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子江 副教授(保定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
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分析
■ 楊子江副教授(保定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內容摘要:供應鏈是產品“采購-倉儲-運輸-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終端客戶”的全過程。當前,在國家對農超對接和農產品物流日益重視的形勢下,有必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物流運作效率。本文分析了福建省農超對接中農產品供應鏈運作過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超對接農產品供應鏈
物流是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的系統(tǒng)工程,供應鏈是產品“采購-倉儲-運輸-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終端客戶”的全過程?!渡虅詹俊⑥r業(yè)部關于全面推進農超對接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搭建對接平臺,暢通農超對接渠道,大力發(fā)展農產品物流”。我國《物流業(yè)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2014-2020年)》中指出:“要進一步提升物流業(yè)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整合上、下游物流服務,形成計劃、采購、交付、回收物流、金融、信息追溯等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碑斍?,在對農超對接和農產品物流日益重視的形勢下,如何提高農產品物流運作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基于福建省4個農業(yè)開發(fā)企業(yè)與4個超市中的120名管理人員和960名員工為研究對象,對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條展開一系列研究,以期豐富我國農超對接物流研究的相關理論,為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提供有力的借鑒和指導。
(一)問卷調查法
通過查閱圖書館和互聯網進行理論檢索,并根據研究的需要,結合本研究的內容和目的,筆者根據“供應鏈、物流配送組織、冷鏈物流、農產品物流”等相關理論設計了調查問卷。采用專家評判法對問卷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進行檢驗。經過檢驗,問卷Cronbach α為0.827,符合信度要求。
(二)因子分析法
本文主要采取因子分析法, 參照李克特五點量表(Likert scale),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1-5等級評分平均值,以非常認同到不認同為維度,進行5分制評分量化評定。
表1 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調查得分情況
表2 KMO和Bartlett檢驗
表3 回歸分析結果
表4 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總體描述性統(tǒng)計
(一)調查總體情況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深入研究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情況。在統(tǒng)計分析中,因子分析常被用于資料縮減的重要方法,可以對內部具有高度相關性的變量做資料的精簡工作,分析時將所有變量均同等對待。筆者借助SPSS軟件對30個題項所獲得數據進行因子分析,調查總體情況如表1所示。
(二)調查結果的因子分析與檢驗
對數據是否合適做因子分析的評價主要采用KMO 和 Bartlett's球度檢驗。KMO檢驗值在0到1之間,越接近1表示進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本研究的因子分析適宜性檢驗的結果如表2所示,KMO的檢驗值為0.678,說明樣本量較為充分,近似卡方為14460.13,自由度為693,sig.值為0.000,說明樣本適合做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將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調查重新歸納為4個因子,并歸納如下:
因子1包括“X3、X4、X6、X7、X8、X9、X12、X13、X14”等9個因子,可將因子1命名為Y1 “供應商管理”因子;因子2包括“X1、X2、X5、X10、X11、X15、X18”等7個因子,可將因子2命名為Y2“供應鏈配送管理”因子;因子3包括“X19、X21、X22、X23、X27”等5個因子,可將因子3命名為Y3“供應鏈客戶關系”因子;因子4包括“X16、X17、X20、X24、X25、X26、X28、X29、X30”等9個因子,可將因子5命名為Y5“供應鏈組織管理”因子。
(三)調查結果的回歸分析
回歸模型M統(tǒng)計量的觀察值為19.983,回歸模型的Sig.值為0,說明該模式的統(tǒng)計意義較為顯著。確定回歸系數,運用SPSS軟件輸出回歸分析的結果如3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通過因子分析,福建省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水平的評價最終均值為2.45,處于偏低的水平。其中,供應商管理、供應鏈配送管理、供應鏈客戶關系、供應鏈組織管理均值分別為2.32、2.46、2.58、2.45。僅供應鏈客戶關系管理評價結果均值大于2.5,其余三個因子均值均小于2.5,說明當前福建省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過程在“供應商管理、供應鏈配送管理、供應鏈組織管理”等三個方面明顯不足。
(一)超市與供應商的關系不緊密
