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嵐
中國民族管弦樂隊是現(xiàn)代民族器樂的組織形式,樂隊以中國漢族民樂器為基礎,是將彈撥樂、拉弦樂、吹管樂、打擊樂組合在一起的較大型的民族器樂表演團體。民族管弦樂隊之所以產生于現(xiàn)代,是因為受到西方交響樂隊的影響。民族管弦樂隊建制的起點是仿生而非自生,是以西方交響樂隊為母體的克隆。
吹管樂器寬廣的音域給予樂隊更多的音樂表現(xiàn)空間。弦樂組是樂隊的核心,統(tǒng)一的音質,溫暖的音色和長于表現(xiàn)各種情緒的樂器功能,使得弦樂樂器具有自然的領袖的風采。打擊樂的豐富性更是琳瑯滿目,絕不遜色交響樂隊。以音色多樣方面來看,民族管弦樂隊擁有足夠的音色資源,一點也不缺乏,和交響樂隊相比還多出一組彈撥樂器。在西方交響樂隊的演化中是逐漸將彈撥樂器剝離出樂隊的進程,而產生這一進程的原因,是主調音樂的興起并主宰歐洲音樂幾百年。主調音樂依賴和聲的序進,和聲又依賴縱向諧和的結合(一是基于泛音列協(xié)和音程的結合,二是和弦構成各音在音質音色上的融合),要成為主調音樂的參與者,對彈撥樂器而言相當勉強。整個彈撥樂器家族對樂隊而言發(fā)聲另類,而且不可靠。用手指或撥子撥動的琴弦發(fā)聲必然短暫,要使聲音延續(xù),只能借助滾奏獲得。而持續(xù)的滾奏產生兩個問題:第一,靠密集發(fā)音點串起來的聲音不是樂隊需要的常規(guī)聲音,而是特殊的需要,類似打擊樂器點擊的效果,在樂隊合作于與其它樂器聲部融合,西方早期樂隊常設的撥弦古鋼琴就曾讓樂隊飽受騷擾。第二,密集的撥弦使弦的震動和復位失去常態(tài),導致音準模糊,模糊的音準恰是和聲的無情殺手。所以,現(xiàn)代西方交響樂隊的基本聲部不設彈撥樂,合成音樂交響的弦樂、木管和銅管樂都是發(fā)聲能輕松延續(xù)的樂器,這種發(fā)聲屬性是樂器間能相互融合的關鍵。而于交響樂隊的不同,中國民族管弦樂隊擁有龐大的彈撥樂組,這讓民族管弦樂隊多了很多的特色。彈撥樂器不僅是我國樂器中的瑰寶,也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距今也有幾千年的歷史,隨著歷史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彈撥樂器也隨之走過了一條簡陋到精致的曲折道路,發(fā)展至今,成為我國特色樂器的一類代表,成為當今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最具特色的聲部組合,在樂隊中起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彈撥樂器的發(fā)展到現(xiàn)代已經(jīng)在種類上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并且由于演奏技巧的不斷挖掘與創(chuàng)新,到了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中可以看到彈撥樂器被大量的運用。
彈撥樂器種類繁多,而琵琶、柳琴、揚琴、三弦、阮、古箏等樂器是民族管弦樂隊彈撥組中使用最為廣泛的。這幾種樂器還可以分高中低音區(qū),大中小樂器,也就成為民族管弦樂隊有別于西方交響樂隊。而現(xiàn)在自成體系的民族管弦樂隊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恰恰是彈撥樂組特有的顆粒性強,發(fā)音時值較短,每件樂器的特性音色都較為突出容易辨認,樂器音域差異較大,音區(qū)特性較強,民族風味濃郁等一系列共有特性使得彈撥樂組成就了其他樂器組不可能完成的內容與歷史使命,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擔當了不可忽視的重任。
中國民族樂隊來源于西方交響樂隊,可以看出我們不同的就在于彈撥樂器的結合和運用,所以對彈撥樂組的豐富運用也是強調我們與之區(qū)別的重要特性之一。彈撥樂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具有調色作用,下面介紹下這些彈撥樂器,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的特色,讓人一聽即可分辨,并且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音區(qū)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力。
