量控制在0.5 kg/100只/天,并計入當天的飼料總量。使用的谷物或顆粒料應和主飼料具備同樣的生物安全保證。
2.10觀察雞群
經(jīng)常觀察雞群,及時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問題、突發(fā)性疾病或雞群的健康狀況是非常必要的。有經(jīng)驗的飼養(yǎng)管理人員應對各組雞群每天至少觀察2次,距離雞只大約3 m左右,舍內有足夠光照強度,確保能夠清楚地觀察到所有的雞只。
飼料原料質量與營養(yǎng)成分的差異會造成種雞生產性能達不到標準,無論是飼料廠或是種雞場都要控制成品料的質量。種雞場管理人員應經(jīng)常和營養(yǎng)專家及飼料廠保持溝通,了解飼料配方中的原料或飼料營養(yǎng)標準的變化。采用良好的飼料加工工藝既能確保種雞獲得適當?shù)臓I養(yǎng)攝入,同時又能減少潛在的污染。飼料原料質量與營養(yǎng)成分的內在差異是雞群達不到目標生產性能的可能原因,應頻繁檢查飼料的物理性質量與營養(yǎng)成分,定期用鼻子和眼睛感觸與檢查飼料質量,如有必要可借助顯微鏡。飼料的二次采樣與檢測對于發(fā)現(xiàn)抗營養(yǎng)因子非常重要,確保各種營養(yǎng)成分都滿足要求。飼料配方因原料價格變化而改變時,應與原料供應商進行討論且需對原料與營養(yǎng)成分做仔細檢查。原料的物理性質量、營養(yǎng)成分及飼料加工技術必須達到高標準且對同一批種雞而言每一個批次的飼料都要高度一致。飼料原料必須沒有化學殘留、微生物毒素、病原體及霉菌毒素的污染。飼料原料應在規(guī)定要求條件下愈新鮮愈好且應儲存在環(huán)境可控的條件下。原料儲藏設施必須保護免受昆蟲、老鼠特別是野鳥等潛在疾病攜帶者的污染。飼料儲存在種雞場飼料塔內會增加營養(yǎng)損失及霉菌生長的風險,提供的飼料越新鮮越好。
3.1原料
很多原料都適合于飼喂父母代種雞,通常其價格和來源是選擇原料的決定性因素;但也應遵守原料選擇的一般原則。通過對谷物類原料的比較發(fā)現(xiàn),種雞產蛋期使用玉米比使用小麥生產性能更有優(yōu)勢,種雞飼喂玉米基礎性配方飼料比飼喂小麥基礎性配方飼料能穩(wěn)定地改善蛋殼質量,并因此而提高合格蛋的數(shù)量,減少細菌污染和提高孵化率(表7)。各階段飼料中脂肪應有節(jié)制地使用,一般建議最少添加0.5%~1%的脂肪以減少飼料粉塵,提高脂溶性、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及增加適口性;最好添加不飽和植物油,盡可能不添加動物脂肪。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與添加雞油及豬油試驗組相比,添加同等數(shù)量玉米油的雞群21日齡及上市體質量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根據(jù)飼料營養(yǎng)成分、適口性及價格加工最佳的飼料是改變飼料配方中原料添加量的主要原因。
表7 玉米為主的飼料與小麥為主飼料的比較
3.2飼料處理
只要飼喂管理方法正確,無論給種雞飼喂粉料、顆粒破碎料或是顆粒料都能取得成功。飼料的形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飼料原料的供應與飼料混合設備的情況。
3.2.1粉料
與顆粒破碎料或顆粒料相比,高質量的粉料可延長種雞的采食時間,使所有的雞只有機會采食到推薦的料量,有助于體質量增長與均勻度的提高。但粉料也可能由于飼料在運輸與輸送到雞場過程中由于原料分離而造成雞只采食到的飼料營養(yǎng)成分不一致。質量差的粉料(粉料顆粒太細)也可能造成種雞場飼料塔內粉料殘留。
3.2.2顆粒破碎料
與粉料相比,高質量的顆粒破碎料可減少種雞的采食時間且飼料的原料分層機會也較低。
3.2.3顆粒料
如種雞采食時間較長如高溫季節(jié),高質量的顆粒料是最佳選擇。
3.3飼料衛(wèi)生
