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寒冰 夏云展 薛建鋒 余江濤
【摘要】 目的 分析全胃切除術治療胃底賁門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82例胃底賁門癌患者, 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1例。對照組接受近側胃大部分切除術, 觀察組接受全胃切除術。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76%)略低于對照組(14.63%), 術后病死率(2.44%)略低于對照組(4.88%), 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3年生存率(68.29%)、
5年生存率(41.46%)均高于對照組(41.46%、19.51%)(P<0.05)。結論 全胃切除術治療胃底賁門癌的臨床效果顯著, 可顯著提高生存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胃底賁門癌;全胃切除術;胃大部分切除術;生存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84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 其發(fā)生率位居我國第一位。早期胃癌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 當發(fā)展至晚期確診時, 手術治療效果往往欠佳。由于胃底賁門癌解剖結構的特殊性, 加上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 多受飲食、環(huán)境及遺傳因素的影響, 其預后更差。目前臨床多采用全胃切除術治療胃底賁門癌, 但關于其臨床療效, 國內外學者還存在分歧[1]。為進一步探討全胃切除術的臨床效果, 作者選取82例胃底賁門癌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胃底賁門癌患者82例, 均經胃鏡及上消化道造影檢查, 并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病理類型:腺癌69例, 腺鱗癌9例, 印戎細胞癌4例;按TNM分期:Ⅰ期19例, Ⅱ期63例。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1例。對照組男24例, 女17例, 年齡45~76歲, 平均年齡(54.3±7.6)歲;平均腫瘤直徑(7.5±1.3)cm;其中有淋巴結轉移23例, 無淋巴結轉移18例。觀察組男22例, 女19例, 年齡46~76歲, 平均年齡(55.8±7.2)歲;平均腫瘤直徑(7.8±1.5)cm;其中有淋巴結轉移22例, 無淋巴結轉移1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行近側胃大部分切除術, 其中單純近側胃大部分切除術患者33例, 合并脾切除術患者8例。觀察組行胃全部切除術, 其中單純胃全部切除術患者32例, 合并脾切除患者9例。全胃切除術操作步驟:患者全身麻醉行氣管插管, 充分暴露手術視野, 首先采用標準D2手術, 于上腹部作長約18 cm正中切口, 進腹處理胃結腸的韌帶, 鈍性分離橫結腸韌帶下約16~20 cm處的空腸系膜, 并游離至空腸遠端。隨后于幽門環(huán)遠端4~5 cm處切斷十二指腸, 常規(guī)縫合并荷包包埋十二指腸殘端;將胃網膜左、右靜脈游離切斷, 并切斷肝胃韌帶, 清掃肝總動脈及腹腔干動脈周圍淋巴結;將遠端胃提起, 結扎切斷胃左動脈并清掃賁門周圍的淋巴結脂肪組織, 然后將賁門上約3.0 cm食管下段部切斷, 采用食管 - 空腸 -Roux-en-Y 吻合術, 于患者空腸遠端及其下方約28~30 cm處空腸進行端側吻合, 形成“P”環(huán), 同時將食管殘端與空腸P 袢頂端進行端側吻合, 此時注意適當延長吻合口距離, 直至達到空腸袢40~45 cm的位置, 完成吻合后, 利用吸收線縫合系膜, 術后常規(guī)處理[2]。
1. 3 觀察指標 觀察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膈下膿腫等)及病死率。術后隨訪1~5年,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1、3、5年生存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2例, 腸梗阻1例, 膈下膿腫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76%;術后死亡1例, 病死率為2.44%。對照組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3例, 腸梗阻1例, 膈下膿腫1例, 吻合口瘺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63%;術后死亡2例, 病死率為4.88%。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556, P>0.05);兩組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460, P>0.05)。
2. 2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情況比較 觀察組1年生存率為82.93%, 對照組1年生存率為80.49%,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3年生存率為68.29%, 高于對照組的41.46%(P<0.05);觀察組5年生存率為41.46%, 高于對照組的19.51%(P<0.05)。
3 討論
經調查顯示, 在我國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 胃癌死亡率高達25%, 且多見于50歲以上的人群[3]。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 胃癌的發(fā)病人數(shù)逐漸增加, 且趨于年輕化,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 尋找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 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胃底賁門癌解剖結構的特殊性, 其臨床癥狀不典型, 大多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 預后差。臨床多以手術治療為主, 以往臨床多采取近側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本病。目前臨床關于近側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全胃切除術的治療效果, 國內外學者仍有不同觀點[4]。但有研究報道, 全胃切除術的5年生存率高于近側胃大部分切除術[5]。本組資料顯示,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術后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觀察組術后3、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提示全胃切除術的遠期效果較好, 與文獻報道一致[6]。全胃切除術與近側胃大部分切除術比較, 前者能徹底清除病灶及賁門周圍的淋巴結, 可有效避免近側胃大部分切除術的弊端。
綜上所述, 對胃底賁門癌患者的治療, 采取全胃切除術治療的遠期效果好, 且術后并發(fā)癥少,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杰, 廖國慶, 晏仲舒, 等.近端胃切除術和全胃切除術治療胃底賁門癌的meta分析.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1, 36(6): 570-575.
[2] 溫志剛.全胃切除術治療胃底賁門癌37例臨床療效觀察.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0, 9(21):1633, 1636.
[3] 余森, 謝敏, 鄧春富, 等.手術治療胃底賁門癌臨床分析.河北醫(yī)學, 2011, 17(12):1646-1648.
[4] 郭峰山.全胃切除空腸P袢代胃術治療胃底賁門癌療效觀察.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3, 6(23):3034-3035.
[5] 馬萊, 黃燦, 徐春華, 等.全胃切除空腸p袢代胃術治療胃底賁門癌的療效分析.醫(yī)藥前沿, 2014, 6(22):54-55.
[6] 蘇紀亭.胃底賁門癌根治術后三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療效比較.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4, 13(22):3461-3463.
[收稿日期: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