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媚
閱讀是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但不能一直抱著享受的態(tài)度去做這件事情。因為人總要踮起腳尖來,才能不斷突破自身能力的天花板。
很多人在談論一本書的時候,總愛用“好看”與否來衡量。對于那些以故事和情節(jié)取勝的作品而言,個人喜好固然是一條標準,但更多的書不能用讀者的舒適與否來評判。如果僅僅將閱讀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眼界和水平勢必被自己的經驗和偏見所囚禁。
就我的閱讀而言,也經歷了一個“走出舒適圈”的階段。大學期間,作為一名剛開始學習國際關系的學生,我的閱讀偏好是現(xiàn)實主義相關的著作,并以此界定“好看”和“不好看”。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這并不能完全解釋所有的國際社會現(xiàn)象,于是,我開始努力克服自己“不舒服”的閱讀感受,去完整閱讀更多的其他領域的經典著作。慢慢地,我的思想變得更開闊,對問題的理解也更深入,收獲越來越多。嘗到甜頭之后,我開始努力地走出一個又一個閱讀的“舒適圈”,去獲取更多新的、不同的知識。
現(xiàn)實中,也有部分人不愿逃離自身的閱讀舒適圈,不愿意看外面的世界。有的人自我定位就是“拿個鐵飯碗,悠閑過日子”,不愿意在閑暇時間看一些需要“費腦”的書;有的人認為不需要學習目前還用不上的知識,有需要時再臨時抱佛腳;有的人也想過走出舒適圈,去學習一些新的知識,但常被晦澀難懂的理論給嚇回“圈內”。這些現(xiàn)象皆源自于人們懶于改變、安于現(xiàn)狀和害怕困難的本性。如果永遠躲在舒適圈內,就好像每天走同一條路去上班,走起來熟悉且舒適,甚至閉著眼都能走到,可一旦老路被封,便沒有新路可走。走出閱讀的舒適圈,才能看到不尋常的景色,并找到到達目的地的新路線。
其實,閱讀就是在舒適圈和走出舒適圈中來回的過程,我們可以選擇舒適,但是不該一直選擇舒適。
(摘自《咸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