所有的飼料都應被認為是種雞細菌污染的潛在來源特別是大腸桿菌與沙門氏菌的污染,如要求控制飼料的細菌總數(shù)就應對飼料進行凈化處理??赏ㄟ^在大氣壓力條件下將飼料保持在調制器里足夠的時間進行適當?shù)募訜崽幚韥須缥⑸铩7N雞飼料一般采用86℃溫度加熱處理6 min,這樣處理后一般能將飼料中的活菌數(shù)減少到10個/g以下。全部依靠飼料制粒過程無法完全去除飼料中的有害細菌,雖然細菌可被減少到在成品料中檢測不到的程度,但必須注意飼料的二次污染;防止飼料二次污染的關鍵控制點包括飼料的冷卻、儲藏和運輸。如沒有條件對飼料進行熱處理,飼料中添加安全許可的添加劑也是一種可行的辦法。對飼料進行熱處理后,應考慮會對飼料的營養(yǎng)成分如維生素和氨基酸造成破壞,父母代種雞營養(yǎng)標準中推薦的維生素水平已涵蓋了飼料傳統(tǒng)處理與制粒過程中的損失。然而,對飼料進行更嚴格的熱處理,需增加維生素與或氨基酸的添加量;由于飼料結構的改變也會造成飼料營養(yǎng)價值的變化。
3.4成品料
成品料質量控制非常重要,必須執(zhí)行包括飼料廠與種雞場都采樣的成品料質量檢測程序,飼料廠管理人員對飼料生產加工環(huán)節(jié)進行采樣,種雞場也應對每一批飼料進行取樣并保存。如種雞生產性能發(fā)生問題,就可將這些樣品進行再次檢測,有助于發(fā)現(xiàn)或排除營養(yǎng)問題。飼料樣品最好從雞舍的某個料箱進行采樣,樣品大小應為1 kg左右,飼料樣品應放入封口塑料袋內并存放于溫度較低且干燥的地方,直至種雞群淘汰為止。表8給出了飼料營養(yǎng)不符合標準所造成的影響。
4飲水管理
水是生命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正常情況下,應隨時為種雞提供干凈、無有機物或其他可疑物質、新鮮的飲用水且不能限水,水質應達標并經(jīng)常檢測如表9,確保純凈及無病原微生物。任何一次的水樣都不應檢測出假單孢菌類且每毫升水樣的大腸桿菌數(shù)不超過1個;5%以上的檢測樣本不能含有大腸桿菌;水樣中不應有埃稀氏大腸桿菌存在。雞飲用水的成分含量標準如表10,大型水廠提供的水一般不會超標;因農田施肥的原因,井水中可能含有較高濃度的硝酸鹽和較多的細菌數(shù)量;一旦發(fā)現(xiàn)水中細菌數(shù)量較多,應盡快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水中加入1~3 mg/kg的氯能有效殺滅細菌,紫外燈也能用來對水進行消毒;對水進行消毒時應按生產廠家的使用說明進行。硬水或水中含有較高的鐵元素(>3 mg/L)可造成飲水器閥門和水管堵塞。水中沉淀物也能堵塞水管,可使用40~50 μm的過濾器對水進行過濾以解決此問題。含鐵量高的水有利于細菌的生長且不能作為清洗或消毒種蛋用水。通常在溫度21℃的條件下,育成期雞群的飲水量與采食量比例在1.6∶1-1.8∶1時,說明雞群的飲水量是足夠的,但產蛋期的飲水量可能會稍高一些;一般水料比乳頭飲水器比例較低,鐘形飲水器比例較高;種雞的飲水需求會受很多因素如飼喂量、溫度、濕度的影響,因此,很難準確地確定具體的飲水量。種雞飲水的溫度應控持在10~12℃,水溫過冷或過熱(>30℃)會減少飲水量;夏季應保持飲水管道內水的流動,盡可能降低水溫。以環(huán)境溫度21℃為標準,溫度每上升1℃,雞只飲水量大約增加6.5%。種雞在育成期特別是42~154日齡飲水過量會刺激種雞的食欲;應控制種雞過量飲水,防止雞群的應激和死亡。5 w到見蛋階段應在喂料前15 min開始連續(xù)不斷地對雞提供相當于白天時間一半的自由飲水時間;此后應每天增加雞群的飲水時間,產蛋率5%以后禁止限水。每天應記錄雞群的飲水量和下午觸摸雞只嗉囊及時判斷種雞的飲水量是否足夠,異常或極度變化表明雞群可能存在健康問題,必須進行全面檢查
表8 產蛋雞群飼料營養(yǎng)不符合標準產生的影響
表9 雞群飲水監(jiān)測質量標準
表10 雞飲用水中礦物質和細菌的最大可接受水平
5小結
飼料營養(yǎng)是父母代肉種雞生產性能和經(jīng)濟效益的主要變量,雖然需經(jīng)驗豐富的營養(yǎng)專家參與飼料配方和平衡這一項精細的工作,但種雞場管理人員也應了解其所使用的飼料營養(yǎng)成分,最重要的是應在種雞場進行二次取樣,定期送實驗室檢測以確定飼料是否達到預期營養(yǎng)標準。同時也應了解飼料的制作過程以確保飼喂量與采食量,提供適當?shù)娜諣I養(yǎng)攝入量(飼喂量×營養(yǎng)濃度),飼料營養(yǎng)成分之間比例適當與預期平衡,日常檢測分析飼料,有利于了解與采取糾正措施。
信息博覽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5090(2016)01-0004-06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