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榮
【摘要】文言文翻譯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貼合語境,準確翻譯文言語句。
【關鍵詞】文言翻譯 貼合語境 準確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2-0149-01
把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高考文言文閱讀中傳統(tǒng)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對語言表達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nèi)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因而是綜合考查的有效手段。這類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觀性的選擇題型,也可以采用主觀性題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譯句子或語段。
2015年全國Ⅰ卷文言文閱讀的材料節(jié)選自《宋史·孫傅傳》)依然是史傳文,傳主依然為系心國事、才德兼?zhèn)涞牧汲迹鍪穼嵉闹饕獨v史背景(北宋末的“靖康之變”)為考生所熟知,文字較為淺顯,理解難度不大。但在第7題中,要求翻譯的兩個句子中出現(xiàn)為動用法和賓語前置的句子,也就是說文言語法難度有增無減。歷年來高考題型 “穩(wěn)中有變”,這個“穩(wěn)”也意味著文言語法是翻譯題型中必考的,考生應特別留意。
大家都知道將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通常講究信、達、雅。所謂信,指的是忠實于原文。原文講的是什么意思,譯成現(xiàn)代漢語后應能如實傳達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隨意增減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謂達,指的是譯成的話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要文通字順,不能夠雖然忠實原文,卻譯得句子拗口,令人難讀或難懂。至于雅,則是比較高的要求,指的是譯成的現(xiàn)代漢語具有較高的表達水平,不但能忠實于原文,還能把原文的意蘊較好地傳達出來,文筆流暢優(yōu)美。
其實“達”和“雅”就是指要譯好一個句子,首先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準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句子往往很難準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jié)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xiàn)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翻譯文句,需要在結(jié)合語境、把握文句大意的基礎上,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盡量字字落實,并保持原文的結(jié)構(gòu)(特殊句式、固定格式除外),直譯生硬不通之處方可意譯;對于特殊詞句,即特殊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和特殊語匯(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偏義復詞、通假字等),要精準翻譯。
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是不太容易的。
在實際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有時候就對哪個是意動詞的判斷就出現(xiàn)失誤。例如杜牧的《阿旁宮賦》里有句子: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在這句中許多人就認為當作意動來講的詞分別是“鼎、玉、金、珠”,陜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的《資源整理與學案》也是這么講的;可也有不少同志認為當作意動來講的詞應該是“鐺、石、塊、礫”。每年教授這一課時,同志們爭論不休,莫衷一是。那我們就來分析分析這個句子,當作意動來講的詞到底是哪個,應該怎么講?
在文言文中,意動用法是很常見的古漢語現(xiàn)象。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表示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就是謂語或具有了謂語的性質(zhì)狀態(tài),表示“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作謂語”的意思。意動只是一種主觀上的認識,客觀上不一定是這樣,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句中的“毒”,是主語“若”的主觀想法。
一般有兩種情況:1.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意思是“把……當作老師”。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如“而恥學于師”中的“恥”,意思是“以為恥”。
按照陜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資源整理與學案》的說法:意動詞應該是“鼎、玉、金、珠”,那么就翻譯成了:(秦人)把平底鍋當作寶鼎,把石頭當作美玉,把土塊當作金子,把礫石當作珍珠。這樣的話,上下文就講不通,是不合語境的。
人教版新課標高中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對這一課這一句的解釋為“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這些都是秦人的主觀上的行為,能表現(xiàn)出秦人窮奢極欲的生活,從語境中看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那么當作意動用法講的詞應該是“鐺、石、塊、礫”,也就是說在主觀上把某物當作什么來講,“當作什么”的詞就是意動用法。
例如前面提到的句子“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意思是說把“其聞道也亦先乎吾”的人當作老師,是主觀行為,所以“師”就是意動詞。同理“而恥學于師”中的“恥”意思是說在主觀上把向老師學習當作恥辱,所以“恥”就是意動詞。
又如:糞土當年萬戶侯。(《沁園春·長沙》),這句意思是說:當年主觀上將萬戶侯當作糞土,所以“糞土”是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
這句是說在主觀上認為魚蝦是伴侶,麋鹿是朋友,所以“侶,友”是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 以…為友。
再如:成以其小,劣之。(《促織》),這句意思是說:因為這只促織個頭小,成名主觀上認為它很不好,所以“劣”是意動詞。
且庸人尚羞之,況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句是說:況且庸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將相呢?羞: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靶咧?,即:“以之為羞”,覺得這件事讓人感到羞恥。
從以上分析來看《阿房宮賦》中這個句子的意動詞應該是“鐺、石、塊、礫”。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結(jié)論:在意動用法的判斷中,哪一個詞應該是意動詞呢,那就要看某個東西在主觀上被當作什么,這個“什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那么“什么”就是意動詞。而這個主觀色彩指的就是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
從這個案例來看文從字順,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做到貼合語境,很不容易,一線教師都出錯,何況考生呢。而且高考不只是考意動用法,其他語法現(xiàn)象都會考查。
翻譯文言文不是能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邊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夠說出來,嘴上能說出來不等于筆下能夠?qū)懗鰜?,它還涉及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表達能力問題。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實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們在加強文言文語感培養(yǎng),語法學習和積累的同時。一定要把握住“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文言文翻譯并非易事,確實需要踏踏實實地學習和訓練,切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