1、揚琴又稱“洋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柔和,演奏技法靈活多變,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民族樂器。其優(yōu)點在于可以演奏的音量變化層次較寬,強奏時音量可蓋沒一把琵琶,弱奏時宛如竊竊私語;,而且在樂隊中演奏各種速度的音階、琶音、雙音和音程跳進時都很輕松。揚琴的演奏技巧很多,音色也十分豐富多采,低音區(qū)發(fā)音雄厚而深沉;中音區(qū)純凈而透明;高音區(qū)清脆明亮。而且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柔并濟;但個性又不是很強,因此容易與其他樂器融合。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阮族樂器。近年來隨著中國對民族樂器的重視,音樂家們還對阮進行了改革,研制出高音阮、中音阮、次中音阮和低音阮。高音阮是高音樂器,發(fā)音清脆明亮,在樂隊中常擔任主旋律的演奏。中阮為中音樂器,音色恬靜柔和,富有詩意;在合奏中常擔任演奏旋律和插曲,具有動人的效果。擔任伴奏時,豐富的節(jié)奏變化能突出樂曲的特點,在樂隊中采用兩個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聲,會使彈撥樂器組的中音部更為豐滿。大阮比中阮低五度,與西洋樂器中的大提琴比較相似,在樂隊演奏旋律時,它常與中阮作八度結合,以加強中阮效果,最適宜映襯抒情的旋律,演奏單音或和弦時,能加強節(jié)奏,烘托出樂曲熱烈奔放的效果。低音阮發(fā)音深沉而低厚,猶如西洋樂器中的低音提琴。中阮和大阮,既適于獨奏,也適于合奏或伴奏。在民族樂隊中,常用來組成雙音或三音和弦等各種音型,以加強整個樂隊的演奏效果。
3、箏隸屬于彈撥樂群中,但是箏又不同于其它樂器多以群體形式出現(xiàn),大型民族樂隊演奏在一般情況下只用一個箏。這就要求演奏者在音色與力度的控制上既要能保證和其他樂器的和諧統(tǒng)一又不能失掉自身的風格特點。以民樂合奏《月兒高》為例,在第二段(江樓望月)中,箏是以領奏solo的形式出現(xiàn),那么就要求演奏者要彈出柔美悠揚純凈的音色力度,并使箏的聲音凌駕于其他伴奏聲部之上,描寫一輪明月懸掛于天際的景色。這樣的音色與力度處理同樣適用于合奏《流水操》第一段中。從《月兒高》第三段起,箏回歸樂隊,同其他聲部合奏,這時就需要將箏的音色力度收回盡量保持和其它樂器的平衡,特別是同楊琴,琵琶等彈撥樂器的統(tǒng)一,因為大多是和這些樂器的齊奏。在結尾(玉宇千層)一段中,箏又作為一個獨立聲部以琶音的形式出現(xiàn),這次的音色力度處理既不能像第二段那樣凌駕于樂隊之上,因為并非演奏主旋,又不能像第三段起那樣和其它聲部過于統(tǒng)一,而是應當使聽者既能清楚的聽見箏的聲音,又不會特別地注意到它,使之成為聽似不經(jīng)意實則至關重要的全樂隊的背景和鋪陳。再比如大型民樂合奏《秦·兵馬俑》,近二十分鐘的樂曲中,箏只有一段solo,那么這一段至關重要,它承前啟后,在音色和力度的處理上完全不同于其它樂曲。在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情況下,表現(xiàn)大起大落,內心困苦悲涼,思緒萬千的藝術形象。那么這時要運用的音色和力度就要夸張,大膽,對比強烈,給聽者留下凄涼、無奈、悲愴甚至震撼的感受。在大多的樂隊合奏中,箏還是同其它樂器合奏居多,因此,如何將其音色力度處理得恰當是需要每一位演奏者認真理解和揣摩的。同時根據(jù)樂曲的意境,作者的意圖,指揮的要求,運用不同的演奏手法使其聲音更加的豐富和嚴謹,將箏的作用盡可能大的發(fā)揮出來。
4、柳琴是我國民族樂隊中典型的彈撥類樂器,有“民樂隊中的珍珠”、“民樂隊中的抒情女高音”之美譽。柳琴音域寬廣,自四弦空弦最低音g起至第一弦的最高音g4,共計四組音,音色明亮、清脆、彈奏時滲透力強,在樂隊中不易被其他樂器蓋沒。柳琴在民族樂隊中一般用來作彈撥樂器組的高音聲部,柳琴的一弦發(fā)音清脆明亮,演奏方便,最為常用,二、三、四弦的各個音較為柔和,余音也長些,接近琵琶。柳琴高音區(qū)的特殊性能是其它彈撥樂器所不能替代的。它在樂曲中可做旋律樂器,也可做和聲樂器,還可做節(jié)奏樂器,與其他彈撥樂器的旋律相互呼應,相映成趣。柳琴是唯一的高音彈撥樂器,顯示出其在樂隊中獨立的高音能力,它的音量較其他樂器明亮出眾,其音量還隨著配器織體、樂曲表情、演奏場合等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故柳琴作為樂隊中的一員,時刻與樂隊的整體音響融合在一起。音量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顯示不同的效果。又如同一個柳琴的掃弦,有時可使人感到強烈、振奮,有時卻又顯得暗淡、無力,這是同一個道理。所以柳琴在樂曲達到高潮時要在要求下運用最響亮的音區(qū)和最豐滿的和聲效果來表現(xiàn)樂曲,而在整個樂曲需要弱奏時,柳琴這件明亮而有個性的樂器也要適時地收斂音響,以達到與整個樂隊協(xié)調與統(tǒng)一。
