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旭君
?
一縷蘭香谷中來
◇撰文/張旭君
已經(jīng)不記得上一次走進老家的山林是哪一年了,近日閑來無事,趁著和煦的春風,再一次走進了那久違的、幽深的山谷。
小時候,常常和小伙伴們在這大山中砍柴、挖筍、采蘑菇,如今,卻只在夢中出現(xiàn)。
漫步于山間小道,古木深深、泉水潺潺、鳥鳴啁啾,一如往昔。也不知走了多久,忽然,風中似有一縷幽香撲鼻而來。這是多么熟悉的幽香?。?/p>
順著香味,我貓下腰,鉆進了樹林。
咦!香味怎么沒了呢?
抬頭張望,再行幾步。突然,一叢碧綠的蘭草闖入眼簾。走近一看,只見婀娜多姿的蘭葉中,幾枝嫩綠色的蘭花,如少女般亭亭玉立,那般神秘純潔、超凡脫俗。
野蘭花愛在林蔭樹叢間無拘無束地生長。幾縷斑駁的陽光,一抔瘠薄的沙壤,她便葳蕤。無花的季節(jié)里,她與眾草為伍,并不突出。但當草木枯萎、百花凋敝時,她卻悄然綻放,攝人心魂的幽香頓時彌漫山谷。這真是“莫訝春光不屬你,一香足以壓千紅”。
蘭花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備受古代先賢孔子推崇,將其稱為“王者之香”,并以“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jié)”詩句來贊美它。屈原、韓愈、李白、蘇軾、朱熹等歷代文人雅士也都留下贊美蘭花的千古詩句。
江浙一帶人,歷來喜歡蘭花。紹興城外的蘭渚山,是越王勾踐寂寞時的植蘭之所。據(jù)說,大夫范蠡不忍勾踐種蘭的清苦,遂在山下造了涼亭,供他休憩。這涼亭,便是聞名后世的蘭亭。書圣王羲之酒后揮就的千古名作——《蘭亭序》,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的。
近代文人喜愛蘭花,則大多是因為喜歡她那端莊的瓣型和素雅的花色,從中領(lǐng)略她謙謙君子的風范和端莊高雅的氣質(zhì)。
我愛蘭花由來已久,或許是因為它那獨特縹緲的幽香,或許是因為母親喜歡蘭花的緣故,亦或許是因為那首胡適作詞、劉文正演唱的《蘭花草》:“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蘭花來自山谷,本因其脫俗的氣質(zhì)、縹緲的幽香和不以無人而不芳的品格,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鐘愛。但近年來,過度的商業(yè)化炒作,愛蘭人似乎已漸漸迷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天價蘭花”相繼誕生了。曾經(jīng)的君子之花,無奈地染上了銅臭味,這不知是愛蘭者的悲哀,抑或是蘭花的悲哀?
山谷中的蘭花從不取媚于人,自不愿離開那養(yǎng)育她的深山故土。一旦離開,難免不被俗世所玷污。小小的蘭花,隨著時光,穿越千年向我們走來,展現(xiàn)了她頑強的生命力。她的神韻、她的品格一直都沒改變,還是那樣詩情畫意,那樣謙謙有禮。
為了能讓這些自然中的綠色精靈在山谷中永續(xù)繁衍下去,也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依舊能在野外目睹君子之花的芳容,采蘭人,住手吧!
早春的午后,陽光和煦。書桌上,幾枝春蘭靜靜地綻放著。
烹一壺茶,讀一本書。再細細品味那蘭花的淡定和從容,悠然體會這“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的意境,是何等快意的事。
“一縷蘭香谷中來,不媚不驕惹人愛。
吾本山中一仙子,無人賞識盡自芳。
馨香本非吾之過,怎奈入世染塵埃。
勸君采擷勿窮盡,留得一枝永世栽?!?/p>
千百年后,但愿當我們的兒孫再入山谷時,還能聞到那一縷“似有似無、讓人牽掛”的神秘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