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軍 丁立忠 張慧
?
山核桃干腐病綜合防治技術
◇撰文/周軍丁立忠張慧
山核桃干腐病又叫潰瘍病、墨汁病、黑水病,是危害山核桃樹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在臨安、淳安、桐廬的山核桃栽培區(qū)普遍發(fā)生,病株上少則幾個病斑,多則幾十個病斑,最嚴重的可達數(shù)百個病斑,發(fā)生該病后,不僅使山核桃減產,而且直接導致山核桃樹勢衰弱,甚至是枯枝枯樹,嚴重威脅著山核桃產業(yè)的發(fā)展,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將會對山核桃產業(yè)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山核桃干腐病從上世紀90年代發(fā)生以來,病害的發(fā)生與流行不斷加劇,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長期大量使用除草劑造成樹體灼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產區(qū)林農為方便清理山核桃林下的雜草,多數(shù)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劑,隨著林間長期大量普遍使用,對山核桃樹體造成灼傷,樹干受損后病原菌從傷口或皮孔直接侵入,逐漸發(fā)病危害。另一方面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導致樹體抗性減弱。由于林農缺乏山核桃生態(tài)化管理意識,林下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同時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不施或少施有機肥,造成土壤結構破壞,土壤逐漸酸化、退化,根系生長發(fā)育不良,樹體得不到充分的營養(yǎng),抗病蟲能力減弱。
多年來,經(jīng)過林業(yè)專家和科技人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試驗,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通過物理防治、現(xiàn)防現(xiàn)治、生態(tài)化經(jīng)營管理等綜合治理措施,達到有效地控制干腐病的發(fā)生與流行。
山核桃干腐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幼樹,尤其侵襲30年以下的山核桃樹,開始發(fā)生于樹干的中、下部,隨著病害的不斷發(fā)展,逐漸向樹干的中上部和枝條上發(fā)展。初期病斑明顯,出現(xiàn)黃褐色、水漬狀,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隨著病害的擴展,病斑呈黑色,后來病斑中心部不規(guī)則開裂,并從開裂處流出似墨汁水汁液,天氣干燥時病部有褐色膠質物。剝開樹皮,皮層發(fā)黑腐爛。后期病部失水干陷,樹皮縱裂,病健交界處產生愈傷組織,呈一個明顯的潰瘍斑。該病從每年3月下旬開始發(fā)生,一直持續(xù)到11月為止,借風雨傳播,帶菌苗木和接穗等繁殖材料的調運可進行遠距離傳播。
清理病源,減少感病幾率。針對山核桃樹不同受害程度,要經(jīng)常性地、及時地開展病枯樹和病枯枝清理工作,一般一株樹冠已有50%以上枝條枯死或半株處于死亡的樹必須全部清理,清理下來的病枯樹和病枯枝不要留在山核桃林,清理出林后及時集中燒毀,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林間大量的病原物,降低病原再次侵染健康樹體的幾率,如果不清理或者清理不燒毀等于白清理,清理干凈,燒毀徹底,會大大減輕或減少林間病害的發(fā)生與流行。
林下套種,改善林間環(huán)境。在山核桃林中科學套種油菜、大巢菜、紫云英、黑麥草、三葉草等作物和灌木是大有好處的,它不僅能改善林間環(huán)境,增加土壤有機肥力,減少水土流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空間傳播病菌孢子起著一定的阻隔作用。工作人員在生產過程中要轉變作業(yè)觀念,改變作業(yè)方式。在禁止草甘膦除草同時,對現(xiàn)有林地植被要大力加以培植與保護,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利于山核桃樹的健康生長,不利于病原菌擴展蔓延的良好環(huán)境。
測土配方,抑制土壤酸化。一直以來在山核桃林間存在長期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導致本來是堿性的土壤變酸,而且越來越酸,土壤酸化現(xiàn)象十分嚴重,使得山核桃樹生長衰弱,抗病能力下降,病害流行加速。要提高樹體抗病能力,逐步控制病害流行,就得從抑制土壤酸化著手,切實做好土壤修復工作。在生產中應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快推動和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少施或不施化肥,同時對土壤酸化嚴重林地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下,一定要加施一些生石灰,逐步提高pH值,普及平衡施肥技術,加施有機肥,配置中微量元素,從根本上改變土壤不良性狀,真正為有效提高山核桃樹抗病能力打下有力基礎。
密度調控,改變林分結構?,F(xiàn)有成林普遍密度過大,山核桃樹體分枝高、樹冠窄、產量低,要按砍密留稀、留良去劣、分布合理的原則,采取疏伐與截干更新相結合的方法調控密度,最終每畝保留10—15株,形成通風透光、冠型良好、枝條數(shù)量多的林分結構,使山核桃林生長健康、高產高效。
選抗病樹,實施更新改造。將湖南山核桃、美國山核桃作為砧木,臨安本地山核桃作為接穗嫁接培育出的山核桃苗經(jīng)過多次山核桃干腐病原菌接種試驗,沒有發(fā)生山核桃干腐病,可視為抗病品種。從這點出發(fā),加快培育出抗病苗木,并在今后更新改造和新發(fā)展過程中大力種植與推廣,是自然建立起抗病原,擺脫常年依賴藥劑,積極推動山核桃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必然之路。
藥劑預防。4—5月對還沒有發(fā)生山核桃干腐病的樹進行噴藥預防。用殺菌劑1000倍液,每隔一周噴一次,連噴2—3次。因為4—5月是干腐病病原體分生孢子在空中釋放最多時期,占全年釋放量的60%—80%,分生孢子靠雨水傳播,此時期又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月份,侵染幾率大,所以要多噴幾次。樹干四周包括枝條盡量全部噴到。
藥劑噴治。對受害中度以下的樹,指樹冠枝條枯死在50%以下,樹干還沒有達到半死狀態(tài)的樹用藥劑防治。一般采用鑿破病斑噴藥的方法開展藥劑治理。具體地說,噴霧前先用小尖斧把樹干上包括枝條上的每個病斑都鑿破,從病斑中心開始鑿一直鑿到病健交界區(qū)。4—5月病害在皮層危害,鑿破皮層就可以,6—11月病害已危害到木質部,鑿的深度應達木質部1厘米為宜。兩個時期噴霧所用殺菌劑一樣,濃度也一樣,都是1000倍液,但噴霧的次數(shù)要求不一樣。4—5月為防治病原分生孢子再次侵染,要求一周噴一次,連噴2—3次。6—11月一次噴霧就可以。噴霧時不僅要把樹干和枝條上所鑿病斑噴濕噴到位,其他健康部位也必須噴到位,四周噴,不留下一處空白點。
藥物涂干。3月底前在山核桃樹干上涂上一層藥物防護層。操作方法與冬季在行道樹上涂白一樣。所不同之處就是在溶化的石灰中加上殺菌劑,農藥可選擇如30%愛苗乳油之類的殺菌劑,藥與石灰比例為1∶100。藥物防護層主要起著防治或阻隔被涂藥樹自有病菌分生孢子向外釋放和外來病菌分生孢子的傳播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