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云南的崇山峻嶺中,哈尼族人在這里安家落戶。
但是,高山上的濕氣很重,容易造成嚴重的風濕病。為了緩解疾病帶來的困擾,哈尼人摸索出一種方法:捕捉野蜂,泡酒來喝,效果非常明顯。
這種蜜蜂生長在野外,充滿了攻擊性,并且毒性較強,如果人被它叮咬,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可對哈尼人來說,這些似乎不是問題。
人們很好奇,哈尼族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哈尼族人說,他們會通過一只或者幾只野蜂,找到野蜂的窩點。然后,并不急著捕捉,而是輕手輕腳地連窩端回家里養(yǎng)著。當野蜂熟悉了新的環(huán)境后,與人共生,便不會輕易蟄人。這樣,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野蜂可以食用。
說起來好像挺容易,但這點經(jīng)驗的取得,就花費了哈尼人一百多年的時間。
光是找到蜂窩就充滿了傳奇。
捕蜂人會先準備兩樣東西:木棍和羽毛。野蜂喜歡吃栗樹分泌出來的汁液,捕蜂人就爬到栗樹上,把帶有汁液和誘餌的木棍支在某個樹杈中,等待前來覓食的野蜂。
當野蜂專心舔食汁液的時候,養(yǎng)蜂人要做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把白色的羽毛輕輕地粘在它的腹節(jié)上。成功之后,捕蜂人就開始追蹤它的飛行路線。
如果野蜂覓食的地方距離蜂窩很遠,捕蜂人往往還需要一兩個幫手。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山頭,分段觀察追蹤。有時候失去了追蹤的方向,一切就得從頭再來。
到了后來,捕蜂人收獲了一個經(jīng)驗:去同一個地方覓食的野蜂一定會走同一條路線。
靠著這樣的追蹤,養(yǎng)蜂人很快就找到一處又一處的野蜂窩……
為了更好地生存,人類一點點摸索,一點點收獲,而大自然也毫不吝嗇給你啟示。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在智利北部,有一個叫丘恩貢果的村子。
這里西臨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瑪沙漠,形成了多霧的氣候??蓾忪F對干涸的土地沒有一點幫助,長久以來,人類無法生存。
但是,加拿大一位名叫羅伯特的物理學家到這里考察時,有了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這里蛛網(wǎng)密布,說明蜘蛛在這里四處繁衍,生活得很好。
為什么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環(huán)境里生存下來呢?羅伯特把目光鎖定在這些蜘蛛網(wǎng)上。借助顯微鏡,他發(fā)現(xiàn)這些蜘蛛網(wǎng)具有很強的親水性,極易吸收霧氣中的水分。
而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夠生生不息的源泉。
人類為什么不能像蜘蛛織網(wǎng)那樣截霧取水呢?
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羅伯特研制出一種人造纖維網(wǎng),選擇當?shù)仂F氣最濃的地段排成網(wǎng)陣。這樣,穿行其間的霧氣被反復攔截,形成大量水滴,這些水滴滴到網(wǎng)下的流槽里,經(jīng)過過濾、凈化,就成了新的水源。當?shù)馗珊档碾y題就此破解。
大自然喜歡用困難,給人類啟示!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定遠縣職工子弟小學大隊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