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藝,文藝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消費的“剛需”;另一方面,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為人民鼓與呼、歌與詠,是社會主義文藝的天職、是文藝工作者應有的責任擔當。文藝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對準人民群眾、表現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才有根基和生命力。那么,怎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創(chuàng)作導向呢?
最根本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有生活的作品才是大作品。文藝之樹只有“根”在民間,“干”才挺拔、“枝”才繁茂。強調“扎根”,不是應急式的采風,不是急就章式的調研,關鍵是要把“根”扎進去,像“秤砣一樣沉入水底”,像“釘子一樣釘進木頭”,不僅身要沉下去,而且心要留下來、情要融進去,真正把自己還給生活、還給社會、還給人民。人民作家周立波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只想為人民寫點東西,做他們的代言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舉家從北京遷回老家湖南益陽鄉(xiāng)下,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農村生活長達十年之久,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轟動文壇的長篇小說《山鄉(xiāng)巨變》。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就是要像周立波等老一輩藝術家那樣,走出書齋、走向生活,沉下去、貼地皮、接地氣、沾人氣,寫有“溫度”的作品,做“暖心”的文藝工作者,使作品始終保持群眾立場和生活溫度。
必須力戒浮躁之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經典之作、傳世之作,都是苦心孤詣、反復淬煉的結果。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后的審判》,一畫就是六年。著名翻譯家草嬰,窮一生之力翻譯的《托爾斯泰全集》,之所以成為最經典、最權威的譯本,關鍵秘訣就是他所說的“每天只譯一千字”。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減”,講的就是,為學要做加法,不斷豐富學識、閱歷;修道要做減法,少些欲望、浮躁。文藝工作者唯有樹立精品意識,涵養(yǎng)靜氣定力,修煉學識學養(yǎng),拿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堅忍和執(zhí)著,拿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雕與細琢,用心、用力、用情、用功去打磨作品、鑄造精品,才能切實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積極推動文藝對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安煌跣模降檬冀K”。人民的需要始終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文藝創(chuàng)作不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為什么出發(fā)。決勝全面小康、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要求文藝工作者保持一顆家國情懷、民生情懷的“文心”“詩心”“畫心”,對人民深情聚焦、熱情禮贊、真情奉獻,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讓文藝觸及人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F在廣場舞風靡全國、遍地開花,甚至還跳到了國外,這充分說明,“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文藝創(chuàng)作就是要善于借助“廣場舞+”思維,“+”政策宣傳,“+”核心價值觀,“+”正確導向,拉近文藝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實現文藝“大眾化”與“化大眾”相統(tǒng)一,讓文藝的芳華永遠為人民綻放。
建立以人民檢驗為“度量衡”的評判標準。人民是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一部作品好不好、有沒有價值,人民的評價始終是最高標準?!靶∥摇痹絹碓叫。按蟊姟辈艜絹碓蕉?。文藝工作者必須始終站穩(wěn)人民立場,高度重視群眾口碑,不能眼里只有小圈子、沒有大社會,更不能以群眾看不懂、看不了自己的作品為榮。要堅持把群眾滿意認可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衡量標準,防止以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量、唯發(fā)行量論英雄,從根本上改變重專家評價、輕群眾認可的現象。尤其要大力糾正脫離群眾、只為評獎而創(chuàng)作的問題,決不能耗費巨資、廣招人才,排一臺戲、搞一個節(jié)目、演一場兩場,就“刀槍入庫”,也不能像時裝一樣過一兩年就不“時髦”了。
——摘自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