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
樓塔的狗肉好吃,聲名遠揚;從明代流傳下來的細十番亦能讓聽者流連。但我去樓塔,一不為飽口腹之欲,而不為娛耳目之歡,為的只是去朋友家討一口清茶。
在蕭山,一提到茶,不是三清茶,就是湘湖龍井。三清茶因產自戴村鎮(zhèn)云遮霧繞的云石山而得名,這幾年的名氣漸漸大起來了,而湘湖龍井有點借西湖龍井之名行促銷之實的意思。其實,樓塔也有茶,它的炒青圓茶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但一直處于自產自銷的境況,不為外人所知。在茶學里,這種茶叫圓炒青,綠茶的一種,最有名的圓炒青在紹興的平水鎮(zhèn),茶因鎮(zhèn)名,故叫平水珠茶。樓塔在蕭山南端,與富陽、諸暨接壤,與蕭山的其他鎮(zhèn)街相比,經濟相對落后,但山秀水美,民風淳樸。
車入樓塔,到了一個叫洲口橋頭的老街,見有沿街交易茶葉的攤販,我想下車一探究竟,朋友說:“我家有的,去了慢慢喝。”
到了朋友的家,一個叫長山塢的村子,因為合并,現在叫蕭南村了。其實,長山塢這個名字,多好聽。家是三層小樓,背靠綠意盎然的青山。進門,寒暄,一番客氣下來,朋友的老母親遞來一杯茶:“今年的新茶,吃吃?!彼莸恼浅辞鄨A茶。此茶外形圓緊,一粒粒散開,宛如珍珠。在民間,不少事物的命名直接取其形狀,簡潔,干凈。兩泡之后,茶香仍然醇厚,湯色墨綠,葉底光亮,在一只龍泉瓷杯里煞是好看。
朋友領我去看她家的土灶,不在廚房,在一間側房。
“在我們長山塢,不少人家都有土灶,專門炒茶吃的?!?朋友的老母親說:“樓塔的炒青茶,自己吃的多,所以簡單,殺青、揉捻、干燥,就完了。殺青最關鍵,用柴火將殺青鍋燒熱,要燒到180℃左右或者更高時,倒進茶葉,才可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溫度要先高后低,要殺勻、殺透,要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等出鍋了,要及時用手揉捻,用力要均勻,揉散要結合,讓茶葉的溫度降下來,最后就是干燥,用文火,鍋不燙手,輕炒慢干,這樣,茶的色、香、味、形,都就出來了?!?/p>
她一邊“解說”,偶爾輔以動作示范,怕我聽不懂。
朋友的母親,也是這個村子的,她賢慧、勤勞,安于現狀。每年春天,她唯一的農活就是采茶,然后自己炒。她炒出來的茶,不銷售,只送兒女、送親戚朋友,典型的自給自足。
我端著一杯茶,在朋友家的院子里找來一把竹椅,坐下來曬太陽。那天的陽光真好,溫潤怡人,輕風吹過,對面如黛的青山上的花香撲鼻而來。小院子的右側是一條無名小溪,清澈見底的溪水淙淙流淌,像是彈奏一支大自然的贊美之歌。在這樣的小院子生活,該有多好。臨別,朋友的母親要送我今年的新茶,我有些不好意思,婉拒,可她麻利地從冰箱里取出裝好的茶葉,塞給我。我一看,頗驚訝。她居然把炒好的茶裝在雪碧瓶子里,這是我頭一次見。她似乎看出我的驚訝,趕緊解釋:“瓶子洗過的,干凈的,太陽也曬過的,裝茶葉,蠻好蠻好?!?/p>
——其實,我不是嫌雪碧瓶子不干凈。
我頓悟。這才是真正的民間的茶,不需名貴的茶葉罐,不需華麗的包裝,有著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息。就連主人都是那么樸實、憨厚。
那兩瓶茶,我已經喝完了一瓶,另一瓶沒舍得喝。
編輯/賈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