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澤*,顧瑩( . 河海大學低碳經濟與技術研究所,常州 30; . 河海大學企業(yè)管理學院,常州 30 )
?
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碳排放轉移測算研究
田澤1*,顧瑩2
( 1. 河海大學低碳經濟與技術研究所,常州 213022; 2. 河海大學企業(yè)管理學院,常州 213022 )
摘 要國際貿易中碳排放轉移關系到貿易雙方的碳權分配與碳排放責任,處理好貿易出口和碳排放關系非常重要。本研究應用投入產出法及模型,對我國2002—2011年出口貿易的碳排放進行測算。結果顯示,出口貿易與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呈現(xiàn)出同比增長關系,從出口規(guī)模和結構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yè),基本金屬及金屬制品業(yè),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等行業(yè)的碳排放位居前列,行業(yè)高碳結構性特征明顯;短期內出口貿易與出口隱含碳的正相關關系不會有明顯變化,但從長期來看二者的正相關關系將會趨于減弱。本研究提出以碳減排為約束,轉變出口貿易結構,促進傳統(tǒng)制造業(yè)優(yōu)化升級,發(fā)展低碳貿易產品和綠色產業(yè)等建議。
關鍵詞出口貿易;碳排放;投入產出;面板數(shù)據(jù)
資助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助“面向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加強低碳經濟學專業(yè)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與建設”(編號2013B30614);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重點資助“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邊際產業(yè)轉移重大問題研究”(編號2013B19414)。
*責任作者:田澤(1964—),男,河海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低碳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及國際貿易,E-mail:tianze21@126.com。
近年來,國際貿易中的碳排放成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貿易爭端的重要分歧之一。2014年12月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的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就曾因減排問題上的分歧,而使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其中,碳排放權和減排責任分配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目前,世界上對于碳排放的界定問題存在著“生產者負責”或“消費者負責”的爭議[1]?!吧a者負責”是生產者對于其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全權負責,而不管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是在境內消費或出口境外;“消費者負責”則是指如果產品最終是出口他國,則應由消費國來負擔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碳。而“消費者負責”又引申出一個新概念,即“隱含碳”,意為為得到某種產品,而在整個生產鏈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由于發(fā)達國家更多依賴貿易進口,發(fā)展中國家更多依賴貿易出口,碳排放便存在著國際貿易中的轉移,發(fā)達國家傾向于生產者負責,而發(fā)展中國家則認為應由消費者負責,這也造成了碳排放核算困難和減排責任分配存在較大困難和爭議。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我國外貿出口持續(xù)高速增長,我國成為全球貿易大國的同時,我國也成為碳排放大國和污染嚴重大國。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中國碳排放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些國內外學者開始研究我國引進外資與碳排放對我國的轉移程度,以及我國出口貿易與碳排放轉移的關系。Shui和Harriss[2]測出美國在1997—2003年通過進口中國商品向中國轉移了約7.4%的二氧化碳排放;Li和Hewitt[3]測算出2004年中英貿易轉移碳排放占英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齊曄和李惠民[4]對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進行測算,認為考察與進出口總量對碳排放的凈影響時必須排除其他影響因素。張曉平[5]在基于2000—2006年進出口商品分類數(shù)據(jù)分析我國貨物二氧化碳排放,發(fā)現(xiàn)我國高達30%~3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用于滿足國際市場。朱啟榮[6]和高風林[7]等學者對我國出口貿易與貿易中的碳排放關系進行實證分析,顯示二者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許廣月[8]、黃敏和蔣琴兒等[9]應用投入產出法對我國出口貿易中隱含碳的計算及其變化的因素分解,也得出出口貿易中隱含碳與貿易量存在強正相關的結論觀點。綜合上述研究,對于中國而言,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出口貿易和碳排放的關系及影響程度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碳排放量、趨勢及影響程度評價進行實證研究,并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1.1研究假設
關于出口貿易碳排放評價方法,本文借鑒國內外相關成果,一般常用方法是投入產出模型和生命周期評價模型,由于涉及的產業(yè)部門較多,為方便數(shù)據(jù)分析,本文采用投入產出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本文探究碳排放轉移量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故所測算的隱含碳總額只涉及出口部分,而不包括國內消耗的隱含碳部分。由于我國是加工貿易大國,其中間投入品中不乏進口產品,因以下測算基于“生產者負責”觀點,理應剔除進口中間投入品對于碳排放轉移量測算的影響,故本文在計算中去除了加工貿易中的進口中間投入品。另外,本文還借鑒日本、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平均生產技術進行后續(xù)計算。
1.2研究方法
