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攝影師水冬青兩度踏上印尼爪哇島,深入體驗當?shù)鬲毺氐拿耧L(fēng)民俗,將壯麗的火山日出、古老的佛塔和印度神廟遺址、寧靜的田園村舍、舊時的蘇丹皇宮、傳統(tǒng)樂器和皮影制作過程以及神秘舞蹈統(tǒng)統(tǒng)收入自己的鏡頭,較為完整地展示了爪哇的人文風(fēng)情,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與眾不同、充滿神秘之美的空間。
布羅莫火山位于布羅莫騰格里塞梅魯國家公園,有著如月球表面般令人震撼的地貌,是印尼最為壯觀的風(fēng)景之一。巨大的火山口直徑達10公里,陡峭的山體筆直地矗立在遼闊的熔巖沙平原上,帶給人以世界盡頭的感覺,尤其是在日出之時,景色更是無比壯麗。
提起印度尼西亞的旅游勝地,中國人最熟知的莫過于巴厘島,那里是很多人熱衷前往的度假天堂。但其實,印尼還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爪哇島就是其中之一。
爪哇島是印尼第四大島,2015年,在當?shù)財z影師朋友的陪同下,我先后兩次踏上這片神秘的土地——氣勢磅礴的火山群,宏大精美的佛教建筑群,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對于攝影師,這里有拍不完的題材。所以,兩次爪哇島之行,我用鏡頭記錄了許多讓人震撼的美景,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爪哇島獨特的人文風(fēng)情。
壯觀的火山群守候拍攝火山日出
兩次行攝爪哇島,當?shù)氐臄z影師朋友Sam都與我同行。有這樣一個精通本地語言的向?qū)阃业臄z影自然無比順利。
每次拍攝,我都帶了兩部機身,而鏡頭除了廣角到長焦的三支變焦鏡頭外,我還帶了一支50/1.4蔡司手動鏡頭和一支8-15魚眼鏡頭,因為面對一些較為宏大的場面時,適當使用魚眼鏡頭,會有一種特別的張力感。
爪哇有著長長的海岸線、密布的火山群和茂密的原始森林,而火山可以說是爪哇風(fēng)光中最為壯麗的景觀。這里密布著大大小小80多座火山,其中很多都是活火山,而泗水境內(nèi)的布羅莫火山堪稱世界上最為壯觀的火山之一。
第一次拍攝布羅莫火山是在2015年3月,車輛載著我們進入火山所在的山區(qū),一路上綠樹成蔭,景色優(yōu)美。當我們到達火山腳下的Cemoro Lawang小鎮(zhèn)時,已近黃昏。當晚,我們早早地就休息了,因為半夜我們就要起床,前往觀景臺拍攝火山日出。
凌晨兩點半,我們睡眼惺忪地坐上了當?shù)氐男≡揭凹哲?,前往火山對面的觀景臺。當車輛行駛到觀景臺所在的山腳后,我們就開始步行,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在黑暗中打著手電筒,向觀景臺一步步前進。一路上,我們遇見許多和我們一樣要去拍攝日出的攝影師。為了占據(jù)有利的拍攝機位,我們加快了腳步。當?shù)竭_觀景臺時,天空上繁星點點,布羅莫火山仍然隱藏在黑暗之中。
我們擺好腳架,靜靜地等待天亮。隨著時間的推移,天邊開始出現(xiàn)魚肚白,一抹紅霞在墨藍的天空中顯得分外艷麗。此時是拍攝弱光環(huán)境的最佳時機,長時間曝光能讓時間和動感在畫面中營造出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特殊效果,讓平常的景色變得更加細膩、動人。雖然山頂?shù)娘L(fēng)很大,有些寒冷刺骨,但大家都全神貫注地拍攝著。布羅莫火山矗立在一望無際的荒野上,此時,云海翻滾,被朝陽染紅的山體如同月球表面那般神秘,令人震撼。
拍攝完日出,我們繼續(xù)乘車前往火山口附近。車開到山腳后,我們便下車徒步爬山。當我們穿過濃烈的火山灰來到半山腰,沿著253級木階梯爬到火山口時,眼前的景象不禁讓人驚嘆:巨大的火山口直徑達10公里,深褐色的峭壁下不斷涌起陣陣濃煙,空氣中充斥著刺鼻的硫磺味。站在火山口邊,我似乎聽到大地深處傳來的悸動聲。
在布羅莫火山腳下,還有大片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一棟棟極具印尼特色的精致木屋散布其間,宛如世外桃源。鄉(xiāng)間小道上,許多為游客服務(wù)的馬夫牽著馬前行,在我們的鏡頭中,他們則成了這片美地最好的點綴。
神圣的婆羅浮屠日出滄桑的印度教神廟
除了火山,密布在田野阡陌間的佛塔也是爪哇島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在佛塔前,爪哇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仰就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而必不可少。
印尼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在爪哇島的中心城市日惹境內(nèi),最有名的兩大建筑群普蘭班南和婆羅浮屠卻分別屬于印度教和佛教,這是伊斯蘭教還未傳入印尼前建造的。
在來印尼之前,我就久仰婆羅浮屠的大名,這個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佛教建筑遺跡,與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窟并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據(jù)說,在婆羅浮屠遺址上欣賞日出是人生中最純凈的體驗,美國CNN就曾將婆羅浮屠日出列為全球“此生必看27景”之首。為此,我們又起了個大早,摸黑進入佛塔。
當我們氣喘吁吁地爬上佛塔頂層時,見到許多人正靜靜地坐在佛塔前,他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大早就來到這里等待日出。我身邊有一位金發(fā)美女正面對東方打坐,完全不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清晨的迷霧從對面山頭不斷涌起,遠處是層層疊疊的密林和美麗的默拉皮火山,沒有人大聲說話,生怕打破了這片神圣之地的寧靜。
