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璇
想吃蘋果的孩子幸運地擁有了一棵蘋果樹。他每天為它澆水、施肥,吃飯時想著它,睡覺時也夢見它。愛他的父母與無私的園丁也來幫助他,看著蘋果樹一天天成長,孩子像吃了蜜糖一般。
可是有一天,孩子偶然間來到了一片廣袤的原野。一切,都悄無聲息地變了。
一
臘月,滴水成冰。
教室里一顆顆腦袋卑微地低埋著,空氣中彌漫著暖氣的燥熱與不甘人后、奮力拼搏的熱情。若不是窗外呼嘯的寒風(fēng)在窗戶上吹成一片白茫茫的冰花,竟讓人以為是在“草薰風(fēng)暖”的季節(jié)里。
我揉揉發(fā)脹的眼睛,從小山般的試卷中抬起頭來。透過冰花蔓延的窗戶,隱隱約約看見張牙舞爪的枯枝與灰蒙蒙的天。我有些恍惚地問同桌:“這是上午,還是下午?”
同桌沒有回答。筆尖急促地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從身邊傳來,仿佛在嘲笑我的自言自語。同桌的試卷堆得比我的還高,像猛獸一樣將她嬌小的身軀吞噬。
我嘆了口氣。在這棟坐著三千多人的樓里,在這間坐著五十人的教室里,我穿著與所有人同樣的校服,日復(fù)一日地以同樣埋頭的姿勢做著一張張同樣的試卷,就連心都幾乎被染上了同樣的顏色。我悲哀地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已單薄得只剩試卷的厚度,一切該有的與不該有的十七歲的情感與悸動都日漸平復(fù)以至麻木,睡夢中也只剩飄過腦海的一串串公式昭示著我的思維未曾死亡。
意識到這點,又能怎么樣呢?
這是我的,以及千千萬萬人的,筆尖飛舞的青春。
二
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電視臺參加比賽。相信當(dāng)初老師推薦我去參加比賽,是考慮到可以讓我多個證書,為名校自招多個資本。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利益計較,心里起初對它就十分抵觸。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與想象的不同,多數(shù)不平凡的際遇都是陰差陽錯的。從市里到省里,一次次的經(jīng)歷便是一次次的成長,三言兩語的交流竟也能交到情投意合的朋友。第一次見識到了節(jié)目錄制的過程,第一次與主持人說上了話,這一切的一切都與白紙黑字的練習(xí)題有太多不同。本來深埋在心中不甘寂寞的躁動的芽兒破土而出,抑或它早已在我身體里某個不知名的角落里暗暗生長。
再次安安分分地坐在教室中,舞動的筆尖依舊飛快地寫下一串串公式,心卻時不時情不自禁地打開窗戶向外張望片刻。有什么蠢蠢欲動,引而未發(fā)。
我開始隔幾天抽時間從成堆的作業(yè)中抬起頭來,倚著床沿愜意地讀幾頁于高考無益的小說;開始在周末拿著相機溜出家門,去拍小區(qū)里孩子們剛堆成的雪人;開始時不時拿起毛筆仔細臨摹幾頁詩詞;開始上網(wǎng)看看外交官又發(fā)表了什么“崇論宏議”……偶爾因為其中之樂趣而興奮不已,忍不住與同桌分享時,得來的卻只是沉默與沙沙的寫字聲。
以前心中只有一棵蘋果樹的孩子,在這一天小心翼翼地邁過了原野的邊緣。那是蘋果樹之外的世界,有荒寒的雪山,有衰敗的草原,有蓁蓁松林,有林中奔騰跳躍的松鼠。孩子望向原野的目光充滿了渴望,卻終是割舍不下身后抽出新枝的蘋果樹與父母、園丁殷切的目光。
但無論如何,孩子已不是最初的孩子。
三
我無比感激并珍惜高考的機會。正如白巖松之謂:“假如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其答案不言而喻。我只是不愿在最美好的年紀里,心中除卻高考,再無其他。并不是踏上高考這條路的人,沿途就只有與他人雷同的風(fēng)景。高考,只是途徑,而非目的。高考之合理性在于它有利于社會公平,但任誰也無法說清如今的教育體系是否科學(xué)。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雖然無法逃避高考,卻不應(yīng)該讓自己被它所占據(jù),從而丟失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閃光點與對世界獨到的認知。
就如柴靜問溫總理靠什么來堅持年輕時的情懷時,溫總理說:“中國大地上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執(zhí)著。”同理,漫漫人生路,不要過于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高考不代表全部。甚至對于一些人來說,它什么也代表不了。
“農(nóng)夫占有了房屋,但他并沒有因此就更富有,反倒更窮了,因為房屋占有了他?!边@樣的占有可怕且悲哀,被高考占有,亦是如此。
一心一意地種蘋果樹固然是一種幸福,但當(dāng)孩子見過了草原的廣袤無邊與變化多端,便無法強迫自己把心局限于蘋果之上。自己的人生,終究是因選擇而呈現(xiàn)不同的面目。既如此,不妨順應(yīng)自然。
高考之外的原野,沒有蘋果樹,但是就連絆腳的石頭、深林的泥坑都是最好的存在。一個目光清明的孩子在原野上奔騰跳躍,滿身泥濘,卻樂在其中。
蘋果小點就小點吧,何必過于在意?
畢竟,我們擁有草原。
點評
作者開篇所講述的“寓言故事”即讓評委眼前一亮,而結(jié)尾亦再次重申這個孩子與蘋果樹、草原的故事,不僅升華了主旨,還做到了首尾圓合、結(jié)構(gòu)完整。作者將高考的過程比喻為種蘋果樹,將高考之外的世界比喻為草原,條理清晰地講述了自己在看到草原前后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轉(zhuǎn)變的心理過程,最終得出“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雖然無法逃避高考,卻不應(yīng)該讓自己被它所占據(jù),從而丟失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閃光點與對世界獨到的認知”的結(jié)論。文章語言優(yōu)美、情真意切、立意高遠又富有個性,自然贏得了評委的青睞。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