投入產出理論是基于投入產出表進行分析經濟問題的一種評價方法,其目的在于研究一個國家各個部門之間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相互關系[6]。該理論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領域,包括環(huán)境領域。
鑒于投入產出理論是建立在平衡理論基礎上的,本文分析如下:
其中,xij指j生產部門為了進行生產而消耗i部門所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xi指j部門為進行生產活動的投入總量;指j部門最終生產出的產品(具體包含本國最終消費部分、形成資本部分以及出口貿易部分)。
1.3隱含碳排放測算模型
1.3.1直接碳排放系數(shù)
1.3.2間接碳排放系數(shù)
1.3.3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
其中:
1.3.4出口隱含碳排放量
其中,vj指出口的隱含碳排放量;Zj指部門j的出口額。將式(1)、式(2)、式(3)、式(4)代入式(5)就能夠算出j部門碳排放量總額,將其表示為:
1.4數(shù)據(jù)來源
根據(jù)上述模型,收集整理2002—2011年我國碳排放轉移量數(shù)據(jù),其中各部門各能源指標來源于中國投入產出表(2002,2007)及中國投入產出表延長表(2010)①需要說明:截至目前,我國投入產出表數(shù)據(jù)僅更新至2011年。。涉及的各部門能源消費構成、能源銷費總量、能耗數(shù)據(jù)等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貿易出口構成及出口各種產品的金額等數(shù)據(jù)取自《中國對外經濟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貿易外經統(tǒng)計年鑒》。
應用投入產出法,針對2002—2011年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碳排放轉移進行實證分析,碳排放測算結果主要分為總趨勢結果分析及部門層面分析兩方面。
2.1總趨勢結果分析
實證結果反映我國出口貿易和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量呈正相關關系。通過圖1,可以清楚地顯示這10年間我國出口額與出口碳排放量變化走勢(圖1),即2002—2011年10年間我國出口貿易和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量呈現(xiàn)出同比增長趨勢,如2002年我國出口貿易的隱含碳排放量是10億噸,而至2011年已上升至45億噸,增長了4.5倍,其總趨勢呈不斷上升狀態(tài)。仔細觀察還發(fā)現(xiàn),從圖中折線的陡峭程度顯現(xiàn)出2002—2006年出口貿易中隱含碳的排放量增長率要高于2007—2011年,而2008—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xiàn)了大幅的下滑。
圖1 2002—2011年我國出口貿易與碳排放轉移趨勢
2.2各部門碳排放分析
從部門層面觀察2002—2011年我國出口貿易與碳排放轉移趨勢,結果顯示:
(1)各部門每單位產值的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比較
由于各年間各部門每單位產值的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并不相同,為了便于分析,僅以2011年的數(shù)據(jù)為分析基礎。2011年基本金屬及金屬制品業(yè)的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在我國各部門中是最高的,其排放量約為32噸CO2/萬美元;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yè)以35.5噸CO2/萬元的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排在第二;依次為建筑業(y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電力、煤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yè)。
通過圖2可以看出,污染高的重工業(yè)行業(yè)的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通常也較高,而服務業(yè)、食品業(yè)、皮革服裝業(yè)、家具制品業(yè)等的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則比較小。
(2)各部門出口貿易額與碳排放轉移關系及驅動因素分析
觀察各部門出口貿易額與碳排放轉移及對比兩組數(shù)據(jù),對各個出口部門的隱含碳排放在總碳排放中的比重和它們的出口額占總出口貿易的比重分別排序(表1)。從表1可以看出,這兩者的排序存在較高的一致性,即出口貿易行業(yè)大戶同時也是出口碳排放轉移的行業(yè)大戶。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yè),基本金屬及金屬制品業(yè)的隱含碳排放量最多,均占總碳排放轉移量的14.21%。
其后依次是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y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電力、煤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yè),這幾大行業(yè)碳排放占總碳排放轉移量的30.6%。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排在我國貿易出口前5位的也是這幾大行業(yè),占我國總貿易出口額的35.62%。
因此,從部門角度來看,碳排放轉移量較多的行業(yè)和出口貿易額較大的行業(yè)基本是一致的,和之前的總趨勢分析也是一致的。再通過對比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能夠看出:幾個出口貿易額較高的行業(yè)的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也是比較高的,但其排名并不完全相同。在此可得出碳排放轉移和出口貿易額關系具有高度緊密性的結論。在分析碳排放轉移驅動影響因素上,也要考慮各部門貿易出口的規(guī)模和結構問題。
圖2 各部門每單位產值的完全碳排放系數(shù)
根據(jù)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看出2002—2011年10年間我國出口貿易與出口的碳排放轉移量呈現(xiàn)出同比增長趨勢,從部門角度來看,我國出口貿易比重較高的行業(yè)其碳排放轉移量的比重也很高,兩者占比排序呈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這些高碳行業(yè)占比排序由高到低依次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yè),基本金屬及金屬制品業(yè),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等。在貿易持續(xù)快速增長形勢下,出口的隱含碳排放量也占到了總碳排放量的1/3。另外,從驅動因素看,出口貿易中的碳排放轉移驅動受傳統(tǒng)產業(yè)結構和出口貿易結構所限,其中以外資為主的加工貿易占較大比例。短期內,出口貿易與出口隱含碳增長的正相關關系不會有明顯變化,但從長期來看,二者的正相關關系將會趨于減弱。為此,我國應大力發(fā)展低碳經濟,促進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實現(xiàn)經濟社會與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