這座佛塔建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間,曾經(jīng)在厚厚的火山灰和茂密的叢林下沉睡了數(shù)百年,直到1835年才重見天日。我站在一尊面向東方的佛像后拍照,這里原有504尊佛像,但如今保存完整的已所剩無幾。不久,太陽便從云霧中噴涌而出,光芒把整個佛塔鍍成了金黃色,我繞著佛塔觀賞、拍攝,那些精美的浮雕和宏大的拱門,讓我不由自主地連連感嘆。
在日惹郊區(qū)的鄉(xiāng)間田野里,除了這些古老的佛塔,還有另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印度教濕婆神廟群。日落時分,我們來到這里。這座由大塊黑色火山巖壘建的神廟原有240座廟宇,卻一次次毀于火山和地震災(zāi)害,現(xiàn)在政府正在進行第二次重建。
我拿著相機穿行于神廟狹窄的回廊之間,四周是密密麻麻的浮雕,我不斷尋找合適的前景來拍攝這些建筑物,還要時時耐心等待大批游客通過。不一會兒,頭頂便烏云籠罩,神廟雖然缺少了日落時美麗的光影,但烏云卻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滄桑的氛圍。在大雨來臨之前,我抓緊時間拍攝。我把那些散落在荒草中、用于重建的大片石塊作為前景,并用魚眼鏡頭把它們適當夸張、變形,遠處是濃云下矗立著的神廟,畫面極具視覺沖擊力。
深入作坊拍攝樂器和皮影制作記錄帶有宗教色彩的神秘舞蹈
在印尼文化中,爪哇文化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fā)源地就在爪哇島上的古城日惹。
這是一個具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城市,城內(nèi)古跡遍布。日惹的街道不寬,人力三輪車是主要交通工具,這里的三輪車非常特別,兩輪在前一輪在后,乘客坐于前座,可以不受阻礙地觀賞四周的風(fēng)景,車夫則在后面把握方向盤。
我們坐著三輪車慢慢地晃悠,一路不斷地抓拍沿途的街景,來到蘇丹皇宮前。蘇丹皇宮為花園式建筑,已有250年的歷史,堪稱印尼的文化坐標。
皇宮門口坐著幾個侍衛(wèi),他們身著傳統(tǒng)“巴迪克”蠟染宮廷服飾,吸引了游客紛紛上前與他們合影。皇宮不小,但相比中國和印度的皇宮,其建筑裝飾還是比較簡單。在游覽期間,我們幸運欣賞到了一場表演——在一座大殿前的露天處,一群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女子正隨悠揚的甘美蘭音樂翩翩起舞,曼妙典雅的舞姿引得我連按快門。
甘美蘭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印尼民族音樂形式,“甘美”是“敲擊”的意思,顧名思義,這種音樂是以打擊樂為主。在印尼各種宗教和節(jié)日慶典中,甘美蘭是必不可少的。在甘蘭美的演奏樂器中,有一種被稱為“gong”的黃銅樂器最為獨特,這種樂器有點類似于中國的編鐘,敲擊后會發(fā)出美妙的聲音。在爪哇島拍攝期間,我們有幸在梭羅市的一個家庭手工作坊內(nèi)目睹了大型“gong”的制作過程。那天,當我們走進作坊,里面正在同時澆制兩個大型“gong”,室內(nèi)煙塵滾滾,熊熊爐火濺起了漫天的火花,工匠們掄起大錘不斷敲打著燒紅的銅器,據(jù)說制作一個“gong”,至少需要耗費一個星期的時間,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樂器作坊,在梭羅的鄉(xiāng)村還保留著制作皮影的小作坊。爪哇的皮影戲被視為印尼的國粹,在2003年就已經(jīng)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近千年的歲月里,皮影戲成為印尼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最重要的娛樂活動。在Sam的帶領(lǐng)下,我探訪了一位居住在小山村里的有名的手工皮影制作師傅。
老先生看上去70多歲,精神矍鑠,家里的客廳就是他的工作室。據(jù)老先生介紹,制作皮影需要先將牛皮制成半透明狀,然后描繪、剪裁、上色、固定,角色用不同的膚色和服飾來區(qū)分,比如白臉和金臉一般用于王公貴族,黑臉代表老人,紅臉表示脾氣暴躁等,其故事內(nèi)容多來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除了傳統(tǒng)手藝,Sam還帶我欣賞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舞蹈。那天,Sam將我?guī)У揭粋€小鄉(xiāng)村的空地上,神秘地告訴我說這里將上演精彩的節(jié)目。果真,沒過多久,村里的女人和孩子都聚集在了空地前。我看到一群青年男子不約而同地走進了空地旁的一間房屋,便好奇地跟了進去,原來他們正在為表演而化妝。此時,陽光從木屋的天棚灑下,照在他們身上,這么好的場景我自然不會放過,在一番抓拍后,我心滿意足地走出了房屋,這時,表演也正式開始了。
隨著一陣神秘的音樂響起,表演者或戴著面具,或騎著道具馬進入角色,開始舞蹈。當舞蹈進入高潮時,表演者的神態(tài)開始游離,據(jù)說這時有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開始進入舞者體內(nèi),此時有的舞者開始吃玻璃、火炭和榴蓮殼等,種種行為完全不可思議,直到倒地被抬出場外。在日惹地區(qū),這種舞蹈被稱為“Jatilan”,這種充滿爪哇傳統(tǒng)宗教文化色彩的舞蹈讓我眼界大開。
的確,爪哇島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我在用鏡頭記錄它們的同時,也為這片古老之地上綻放的多彩文化而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