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勇++唐秋亮
【摘 要】近年來,西方的當代藝術深深地影響了我國畫家的創(chuàng)作,中國畫歷史悠久,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早已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繪畫藝術語言,并對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通過對中國畫審美特征和藝術語言的研究,探討其對現(xiàn)代油畫的影響和借鑒。
【關鍵詞】中國畫;表現(xiàn)技法;油畫;運用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60-02
一、油畫在中國的發(fā)展及現(xiàn)狀
中國的油畫史從1581年利瑪竇攜帶天主、圣母像來到中國后才正式開始。清朝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艾啟蒙等人將繪畫作品作為貢品供奉給內廷,西方的油畫技法隨之傳入皇宮。雍正時期,皇帝送宮廷內的奴隸學習繪畫。直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西文化大碰撞,民間畫館、畫舫興起,油畫的技法得到改善。晚清改革后,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等諸多學子先后前往英、法、日等國家學習油畫。也正是這些留日、留歐的畫家,引進了西方油畫的筆墨技法、色彩要素、光影元素等,開創(chuàng)了中西方筆墨技法元素融合的開端。
二、中國畫表現(xiàn)技法與油畫融合的意義
研究我國水墨繪畫的表現(xiàn)技法,可以看出中國畫與西洋油畫兩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有很多共通之處,我們應該努力了解中西方繪畫的長處,使它們水乳相融。
現(xiàn)代社會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世界的距離在漸漸縮小,各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趨勢不可避免。在中國畫與油畫逐漸互相滲透的發(fā)展過程中,油畫家要不斷研究國畫遺產,熟悉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培養(yǎng)自己對民族風格的真正喜愛,在油畫上發(fā)揚我國的民族特色及民族的藝術內涵。將中國畫表現(xiàn)技法運用到油畫中,取長補短,既有中國畫的意蘊又不會破壞了油畫的寫實風格。
三、中國畫的各種繪畫語言在油畫中的運用
(一)中國畫表現(xiàn)技法在油畫中的運用
近年來,在觀念、創(chuàng)作方式以及繪畫技巧上,西方的當代藝術深深地影響了我國畫家的創(chuàng)作,第一個方面表現(xiàn)為我國的當代繪畫出現(xiàn)了新的藝術形態(tài),第二個方面是中國當代畫家失去自身文化的判斷與立場、脫離了本土文化后,油畫創(chuàng)作開始出現(xiàn)涵義貧乏、創(chuàng)作枯竭甚至創(chuàng)作技巧蒼白等跡象。與此同時,我們對西方油畫長期以來的崇拜又使這些油畫的創(chuàng)作陷入缺乏本土特征、以模仿西方繪畫的模式為至高境地的局面,從而削弱了中國當代油畫作品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國獨特的繪畫藝術蘊含了數(shù)千年來的豐富的經(jīng)驗,再加上西方油畫的優(yōu)秀養(yǎng)分,經(jīng)過融合混雜,才有可能形成中國當代油畫的特色語言和風格。
在我國,對中國畫技法在油畫中的運用進行探索研究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如藝術大家吳冠中,他的油畫作品就帶有濃郁的中國風格。此外,洪凌、朱乃正、張冬峰等這些著名的當代藝術大家都在油畫民族化上為我們樹立了成功的范本。中國畫與油畫相結合,傳達了中國現(xiàn)代油畫藝術家的詮釋,也是中國當代油畫的一種全新表達方式。
(二)中國畫精神在油畫中的應用
中國畫以色彩和水墨的形式來擴大油畫的語言表達,反映中國的民族特色和東方魅力,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精神的元素、民族特色和意蘊的直接表達和追求。在表現(xiàn)對象時,重視對神態(tài)的把握,也就是“神”的把握,在“不似”中求“似”,促使形象更加簡潔,使觀畫者的思維進行聯(lián)想,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畫之逸品氣韻生動”,可以說,氣韻是一種風格、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意境。氣韻之美成為現(xiàn)代諸多油畫藝術家的普遍追求,從中國畫中多方面地汲取獨特的審美智慧,中國畫的審美趣味直接影響著中國當代油畫的“筆墨情趣”。吳冠中的作品里就凝練著濃郁的民族氣息、中國風味,是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相融合的典范,畫家以書寫的印象來代替繪畫的直接對象,注重主觀情感表達中的“意”。不拘泥于筆畫的形狀,意到筆不到、形不似,提高書寫的因素,使色彩更純凈、整體形象更加簡潔,傳達給觀眾的語境更是精致典雅,充滿東方民族特有的氛圍和魅力。大潑彩和細線條勾勒,充分展示了線的魅力,形成了類似于印象派繪畫“擦皸裂染”的形式主義風格的表達,顯示出無憂無慮、筆墨飛濺的心情。全畫面有較強的寫意性,讓人回味無窮。
(三)中國畫筆、墨技巧在油畫中的應用
在一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中國畫以色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獨特、完整的藝術世界。當然,作為中心的單色并不意味著是簡單的顏色。所以,中國畫會形成“墨分五色”,所謂“五色”就是墨色的多種變化,即:焦、濃、重、淡、清等。墨分五色的應用,輕而易舉地替代了世界色階、色彩、光的變化等,不得不說中國的繪畫藝術是一大創(chuàng)造。
水墨畫筆墨技法在油畫中的廣泛應用,尤其在中國現(xiàn)代繪畫中,“五種”的使用程度很高,很多人的技術水平很高。如洪凌的《深谷幽居》,顏色簡單化,色調的微妙變化產生美感,筆觸更簡潔,顏色越來越凝括。整幅畫只畫了一個綠色的山谷,隱蔽、空洞、神秘,可見畫家將自然風光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體現(xiàn)了自由與“寫意潑墨”的風格。朱乃正的《雷林五峰》,將中國寫意理念與技法組合在油畫材料上盡情發(fā)揮,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四)中國畫構圖在油畫中的應用
