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華
【摘 要】古典詩詞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文學形式,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其教化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以古典詩詞中關于愛情觀的智慧為立足點,從愛的真諦、愛的責任和如何面對失戀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當代大學生中進行愛情觀教育。
【關鍵詞】古典詩詞;愛情觀;教育
大學是人生的重要舞臺。大學階段是人的人格趨向成熟,人生觀、價值觀逐步穩(wěn)固并最終形成的階段。對于生理和心理趨于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戀愛看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愛情觀為導向,“觸礁”的事情也時常發(fā)生。大學生因為愛情問題,出現(xiàn)殺人、自殺等行為,屢見不鮮。對大學生進行愛情觀的教育和引導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家庭、高校和社會三方面的高度重視。本文擬以探討古典愛情詩詞對大學生愛情觀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1 古典詩詞的教化作用
詩歌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文學形式,其教化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就文字結構而言,“詩,字形從言從寺。言,表示人開口說話或唱歌。寺是侍的初文,字形從寺者多有準備、等待之義?!盵1]因此,詩字的意思是準備、等待。先秦貴族就經(jīng)常通過吟誦詩歌作品來教育和熏陶子弟,“誦詩以輔相之”。經(jīng)孔子刪減、編排的《詩經(jīng)》就被當時的朝野用作教育教學的教材?!对娊?jīng)》共305篇,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春秋時期到清朝,它都是各類教育的經(jīng)典教材。
在中國古代,詩歌不僅是人們抒發(fā)感情、陶冶性情和自娛自樂的工具,它同樣承載著“文以載道”、“詩言志、歌詠言”的教化功能??鬃右回炛匾曉姼璧慕逃δ?,對于詩歌的教化作用,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明確指出:“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盵2]“所謂‘興,就是‘引譬連類,并可用以‘感發(fā)志意;所謂‘觀,就是‘觀風俗之盛衰,旁人可以從中‘考見得失;所謂‘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所謂‘怨,就是‘怨刺上政。[3]孔子認為詩歌具有審美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可以感染人、陶冶人,加深君臣、父子、人與人之間關系,達到團結一致,和諧統(tǒng)一。
2 以古典詩詞為抓手,對大學生進行戀愛觀教育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國經(jīng)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物質文明發(fā)展的同時,黨和國家也更注重文化建設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其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大力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和文學的瑰寶,其中蘊含的真理和哲思對今天的大學生也特別有教育意義。古典愛情詩詞中關于愛情的意義、婚姻中的責任及如何面對失戀等思想對今天的大學生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作用。
2.1 愛的真諦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句)愛情到底是什么?愛情是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句),“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李之儀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句),“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樂府》句)。關于愛情,一千個人可以給出一千個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必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所依戀對象的眷戀,不以占有為目的的“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对娊?jīng)·關雎》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蛾P雎》中,青年男子在河邊遇見文雅的淑女,產生愛慕之心,為她魂牽夢繞;鼓足勇氣向她白,因為還沒有足夠的了解,女子婉言謝絕;男子憂心忡忡,茶飯不思,輾轉難眠;最后,終于醍醐灌頂,了解愛情不一定是占有,而是讓心愛的人快樂,鼓琴瑟,擊鐘鼓來接近和取悅她。這首詩對今天的大學生的戀愛觀極有教育意義。正如詩中所說,愛一個人就要“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即使暫時被拒絕,也不改初心。關鍵的問題是,弄清楚愛的是對方,還是自己,愛她(他)就讓她(他)快樂——這才是愛情的真諦。有了這樣的胸懷和認識,大學生在面臨失戀的時候,就容易從容面對,不至于出現(xiàn)“得不到就毀滅”的殺人傾向和“沒有你我的世界一片黑暗”的自殘心理。
2.2 愛的責任
在殺人和自殘兩種極端中間,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愛情采取“游戲”的態(tài)度。當代大學生尚處于世界觀、愛情觀形成的時期,在西方性開放思潮的影響下,傳統(tǒng)愛情觀的土崩瓦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成為對愛情“困惑的一代”。在當代,要讓大學生明白,愛情不是一場游戲,高校不是愛的“試驗田”,愛情不是為了面子,愛情不是謀取利益的工具。愛情是一種責任,是兩情相悅,是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就有許多關注愛情是一種責任的篇章,比如這首《節(jié)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唐·張籍
你明明知道我是有夫之婦,卻執(zhí)意送我兩顆珍貴的明珠以示愛意;我體會到你對我的情意,把他們系在我的羅衫內;我家的房子就和皇家園林連在一起,我的丈夫是宮廷里的“公務員”;你對我的真心昭然若揭,但我已決意和夫君同生共死;我涕泣漣漣的把明珠還給你,只恨我沒在出嫁前遇見你?!豆?jié)婦吟》中,唐朝詩人張籍以女子的口吻來描述自己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守住了婦節(jié),婉拒了追求她的男子。這首詩告訴我們,愛情是一種責任。當我們步入愛河或踏足婚姻的時候,我們便不再是我們自己,我們儼然成為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的人”。我們?yōu)榧彝?、為子女、為父母、為社會而活,而不僅僅只考慮自己一時的激情或外界的誘惑?!妒ソ?jīng)》上說:愛是恒久的忍耐;愛是不做魯莽的事,不自私。
2.3 面對失戀
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分手和失戀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各高等學校應該“在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中,適當加重心理衛(wèi)生知識課時的比例,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合理看待戀愛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善待人生、熱愛生活”。[4]除此之外,中國古典詩詞中包含很多處理失戀的哲理,值得當代大學生借鑒。
晚唐著名女詩人魚玄機在安慰失戀的鄰家女子時說“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她的意思是:美貌如你我者,定能招來宋玉般的美男子,何必為那個負心的登徒子王昌而生氣呢。漢樂府《行行重行行》中勸誡我們“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古詩詞中閃光的智慧,都是錘煉我們逆商的法寶,在面對失戀、挫折和困境時,讓我們再以《詩經(jīng)·鄭風·褰裳》共勉: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3 結語
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果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題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并產生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在此大背景下,以漢語古詩詞為突破口,著重探討了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戀愛觀這一話題。必須指出的是,文中對一部分所引用的古詩詞的解讀并沒有沿用主流經(jīng)學家的注解,而是采用了當下流行的解說,畢竟“詩無達詁”,這也是為什么經(jīng)過了千百年滄桑后,古詩詞依然是文學中的經(jīng)典的原因。
【參考文獻】
[1]李炳海.《詩經(jīng)》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
[2]孔子.論語[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83.
[3]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2.
[4]鄭榮,等.大學生失戀研究述評[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11(3):232.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