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章
摘 要:論文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做了大力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借鑒性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56-02
高中語文閱讀于師于生來說,都是一座難于上青天的高山。教師不好講,學生不好學,許多師生在學習或復習這一塊時便望而卻步,或草草了事,考試便可想而知了。
語文閱讀教學是“課內長骨,課外長肉”。“課內長骨”,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內的閱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一、立足課堂,讓閱讀成為習慣
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主渠道,因為課堂上的閱讀是教師指導下科學進行的,有誦讀、聽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示范,從而有效地規(guī)范學生課外閱讀,使學生閱讀由被動變主動,由“叫我讀”形成“我要讀”的良好習慣,課堂教學中,有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多參與教學,即不僅參與學,還可以參與教,參與得多了,學生才會有主人翁意識,才能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我們著重突出以下環(huán)節(jié):
1、變課堂為讀堂,培養(yǎng)自主誦讀習慣。誦讀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華,尤其是教師指導下盼誦讀,是一種扎扎實實學習語言的好辦法。課堂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有節(jié)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讀”,就能體驗語言正誤感受,語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園春·雪》而言,若讓學生誦讀,以至背誦,他們就會漸漸地從詞所營造的高遠壯闊的意堍中感知北國的壯麗景觀,進而領悟作者的豪情壯志。只有通過反復讀、語言的分寸感、暢迭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養(yǎng)成誦讀的好習慣,進而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所以朗讀是閱讀課文的第—基本功,是進行閱讀訓練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
當然較好的方法是展開以小組為單位的誦讀競賽,學生會表現(xiàn)得非常踴躍。如被稱為“天下第一氣盛”的文章《過秦論》開筆寫到:“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之心?!边@個開頭雄起之勢磅礴于天地,特別是一組排比句,語言連貫,一氣呵成,為之不可一世。請四個小組分別朗讀語言,品味氣勢,看哪一組哪些同學念得最好。再如《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被稱為”詩人之賦”,既有賦所固有的辭藻華美、盡情鋪排、比喻生動、想象瑰麗、夸張奇特的特點,又能以精當?shù)淖h論借古諷今,表現(xiàn)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故此,教學內容當圍繞熟讀成誦進行,并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傮w設想是以理解促誦讀,以誦讀促理解,讀而有感,感而能發(fā),久而久之,自主閱讀意識就會在潛移默化中生成。
2、多渠道利用媒體,培養(yǎng)自主聽力習慣。聽是語文基本能力之一,一節(jié)課,一場報告,有的學生聽得有滋有味,如癡如醉,有的學生如打悶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對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養(yǎng)聽力習慣呢?
(1)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規(guī)范閱讀,錘煉課堂語言,注重教態(tài)等來吸引學生;(2)利用電化錄音教學,提高學生的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3)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尋找,通過來自社會諸多聽力因素,如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jié)目有電視散文欣賞,較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其聽力的敏感性。
如欣賞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感悟,白我體驗能力,應盡量少講,講多了,往往會使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就如顧德希先生說的“文學作品的閱讀,講的越多,學生就越?jīng)]興趣”。學生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就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因此,在上課前,不如播放配樂朗誦《荷塘月色》,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仿佛腦海中活脫脫地走出一個朱自清,進而領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又如鑒賞《胡同文化》時,就要利用多媒體,播放電視散文《胡同文化》,讓學生在閱讀文字的基礎上,結合融圖畫、聲音、文字為一體的電視散文,在強烈的視覺與聽覺的沖擊下,理解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長此以往,就能扣動學生的心漩,激起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3、立足課堂主陣地,探究自主閱讀技巧。亞里士多德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是知識的萌芽。閱讀鑒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鑒賞起來倍感困難,以問題討論為主要活動形式的課堂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養(yǎng)成獨立思考,探求知識的良好習慣,
二、立足課外.讓閱讀與生活同行
“課外長肉”就是通過課外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課內學的知識遷移到課外加以運用,把課外學到的東西,再帶回課內消化吸收。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拓展視野,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1、抓住關鍵語句和主要信息。閱讀材料的文字都負載著一定的信息,但并不是每個文字負載的信息都相等。一個句子常由許多詞語構成,其中,有的詞語是關鍵性的,沒有它,意思就表達不清,有的則不然。文段通常也是這種情況:有些詞語是關鍵的,有經(jīng)驗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并不是對每一個對文字、語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關鍵的詞語和句子,其他內容則依次帶過。只有這樣,閱讀才會有張有弛并達到一定速度;否則,在閱讀
過程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個詞語、句子上,不僅抓不住重要信息,還會造成視覺和腦力的疲勞,進而影響閱讀速度。
文中的重要信息分布一般都是有規(guī)律的:在記敘和描寫性的文體中,單句的重要信息中一般是主語,謂語和賓語;在科技文體、政論文體中,單句的重要信息有更可能是狀語、定語和補語;在復句中,大多數(shù)偏正復句的重要信息是正句,而在條件復句中,表示唯一條件的分句則是重要信息。在文段中,文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主題句以及含主題句的文段是重要信息。了解了閱讀材料中重要信息的分布狀況,在閱讀時便可有的放矢地捕捉有效信息,提高閱讀速度。
我們可通過下面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選擇不少于30個結構復雜的長句,用很快的速度讀完,并標出語句的重要信息所在。直至標注準確的句子不少于27個,否則再找30個結構復雜的長句進行訓練,直到標注準確率周期在90%以上。接下來再找不同文體的文章各3篇,采用限時飼讀的方法一邊閱讀,一邊標注重要文句和語段。
2、要記好閱讀筆記。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只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并且時時在上面寫點什么?!睘榱藢憽顿Y本論》,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jīng)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為了日后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1)加深理解,鞏固記憶。做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有人說:“眼看干遍,不如手抄一遍?!本褪亲鲎詈唵蔚恼?,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筆記”的愿望,必然會促使你專心閱讀。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于理解,也利于記憶。
(2)利于積累資料,使知識“外貯”。經(jīng)過長期閱讀之后,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因為用頭腦記憶,往往不夠準確和持久,難免忘記、記錯或記混。如把資料分門別類保管妤,則可以長期為學習及以后所從事的工作服務,只要不丟,就沒有“忘記”的問題,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這些“外貯”的資料又可轉為“內貯”的記憶,使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他有這么一種習慣,隔一些時候就要重讀一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非常強而且精確的記憶?!?/p>
如果在中學時代,就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那么,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一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必將給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自學帶來極大的好處。
以上只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不當之處,請同仁們指正。同時,希望越來越多的同仁們致力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索研究,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