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滸傳》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農(nóng)民起義為題材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是一部經(jīng)典的文學名著。它的主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其中之一就是忠義思想,也是這部小說表現(xiàn)出來的幾個主題中最突出的思想。本文將圍繞“忠”“義”思想展開討論。
關(guān)鍵詞:《水滸傳》;忠;義;核心人物;宋江
作者簡介:李欣(1991.2-),女,漢族,河南商丘人,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2015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2
引言:
《水滸傳》的“忠義”思想在這部小說中的分量是舉重若輕的。我們要想理解這部小說的主題,就必須理解“忠義”在這部小說中的含義。
“義”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即在《說文解字》中被定義為“義者,度也,宜也”,指的是我們?yōu)槿颂幨乱幸粋€度,要正確妥當,也包括處理一切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問題。第二層含義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就是與“利”相對應的“義”。因此,在封建社會“義”也可以視為道德行為的總規(guī)范。那么,《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忠義”思想也是這部小說所宣揚的中心思想。下面圍繞 《水滸傳》中最突出的 “忠” “義” 觀念,對 《水滸傳》思想傾向做進一步闡釋。
一、《水滸傳》中的“忠”
對《水滸傳》中“忠”的思想眾說紛紜,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爸摇睆膩砭褪侵袊糯缂覀惱碛^念的“忠”的重要范疇,“忠”是相對于君臣來說,主要表現(xiàn)為對皇帝的忠誠,甚至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武裝反抗,包括征方臘、打田虎等等一些斗爭,也被看作對皇帝“忠”的表現(xiàn)。這種思想也可以從阮氏兄弟唱的兩首漁歌中看出來:一首是——“打魚一世蓼兒洼,不種青苗不種麻,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這里的“趙官家”指的就是宋大皇帝趙匡胤。另一首是——“老爺生長石碣村,稟性生來要殺人,先斬何濤巡檢頭,京師獻與趙王君?!薄摆w王君” 在這里同樣指的是宋代君主趙匡胤。以此來看,梁山英雄對大宋的忠心耿耿是顯而易見的。
很多人也認為,“忠”就是對皇帝的絕對服從,這只是一個方面的理解。眾所周知,《水滸傳》中的高俅是一個十惡不赦的虐待平民百姓的壞人,可是他排除異己、打壓平民百姓不等于說他就對皇帝不忠。每個人都言論自由,我們尊重每個人發(fā)表個人觀點的權(quán)利。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水滸傳》中“忠”的思想。
宋江自認為是朝廷的忠臣,覺得自己一生行事,最講究的就是忠義,他對于朝廷沒有半點負心。哪怕到最后臨死之前,他還說:“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既然如此,他為什么又會落草為寇、落得最后如此下場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宋江的“忠”:
(一)宋江的“忠”
在我看來,上了梁山之后的宋江與上梁山之前的宋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忠”是不一樣的。自宋江當了梁首領(lǐng)后,他把梁山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在這里,“廳”和“堂”沒什么區(qū)別,何況還是原來的地方,重要的是把“聚”改為“忠”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在宋江看來,梁山“聚義”的目的是為了“忠”。他把梁山好漢都聚集在“忠義堂”里,就是為了以后的招安,能夠做個小官,為國家賣力,保國安民,封妻蔭子。這難道不是宋江對宋王朝的忠誠嗎?宋江的忠君思想可謂日月可見。
(二)宋江的“愚忠”
然而,還有些人認為宋江的“忠”有點過分,以致有些奴性,動不動就說自己是文面小吏,罪惡彌天。比如:《水滸傳》第七十五回中寫道,由于陳太尉的那些手下個個橫行霸道,不知天高地厚,智多星吳用就想率眾兄弟給這些貪贓枉法的官吏們一些教訓。然而卻被宋江制止。此時的他顯得奴顏婢膝,這和他在江州題反詩以及在李師師那里題詞說:“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時判若兩人。還有,當實力非凡的梁山好漢已成氣候的時候,在宋江的說服下,勉強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接著就為朝廷打田虎、征方臘,卻沒有讓他們直接進京,這時他就應該意識到朝廷治世為了利用他們征討反賊,是想要坐收漁翁之利,并不是真的招安他們。對于吳用和林教頭對宋江的多次勸阻,他卻充耳不聞,一意孤行,依然不肯背叛朝廷,最后落得被毒酒賜死,害了自己,也枉送了眾位英雄好漢的性命。他的這種不顧自己和兄弟的利益與尊嚴,一味地對朝廷卑躬屈膝,這樣的“忠”不是“愚忠”是什么?
