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摘 要:游戲是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和表現(xiàn),把游戲作為教學手段與幼兒園語言教學融合起來,在自由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會增強。目前雖然語言教學游戲化已得到很多教師的認同,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試對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游戲化的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對策。
關鍵詞:幼兒園語言教學;游戲化;現(xiàn)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2-02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2.158
3-6歲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幼兒園語言教學對于幼兒的語言發(fā)展及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在幼兒園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學前期正是特殊的“游戲期”,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無疑是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同時更是一種尊重兒童的教學理念。語言本身所先天具備的游戲性特征也使游戲在語言教學中占據(jù)不可或缺的地位。鑒于游戲對于幼兒語言教學的重要性,筆者對語言教學活動游戲化進行了一些調查和思考。
一、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游戲運用的現(xiàn)狀分析
通過對于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游戲運用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并進行問題分析與探究,得出結論如下:語言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以故事、看圖講述、兒歌為主,以游戲形式組織開展的語言活動較少;語言教學中的游戲資源主要來自書籍和網(wǎng)絡;教師擔任游戲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評價者角色;幼兒較為被動地接受并參與游戲。
二、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游戲運用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游戲觀念的局限性
通過對教師的調查,發(fā)現(xiàn)可以了解到教師在觀念上都很重視游戲,但在實際的語言教學中,教師往往并不把游戲置于必需的位置,常常是可有可無。教師對教學中的游戲的認識,大部分還停留在“游戲可以為教學增加趣味”的認知水平。因此游戲在教師眼中就并不是語言教學所必需的,只是作為需要時的“調味品”。游戲對于幼兒獨一無二的價值以及對于改造語言教學的重大意義便淹沒在教師局限的游戲觀念中。
(二)語言教學中游戲的程式化傾向
語言教學中游戲的程式化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對活動教案的“按部就班”。教師在活動以前對各個步驟的安排幾乎是事無巨細。如何提問,預期幼兒怎么回答,該如何銜接下一環(huán)節(jié),整個活動過程的分分秒秒都在設定與計劃中。雖然這樣的“課前準備”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掌控課堂,讓課堂能夠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地開展,但同時,這樣缺乏“自由”與“意外”的教案也給課堂帶來潛在的“危險”。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天衣無縫”的教案,才使得教師因為嚴格“履行”計劃而忽視了實際教學的“不可控性”和“非預設性”,甚至會導致諸如“教師暗示幼兒說出正確答案”、壓抑或回避幼兒的“非計劃”中的問題。在日常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因擔心難以掌控游戲中的“不確定因素”會造成教學目標的偏離或給課堂秩序帶來混亂而對游戲采取慎用態(tài)度。但同時,教師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如果過分拘泥教學目標的完成度,一切按照教學計劃“按部就班”,也必然會離“游戲”越來越遠。
(三)游戲中過多強調秩序與紀律
我聽了很多語言活動,發(fā)現(xiàn)在一堂20~30分鐘的活動里教師平均要進行5~8次的紀律維持,尤其是當活動課的內容不能強烈吸引幼兒的時候,幼兒的“違紀”次數(shù)會更多。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傾向于進行更多的紀律維持,“請大家看某某小朋友坐得多神氣”“我不會對你笑,因為你沒有坐好”“老師看誰表現(xiàn)得乖就先去玩游戲(或去吃飯等)”,而且幼兒自身也已習慣做出教師期望的行為以獲得教師的表揚。法國幼兒教育家凱果瑪曾說:“如果要我在紀律與沒有秩序和喧鬧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寧愿選擇沒有秩序和喧鬧,因為喧鬧和沒有秩序至少表明:兒童是真正地活著!”然而,在“秩序”與“紀律”主導的活動課上,幼兒實際是根本無法“活動”起來。
三、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游戲化的優(yōu)化對策
針對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游戲化上述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優(yōu)化策略。
(一)更新游戲觀念,恰當實施游戲
為還原游戲的本來面目,教師要給語言教學中的游戲更多的自由。給游戲更多的自由意味著教師要把游戲主人、主體地位歸還給幼兒,讓幼兒自己盡情地投入游戲、享受游戲,在游戲中愉悅自我,發(fā)展自我。游戲開始后,教師不要過多地干預游戲,無需過分關注游戲中的對與錯,或是游戲是否朝預期的方向發(fā)展。
彭海蕾認為:“幼兒園游戲教學實質是培養(yǎng)幼兒的游戲性品質?!蔽覍Υ耸浅仲澩瑧B(tài)度的。在成人專制與權威成長下的兒童要么會變成一味順從的“奴隸”,要么會走向暴戾叛逆的另一個極端。而在富于民主平等的游戲精神環(huán)境中成長的兒童,也必定能成為獨立自主的人格和諧發(fā)展者。
(二)尊重幼兒,合理指導游戲
教師不論是設計游戲還是指導游戲,都要注意給幼兒預留適度的發(fā)揮空間。教師不能把游戲過程等同于“腳本”,要求幼兒按照腳本來“演”。腳本式的游戲只會讓幼兒感到拘束與緊張,生怕出錯受到教師的批評。一旦幼兒在游戲中無法體會到愉快與自由,幼兒也就無法真正在游戲中進行主動探索與內化,游戲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與意義。語言教學游戲兼具“教學性”與“游戲性”,因此語言教學游戲時要求教師既要“介入”,又能“退出”。美國教育家斯米蘭斯基曾提出:“游戲輔導可以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蓖瑯樱岱ㄌ醽喴舱J為:“成人參與游戲可以提高想象游戲的數(shù)量,促進兒童的認知、語言和社會性發(fā)展?!钡枰⒁獾氖牵處熃槿胗螒蛞惨盐蘸谩岸取?,不能對游戲進行過多的預設與安排,不隨意代替幼兒決定或裁決對錯。
(三)善于觀察思考,多渠道開發(fā)語言教學游戲資源
教師不能被網(wǎng)絡或書籍等有限的游戲資源所限制,要將語言教學中的游戲來源放大到無限的生活中,讓生活成為語言課程內容的不竭之源。生活的豐富多彩也賦予了語言課程內容生動性、真實性,幼兒因為熟悉而能更好地接受。幼兒教師要做善于觀察生活、開發(fā)課程的開拓者,而不是只知照搬“現(xiàn)成”的復述者。因此,教師不必拘泥于教材或教案,要善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現(xiàn)語言教學的素材。
總之,當語言教學活動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時,兒童往往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教師應該讓幼兒在自己有興趣,能主動、能勝任的狀態(tài)下,多聽、多看、多做、多想,充分積累語言經(jīng)驗,使我們設計和組織的語言教學活動真正成為能促進幼兒積極運用語言能力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活動。
參考文獻:
[1] 賈慧慧.幼兒園小班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學游戲的現(xiàn)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 范元濤.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
[3] 李婷.幼兒園大班語言教學中游戲運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江南大學,2013.
[ 責任編輯 張亞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