基于上述分析,建議:
(1)針對高碳行業(yè)的出口貿易特點,以碳減排為約束,促進機械制造、金屬制造及設備制造等傳統(tǒng)制造行業(yè)的結構調整與轉型,以實現(xiàn)我國出口貿易主體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
(2)走新型“走出去”戰(zhàn)略,加大低碳技術投入力度,大力發(fā)展低碳貿易產品,積極發(fā)展綠色低碳產業(yè)和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培育低碳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3)實施綠色外資引進政策,促進傳統(tǒng)加工貿易模式轉型與優(yōu)化。外資企業(yè)的出口占我國出口的近六成。為此,政府應加強引資政策調整,引導外資投向低碳高效產業(yè),利用外資先進技術與管理,控制環(huán)境標準,降低我國碳排放水平,以實現(xiàn)經濟社會與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
表1 2011年各部門出口貿易額與碳排放轉移及比例
參考文獻
[1] 魏本勇, 王媛, 楊會民, 等. 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研究綜述[J]. 世界地理研究, 2010, 19(2):138-147.
[2] SHUI B, HARRISS R C. The role of CO2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 Energy policy, 2006, 34(18):4063-4068.
[3] LI Y, HEWITT C N.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2008, 36(6):1907-1914.
[4] 齊曄, 李惠民, 徐明. 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估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08, 18(3):8-13.
[5] 張曉平. 中國對外貿易產生的CO2排放區(qū)位轉移分析[J].地理學報, 2009, 64(2):234-242.
[6] 朱啟榮. 中國出口貿易中的CO2排放問題研究[J]. 中國工業(yè)經濟, 2010, (1):55-64.
[7] 高鳳林. 碳排放與出口貿易競爭力關系的實證分析——以中美貿易為例[J].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0 12(5):45-49.
[8] 許廣月, 宋德勇. 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 2010, (1):74-79.
[9] 黃敏, 蔣琴兒. 外貿中隱含碳的計算及其變化的因素分解[J]. 上海經濟研究, 2010, (3):68-76.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 Evaluation in Export Trade of China
TIAN Ze1*, GU Ying2
( 1. Institute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echnology,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22; 2. Colleg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22 )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s related to carbon distribution rights and carbon emissions responsibility of the two parties. It’s very important on treating w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 trade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is paper,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export trade from 2002 to 2011 in China were calculated by inputoutpu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ort trade and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of export trade have a year on year growth relationship. Looking form the sector export scale and structure, carbon emissions of appliances and machine manufacturing, meta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emic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and other industries are in the forefront. In the short term, there will be no obvious change i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ort trade and the export implied carbon, but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will tend to weaken in the long run.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transforming the export trade structure,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ing the low carbon trade products and green industry.
Keywords:export trade; carbon emissions; input and output; panel data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章編號:1674-6252(2016)03-0073-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16.03.073
作者簡介:顧瑩(1993—),女,河海大學企業(yè)管理學院會計專業(yè),研究方向為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