二、《水滸傳》中的“義”
《水滸傳》里的眾位好漢用“義”字來敘述形容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他們集體行動叫“聚義”,個別結(jié)盟叫做“結(jié)義”,互助的精神叫做“義氣”,這個“義”字很值得推敲。一般讀者都覺得,水滸世界里的義氣是從孟子那得來的。眾所周知,宋江有一個綽號叫“孝義黑三郎”,就是根據(jù)家庭倫理道德來講的,他對自己家里父母親的一個態(tài)度,最突出的就是“孝”。這里的“孝義”即是合乎儒家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下面就從以下幾個人物來具體分析一下《水滸傳》中所表現(xiàn)的“義”:
(一)宋江的“義”
首先拿宋江來說,在他上梁山之前,完全稱得上是一個仗義的英雄。比如第十八回寫道,宋江首先聽說了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的事情敗露了,這時的他卻選擇立刻通風報信,私自把晁蓋等人放走。要是一般人知道的話,要么向上面匯報以賺取錢財,要么裝作不知道以明哲保身。然而 他卻不顧這些,毅然決然把好兄弟放走,這難道不是兄弟之間的仗義之情嗎?宋江還有個綽號叫“及時雨”。也就是說他扶人之困,仗義疏財,普降甘霖,就像一場及時的雨一樣澆灌著人們的心靈。李逵就是多次受宋江支援,多次給他解圍,才這么拼命地為宋江賣命的。這就是宋江的“義”。
然而,筆者覺得宋江也有“不義”的時候。比如:慕容府得知清風寨告急,派霹靂火秦明前去圍剿,倆人卻分不出勝負,花榮便賣個破綻。然而,秦明還是沒有擺脫押往清風寨的命運。宋江等人好心勸秦明留在此地,但秦明不答應,他們就趁秦明喝醉時騎上他的馬,殺進青州城,引起慕容府對秦明的懷疑,斷了秦明會青州的后路。太守一看秦明投降了,把他全家殺了。秦明看事已至此,也只好不再做什么。后來,宋江還為秦明做媒,把花榮的妹妹嫁給了秦明,秦明這才上了梁山。你看,宋江為了把秦明弄上山,手段是多么惡劣。為了他小集團利益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擴大進來的人,往往這時候采用先陷害后施救的方式,把你強行拉攏過來。在筆者看來,這不是真正的“義”。
(二)魯智深的“義”
毋庸置疑的是,魯智深也是一個極其重視義氣的人,他也是“義”的典型代表。他為了救金翠蓮父女倆出水火,自掏腰包幫助飽受欺凌的弱女金翠蓮與她的老父,三拳打死地方惡霸鎮(zhèn)關(guān)西。還有就是,魯智深在菜園舞起六十二斤水墨禪杖的時候,林沖從墻外走,一聲喝彩——好武藝,很是欣賞魯智深的能耐。后來魯智深發(fā)現(xiàn)林教頭能耐也大,兩個人彼此欣賞,這才彼此結(jié)交,即認為是知己。后來,魯智深一聽說林沖老婆被侮辱了,就要去打高衙內(nèi),以至于林沖遭受高太尉陷害,刺配滄州。然而,走到野豬林時,董超、薛霸等人罪惡的爪牙暴露無遺,想置林沖于死地。魯智深卻在暗中一路保護,林沖這才被魯智深的鐵禪杖救了一命。魯智深為了安全起見,又直送林沖到滄州。魯智深真正做到了“義以為上”,這種“義氣”可以說林沖是他的知己,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嘛。
(三)林沖的“義”
林沖同樣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罢塘x是林沖,為人最樸忠。江湖馳譽望,家國顯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zhuǎn)蓬。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東?!边@是他喝醉酒后再墻上寫的八句詩,也是對他性格的最好詮釋。毋庸置疑的是,林沖的性格有其軟弱性的一面,對于上級的壓迫和欺侮,他總是在忍,直到上了梁山,風雪山神廟之后,心中的怒火才得以釋放。然而小說中描寫的他與王倫的沖突把林沖“義”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不可否認的是,王倫也是個忘恩負義、心胸狹窄之人。他在做梁山首領(lǐng)的時候,與朝廷重臣一樣用擁有很大權(quán)力,在梁山簡直就是占山為王,專干一些打家劫舍的勾當,正好應了那句“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在梁山,林沖初來乍到,面對王倫的欺侮和無義,他只好忍了下來。