5、三弦有著渾厚剛健,清脆明亮,柔美抒情,跳躍流暢的藝術特色。在樂隊中,三弦除了演奏旋律聲部外,還可以用其渾厚的低音演奏低聲部的樂句,以加厚樂隊的音響,能起到較為理想的彈撥支撐作用。如在蘇南吹打、十番鑼鼓、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及其他民族器樂合奏中。如江南絲竹是指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以及上海地區(qū)的絲竹樂。江南絲竹的樂曲,大多數(shù)源于民間器樂小曲、民歌小調和器樂曲牌。三弦是江南絲竹的重要樂器之一,多使用小三弦,常與笛、笙、簫、琵琶等合奏,它常用的技法:左手吟、揉、擻、顫、泛等;右手:彈、跳、雙彈、雙挑、拂等。在藝術手法上更強調演奏者即興伴奏,如:加花、減字、讓路等,這些變化手法的使用,使得三弦于其它樂器配合融洽和諧。三弦由于有著其它樂器難以比擬的特殊音色,常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在各項樂隊的合奏伴奏中,以及樂隊中也有著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都能較理想地起到點綴和豐富樂曲色彩的作用。三弦彈戲結合京劇三弦和民樂三弦的演奏方法及特點,既有欣賞價值又有研究價值。豐富了三弦的演奏技法與技巧,在樂隊中發(fā)揮其特殊音色的特點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6、琵琶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享有“彈技樂器之王”的美譽。它高音區(qū)音色明亮中音區(qū)音色圓潤動聽,低音區(qū)音色結實醇厚,琵琶演奏的音樂表現(xiàn)力是多元化的?!妒駥m夜宴》作者之一的俞抒先生在創(chuàng)作座談會中講到,中國彈撥樂最具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果一首作品前幾小節(jié)沒有琵琶聲音,將是一種遺憾。所以他在樂曲第三小節(jié)就安排琵琶奏出那段表述樂工心境、凄楚動人的主題。隨著琵琶演奏技藝的快速進步,在樂隊中的作用也得到充分的肯定。運用現(xiàn)代配器手段和流行話的感人旋律使作品具備了戲劇性的沖擊力,它都可以作到表現(xiàn)力細致多樣,音樂色彩紛呈。在地方樂種中,對于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作品在技法、音響、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帶有許多功能性定向色彩。在與其它樂器結合起來的混合音色也很相宜,如《春江花月夜》、《月兒高》、《塞上曲》等取自琵琶文獻的交響化樂曲上,也能感受到琵琶在民族樂隊中的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彈撥樂器在眾多的中國民族樂器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西方交響樂隊相比,彈撥樂器作為與其區(qū)別的一個特色音組尤其重要,音色鮮明區(qū)分特點成為樂隊中的鮮明色彩,演奏技巧的多樣性增加了作品的豐富性。發(fā)展至今成為了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發(fā)展成熟的西方交響樂隊相比,民族管弦樂隊太過年輕,但處在飛速發(fā)展的青年時代,從之后的趨勢來看,民族管弦樂隊要繼承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又要有所發(fā)展。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交響管弦樂隊形式,對其發(fā)展的艱辛探索是為以后發(fā)揚光大做最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