傳統(tǒng)的中國畫使我們的視野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關系,背景就會失去與主體之間關系的必要性,我們的視野將會超越畫面,讓我們的心靈打開巨大的畫面容量。一方面表現(xiàn)為形成獨特的透視原理:散點透視,強調“三遠”是高遠、深遠和平遠。要求畫家站在宏偉的高度上,俯察自己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對象;以大觀小,要求畫家站在足夠的高度,鳥瞰他們期待的內容對象的表現(xiàn);從大到小,如同王微《敘畫》中提到的“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畫面的以虛擬實,用簡單明了的構圖和筆墨來表達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而留下空白的構圖形式是中國畫所特有的。中國畫喜歡在畫面中留有大大小小各樣的空白,這些空白可以表示天、水、云、霧等,也可以作為整幅畫的背景,讓花鳥、人物或者其他主要描繪的物體更加顯眼突出;也可以什么都不表示,只是給觀者傳達一種印象、一種感覺,或者是一種精神。中國傳統(tǒng)繪畫所特有的空白,不用筆墨,但與筆墨相互作用,具有神秘的魅力和吸引力。這些如果廣泛用于油畫中,可讓整體布局簡單凝括,營造出整體上的意境,而如果一個大面積的空白或單一顏色的畫面,更為平涂的顏色會給人帶來遐想的空間。
(五)油畫中的中國畫色彩應用
在色彩表現(xiàn)方面,油畫與中國畫各有不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對色彩運用的概念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中國畫的用色講究“主客統(tǒng)一”以及“觀念性和象征性”。在色彩和水墨中,中國畫更注重水墨的運用,講究墨分五色,即中國畫在水與墨色調上濕和干的變化,用來顯示不同的紋理、光和陰影的圖像,應用單純的墨色來概括絢麗多姿的自然。中國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的作品,除了中國畫黑白色調的應用,在色彩上也有拓展空間,比如周春芽的繪畫作品滿是中國情趣的味道。用筆爽快、粗而有力,畫面氣韻生動,充滿詩的意境。在色彩上,周春芽適當吸收了中國畫畫面多種多樣的色彩效果,用濃淡虛實的變化,書寫著東方的詩意,飄逸又靈動。
(六)中國畫元素與油畫抽象表現(xiàn)
西方抽象藝術和中國的文人畫中有一部分的繪畫精神非常相似,油畫在構想上有很大一部分在借鑒“禪”學以及我空間虛實的利用等等。我國繪畫中很大一部分的花鳥、山水、人物,與現(xiàn)實的山水草木有很大差別,具有抽象意味。自然風光在畫家的思想精煉融合之后,將藝術家的想象力、修養(yǎng)、個性和內涵在畫面中顯示出來,中國畫和西方現(xiàn)代抽象繪畫的理念不謀而合。
千百年來的藝術傳統(tǒng)規(guī)定了抽象藝術在中國的語境和境界。中國畫傳統(tǒng)藝術語言中的意境、寫意、潑墨等就能完全為我們構造出抽象藝術的“中國藍本”提供基本要素。西方油畫中運用的材質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有質感、筆觸及肌理,使中國畫藝術的基本要素在新的藝術情景中煥發(fā)出魅力,這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不能顯現(xiàn)出來的。抽象是一種運用色彩與線條的組合來表現(xiàn)復雜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造型藝術,將空間、時間的觀念運用抽象形式綜合表現(xiàn)在抽象觀念中。如今很多抽象油畫作品中,自由的筆觸與豐富的色彩代替了原有的畫面,點、線、面的運用,讓畫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整個身體在行云流水的韻律節(jié)奏中運動,表現(xiàn)出對意象世界的感悟。
(七)油畫材料中中國畫材料的運用
在工具材料的局限性上,中國畫的宣紙、水墨等材料要比油畫材料大。中國畫主要由宣紙作為繪畫載體,無法承載油畫中的多種色彩,肌理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不能反復修改。而我們在油畫布上使用油與黑色顏料,就基本上可達到中國畫中水墨暈染的效果,反而更加容易追求與發(fā)揚中國畫的長處。現(xiàn)如今,綜合材料的加入讓油畫的畫面更加豐富多彩,比如在一些風景題材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使用類似中國畫“點擦皴染”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肌理效果,更有作者將中國畫進行加工,直接粘貼在油畫布面上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使得各種材料合理地結合,好像一幅“油畫山水”的作品,其他如噴繪、拓印等技法,表達出的視覺景觀與眾不同。綜合材料的運用,使得繪畫作品富有視覺張力與表現(xiàn)力,非常有效地提升了繪畫作品的視覺效果與對精神境界的表達。
對油畫本土化實踐的探索中,從四十年代的“油畫中國風”到六十年代的“油畫民族化”,其核心是為了掌握多種多樣的油畫技巧,發(fā)揮油畫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經(jīng)過消化吸收,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具有本民族的風格。我國的傳統(tǒng)水墨畫具有強大的同化力,通過在油畫中運用中國畫的表現(xiàn)技法,體現(xiàn)出東方特有的神韻,追求東方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氣派,不斷地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并且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徐冰.我的真文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張道一.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M].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