因為這時候林沖如果把王倫殺了,自己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肯定無法顯示他的義舉,反而還會引起眾位英雄的不滿,他的形象也大打折扣。等到晁蓋等人上了梁山之后,林沖就堅決不再忍耐,果斷把王倫給火并了。王倫的死,暫時讓梁山?jīng)]有了頭領(lǐng)。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誰坐梁山第一把交椅,才有了下面這樣一個細節(jié):當智多星吳用用試探的方式讓林沖當梁山首領(lǐng)的時候,林沖斷然拒絕,坦露心跡:“今日為眾豪杰在此相聚,怎奈王倫心胸狹隘,嫉賢妒能,推故不納,因此火并了這廝。非林沖要圖此位……”林沖的一番話不僅讓吳用感到羞愧,無地自容,還把眾英雄佩服得五體投地,深深為林沖的大義凜然所折服。后來,他把晁蓋推上第一把交椅,吳用和公孫勝分別坐第二和第三把交椅,第四位才留給自己,一切以未來“大業(yè)”為重,這就是林沖的義。
(四)武松的“義”
武松也是“義”的典型,他自詡“平生要打盡天下不明道德的人”。他為了幫助施恩父子而醉打蔣門神,替施恩奪回“ 快活林” 酒家。這些都是“義”的表現(xiàn)。
三、《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忠義之比較
分析和探討了《水滸傳》的“忠”“義”思想之后,忽然想起了《三國演義》中所表現(xiàn)的“忠”“義”思想。在此,就對比一下《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的忠義觀有什么不同之處。
顧名思義,《三國演義》主要表現(xiàn)的是“義”,其在《三國演義》中有著豐富的含義。比如:君主的“義”表現(xiàn)在愛民上;臣子的“義”表現(xiàn)在忠君上;朋友的“義”表現(xiàn)在對朋友的知恩圖報上;兄弟的“義”表現(xiàn)在與兄弟患難與共上等等。劉備是《三國演義》的核心人物,他把“義”的各種含義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劉、張、關(guān)桃園三結(jié)義是兄弟之“義”。
他仁政愛民,還獲得了“自到此,民豐足”的稱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身后愛戴,這是君主之“義”;對漢室忠心耿耿,是臣子之“義”。正是劉備做到了這些“義”,才興復了漢室,創(chuàng)建了他的蜀漢事業(yè)?!傲x”高于江山,高于一切。由此看來,三國中所表現(xiàn)的“義”在于“忠”之上?!端疂G傳》中的“忠”和“義”在不同階段,其側(cè)重表現(xiàn)的“忠”“義”觀念也是不一樣的。各位英雄把宋江推上第一把交椅,就是因為他的“義”,而宋江最后接受詔安,為大宋朝廷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選擇了“忠”。因此,水滸英雄的“忠”“義”兩難全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總結(jié)
《水滸傳》中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被人們傳頌至今,尤其對宋江這個核心人物歷來褒貶不一。我們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水滸英雄的“忠”和“義”?!爸摇薄傲x”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生活中,我們也要爭取做一個真正的“忠”“義”之人。
參考文獻:
[1]叢彬彬.淺談《水滸傳》的忠義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11):109-111.
[2]王麗娜.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M].北京:學林出版社,1988.94-95.
[3]慶啟娟.論《水滸傳》的忠義觀[J].中國教育,2008,(4):24-25.
[4]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112.
[5]任繼愈.中國哲學發(fā)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5-47.
[6]羅貫中.三國演義[M].沈陽:遼沈書社,1994.422-431.
[7]袁沛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