在農超對接的背景下,連鎖超市與貨源的供應商聯系不密切,使得在農產品的質量控制方面較為薄弱,貨源組織化程度不高,交易主體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超對接的規(guī)模效益(任興洲,2012)。當前福建省以連鎖超市為主體的物流配送模式,通常是由超市的采購部門與供應商簽訂產品供應合同,其貨源的組織全部交給了供應商。但是農產品本身就具有技術、自然、市場、政策等方面的風險,加大了農產品物流配送的不確定性。在原材料供應出現問題時,以連鎖超市為主體的第二方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反應速度慢,不利于貨源的組織化程度。農產品供應商為了自身利益,或不斷更換合作伙伴,或擅自提高超市農產品供應價格、降低質量標準、要求特惠價格、交納進場費、上架費、拖延貨款結算等,這些都影響了供應商的穩(wěn)定性。
(二)農產品供應鏈配送效率不高
對于農產品來說,由于在運輸過程中,容易出現“呼吸變化、褐變、風味變化、腐爛”等問題,因此運輸配送的時間優(yōu)化是最關鍵的問題(姚紅玉,2012)。而當前福建省農產品物流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統(tǒng)一配送”模式的應用率還不高。根據調查,目前福建省農產品的統(tǒng)一配送比率為66.4%,其中,自營配送中心與第三方配送比例分別為52.9%和27.2%。而美國的農產品第三方農產品物流的配送率為95%,一些超市沒有建立起統(tǒng)一的配送中心,沒有對轄區(qū)內農產品配送進行統(tǒng)一的調度,農產品統(tǒng)一配送中心的短缺,使得物流系統(tǒng)的效率低下。在農產品的物流配送體系中,受冷鏈條件、交通、倉儲等條件的影響和制約較為強烈。據統(tǒng)計,福建省的農產品在冷鏈物流配送過程中,食品的物流成本偏高,約占到商品總價格的70%左右。
(三)供應鏈組織不到位
福建省農超對接背景下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組織程度不高,是面臨的突出問題。從農產品供應鏈的組織來看,包括了產品的由冷凍加工、貯藏、運輸及配送、銷售等各個不同的模塊,各個模塊充斥了資金流、技術流、人流、物流等要素(劉麗華,2012)。當前福建省農產品冷鏈物流在供應鏈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供應鏈的各個節(jié)點間配合程度不夠、統(tǒng)籌與協(xié)調力度不強,使供應鏈不完整。如:存在農產品物流過程中裝箱與裝卸缺乏標準化、現代物流技術不足等。從“田間采摘(動物出欄)、倉儲管理、物流運送、終端銷售”等環(huán)節(jié)農產品原料污損嚴重。
(一)構建超市與供應商的利益共同體
要推進超市與供應商上下游環(huán)節(jié)的有機整合。超市要明確農產品數量、品種、質量要求等,連接供應商與銷售終端,有效的保證貨源的供應。各大超市要建立一套完整、合理、全面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和評估機制,從農產品原料企業(yè)的規(guī)模、實力、反應速度、產品質量控制、時間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對農產品供應商進行量化評價,實現供應鏈各方主體權利、責任、義務的明確,構建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分享利潤的“利益共同體”,進一步降低外生交易費用, 節(jié)約農超對接交易成本。推進“冷鏈、包裝、裝卸、運輸、儲存、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處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能夠協(xié)同合作,緩解農超對接中“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形成物流供應鏈管理的合力。
(二)提高農產品供應鏈配送效率
推進農產品供應與市場的有效銜接,基于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全面提高供應鏈的配送效率。在農超對接過程中,大力引入“第三方”物流作為農產品供應商與超市銷售的紐帶,整合連鎖超市、農貿市場等銷售終端,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yè)的技術、資源、人力、資本等優(yōu)勢,尋找到最佳采購與銷售模式,實現市場信息的及時反饋,并根據市場反饋的信息對配送計劃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構建穩(wěn)定的銷售網絡,實現農產品貨源供應與超市銷售的銜接。
(三)強化供應鏈的組織管理
要全面加強農超對接中農產品供應鏈的組織管理。根據農產品物流“及時性、高質量”的需求積極建立“物流配送管理與調度中心”,要對物流配送中最優(yōu)化的路線、頻率、次序進行統(tǒng)一調度安排,對農產品的配送量、交通狀況、時間管理、庫存、配送成本、冷鏈技術應用等各方面因素進行統(tǒng)籌管理(徐生菊,2012)。推廣使用聯合庫存管理系統(tǒng)(JMI)、倉庫管理系統(tǒng)(VMI),推進農產品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同、預測與補貨,提高信息化應用覆蓋面。加強農產品冷藏庫、冷凍庫、常溫庫、停車場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質量檢驗部門與配送的結合,保證農超對接的農產品質量。
供應鏈是產品“采購-倉儲-運輸-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終端客戶”的全過程。當前,在國家對農超對接和農產品物流日益重視的形勢下,有必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物流運作效率。文章通過對福建省農超對接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的研究,發(fā)現當前農產品供應鏈存在著超市與供應商的關系不緊密、農產品供應鏈配送效率不高、供應鏈組織不到位等問題;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只有積極構建超市與供應商的利益共同體、提高農產品供應鏈配送效率、強化供應鏈的組織;才能夠全面提高農超對接背景下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效能。
參考文獻:
1.任興洲.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發(fā)展的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2(5)
2.姚紅玉.試論陜西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2(3)
3.徐生菊,徐升華.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2(8)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