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
和女兒及其同學聊天,常喜歡問她們:最近讀了什么書?看后有什么感想?答案往往讓我有些許失望,不僅讀的書乏善可陳,讀后感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這種狀況其實普遍存在。不知是受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還是微博、微信的廣泛應用,人們只看手機上的“只言片語”,卻不愛讀書了。出版行業(yè)也受到很大沖擊。2012年有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國人均讀書4.3本(包括網(wǎng)絡文學和教科書),比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猶太人的64本少得多,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究其因,和國民普遍的焦慮感有關,有人甚至將它上升到信念淡泊、信仰缺失的層面。
于是乎,各種各樣官方的、民間的讀書會應運而生,意在喚醒國民的閱讀意識,建設“書香社會”。我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拉進了總裁讀書會、西安讀書會、“草原風情”讀書旅游俱樂部、平凹之友、陜西女子詩社等形形色色的平臺和微信圈。
毋庸置疑,看微博、讀微信也是一種讀書的方式,而且它更符合當今絕大多數(shù)青年讀者的現(xiàn)狀:他們閱讀的體力越來越差,耐心越來越少,既不愿啃大部頭,更不愿去跑馬拉松,他們就像趕場的演員一樣,在微世界里如饑似渴地尋覓能吸引他們眼球的短小精悍的獵奇對象,因為這些微言論能夠比較輕松地啟示他們感悟人生。但這畢竟不同于閱讀經典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所以這些平臺又紛紛展開線上線下的閱讀活動:詩社辦朗誦會,總裁讀書會則請寫書的和讀書的線下交流,還做了一期期視頻節(jié)目在北京電視臺播出以擴大影響。
無獨有偶,前不久由陜西省作協(xié)、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等主辦的“賈平凹邀您共讀書”系列文化公益活動——著名喜劇美學家陳孝英散文著作《盡數(shù)風流》情境演誦會就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改變閱讀方式的實驗。它不僅呈現(xiàn)“情景”,還追求“意境”;它既有話劇名家的表演,又有著名播音員的朗誦;它既有作者自傳體式的情景劇,又有知名主持人對不同篇章的生動串接;既是一次具有“行為藝術”色彩的多聲部綜合性演出活動,又是一場閱讀領域之中具有視聽享受的饕餮大宴。
過去讀孝英老師的理論著作,總覺得多少有點艱深難讀,一本洋洋灑灑40萬字的《幽默的奧秘》,要讀完、讀懂,非出幾身汗不可。而這本散文集歷數(shù)和作者有交集的各界風流人物,又集抒情、評論、幽默于一體,十分好讀,且頗有味道。特別是情境演誦會中的跨國戀和百合花這兩段故事,將傳統(tǒng)的無聲“閱覽”變成有聲的朗誦,再加上畫面、情境和戲劇、音樂、舞蹈的跨界融合。試想,若把這短短的幾分鐘故事制成微電影,用手機來發(fā)送和閱讀,讀書就會從辛苦的馬拉松變成愜意的散步。情境演誦會跨越了周遭的喧嘩,為我們開啟了一次高雅的浪漫之旅。
多年來,人們總是把“創(chuàng)造歷史”看得過于神圣,其實,所謂“創(chuàng)造歷史”無非就是為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開一個頭。盡管這場情境演誦會成本不菲,推廣起來會有些難度,但畢竟為改變國人的閱讀現(xiàn)狀提供了一份啟示,打開了一個思路:原來書也可以這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