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
電腦發(fā)展遇到瓶頸
如果你是個電腦迷,將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無論電腦怎么變,速度變快也好,身材變苗條也好,自從第一臺電腦被制造出來,依舊換湯不換藥,它的構造基本上70年從來沒有變過。
不過,這一條電腦打造黃金定律馬上就要遇到挑戰(zhàn),根據(jù)摩爾定律的預測,電腦必須變革了。
摩爾預言,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shù)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自從1960年以來,這條理論一直被證明是正確的,但過去的進展沒法保證未來的成功。電路的數(shù)目變多,也就要求晶體管變得越來越小,小到一定程度,它們將沒法再用傳統(tǒng)的硅材料制成。在未來10年里,這個問題將會成為現(xiàn)實。
那么,未來電腦將要如何變化才會突破這個瓶頸呢?我們不妨首先將電腦的運行模式簡化一下,借助一個這樣的公式,電腦=輸入+處理+輸出,比如你打入“大科技”,然后按enter鍵,電腦就會開始處理這個輸入的信息,向你輸出計算的結果。簡化后,我們就可以做出合適的聯(lián)想,因為在自然界中,飛鳥會啟發(fā)人類制造飛機,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tǒng)啟發(fā)人類制造了雷達,那么,哪些事物會啟發(fā)科學家們改變現(xiàn)在的電腦形態(tài)呢?
化學電腦
化學反應似乎是計算機可以借鑒的完美模式。因為化學反應過程中,也有類似的輸入和輸出模式。在反應過程中,也會有處理環(huán)節(jié)。更關鍵的是,化學計算通常是并行的,在一個反應面的每個位置,反應通常同時發(fā)生,它能很好地適應一些更復雜的計算問題,比如計算通過迷宮和街道的最短路線。用傳統(tǒng)的計算機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窮盡所有的路徑,然后再進行比較,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利用化學反應則不同。由于反應波在傳播和擴散時,總是走最短的路徑。只要利用照相機,記錄下波的運動軌跡,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不過,這個化學反應有自己的問題。許多反應都是單向的,制約了它們成為電腦的潛力,因為電腦一般需要重復運行程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俄羅斯的科學家在一系列反應中發(fā)現(xiàn)了B-Z(貝洛索夫-恰鮑廷斯基)反應,這種新的反應形式改變了這種狀況。它是由3個不同的反應組成的化學振蕩反應。每個反應都有不同的分子和離子,而且三個反應會互相觸發(fā)生成,由此循環(huán)往復。這樣,B-Z反應就有變成電腦計算新方式的潛力。
現(xiàn)在,英國布里斯多大學計算機專家安德魯正在利用B-Z反應,研究著到底怎么用果凍一樣的化學物質替代硅芯片和電路板,來制造一臺化學電腦。如果他成功了,未來的電腦可能就變成一團軟綿綿、滑溜溜的果凍一樣的物質。
濕件計算
計算機似乎和“濕”搭不上邊,但人類開始在硅片里雕刻電路之前,濕件在自然界計算中已經存在了幾億年。濕件是生物有機體構成的硬件和軟件。比如,我們不妨把細胞看作是一種濕件電腦,DNA在細胞里提供信息儲存方式,RNA代表著輸入,核糖體負責處理,蛋白質負責輸出。濕件經過幾億年的進化,產生了神經元——這種細胞可把化學信號當做輸入,轉換為電信號傳輸出去,最終輸出處理后的化學信號。而我們搭建計算機時,卻沒有考慮采用大自然已經建好的生物有機體,反而采用了全新的無機物。
但細胞幾乎很難編程。1999年,生物醫(yī)學家邁出了一個關鍵的一步,他們通過用內置的探針控制神經元的電子狀態(tài),通過水蛭的神經元制造了一個簡單的電腦,能夠將兩個數(shù)字相加。
盡管取得了成果,但比起電路來,細胞還是很不容易操縱,因為它們不易存活,而且濕件得規(guī)模化才能支撐起整個計算機的電路。
最近,科學家們的思路又跳出了活體細胞,他們開始進行模仿細胞的電路研究,細胞和基因網絡的一個優(yōu)勢是它們是非線性的或者是無秩序的系統(tǒng),意味著它們對于細小的輸入變化可以做出不同的反應,運用到計算機時,會使計算結果更精確。
三元計算
無論是濕件計算,還是化學計算,這些都是跟改變計算機的硬件有關,三元計算則是徹底改變信息的編碼方式。
現(xiàn)在,我們電腦用的是二元邏輯的0和1編碼,二元邏輯代表著兩種狀態(tài),即是或者不是。
但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除了是,或者不是這兩種狀態(tài)外的第三個狀況: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
在電腦最初發(fā)展的階段,電阻器還沒有強大到對電流的控制提供第三種“可能是或不是”的情況。所以,電路中通過開關控制電流,只有兩種情況:有電流用1表示,無電流用0表示。隨著電子元器件的革新,一個可控電流變壓器,可以調控電壓為三種狀態(tài):正電壓(1)、零電壓(0)和負電壓(-1)。這也為三進制邏輯計算實現(xiàn)可能,在三進制邏輯中,符號1代表真;符號-1代表假;符號0代表未知。
早在20世紀60年代,莫斯科國力大學研究院就設計出了第一批三進制計算機,在頭兩年測試期里,這些計算機幾乎不需要任何調試就運行得非常順利,它甚至能執(zhí)行一些現(xiàn)有的程序,而且非常穩(wěn)定。更關鍵的是,三進制的計算機的生產和維護也比同期其它計算機要容易得多,而且應用面廣,所以,三進制計算機的訂單如雪片般從各方飛來。但很可惜的是,前蘇聯(lián)對這個經濟計劃外的科幻產物,持否定的態(tài)度且勒令其停產。三元計算的研究也就停滯不前。
現(xiàn)在,即使在最優(yōu)條件下,三元邏輯要能與二元邏輯相抗衡還有很大的障礙要克服,這一部分原因是尚未有人發(fā)現(xiàn)用三元邏輯來完成基本運算的有效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當三元計算機的生產被蘇聯(lián)勒令停產后,二元邏輯現(xiàn)在已經根植于我們價值數(shù)千億美元的計算設施里了,如果要將所有這些設施過渡為三元計算,我們幾乎需要重新從零開始,這樣的成本太大了。
不過,三進制邏輯表達方式將更多可能性考慮了進來,也將更符合現(xiàn)實情況,未來,三進制仍將是新型計算機的出路。所以,無論是谷歌還是IBM公司都在積極研發(fā)三進制計算,為實現(xiàn)真正的人工智能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