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益新 由國慶
1933年,我初到敦慶隆綢布莊,要一邊伺候經(jīng)理,一邊學(xué)買賣。每天除了掃地打水,最重要的工作是掛牌匾。敦慶隆每天早晨六點(diǎn)鐘準(zhǔn)時開門,頭等大事就是掛牌匾。牌匾足有三米多高,三十多厘米寬,六七厘米厚,很有分量。我年輕,腰板有勁,一把力氣就能將牌匾舉上去。敦慶隆每天晚上十一點(diǎn)上板閉店,我再把牌匾摘下來。
敦慶隆綢布莊一樓的各色布匹一直很暢銷。我多年在一樓賣布,柜臺也設(shè)在一樓。半圓形柜臺內(nèi)有個流水賬會計叫溫俊臣,五十多歲,手、腦、心算了不起,不用算盤。顧客挑選好布料后,由伙計向溫會計逐一報賬,有時候剛報完,總賬就出來了。
出師后敦慶隆的月薪是一塊大洋,最高級職員的月薪可達(dá)十五塊大洋。那時候玉米面是六個小銅子一斤,所以說,能有一份在大商號的工作是值得珍惜的。
我進(jìn)入敦慶隆時正是天津綢布行大發(fā)展的年代。伙計們一般是住在店里,我也一樣,大約十天半個月回家一趟。敦慶隆對員工的儀表有要求,比如不能蓄須、必須扎腿帶子等。敦慶隆的管理也有板有眼,比如:來了生意要隨時接待,不能拖延;進(jìn)貨看貨時要面驗,切忌濫入,等等。
敦慶隆在用人方面同其他老字號一樣不用“三爺”,也就是少爺、姑爺、舅爺,講究任人唯能勝過任人唯親。
我在敦慶隆綢布莊一樓賣布多年,比較注重自己的儀表。我后來留背頭,頭發(fā)上還抹一點(diǎn)凡士林,胡子也刮得很干凈,身穿大褂,綁腿帶子,穿圓口布鞋。隨著嘹高的一喊“瞧柜——”,顧客就到眼前了,我們售貨員一般只是熱情地問一句“您用點(diǎn)什么”,其余的沒有太多的話。
像敦慶隆這樣的大買賣主要靠商品和信譽(yù)贏人,在經(jīng)營上一直遵循老派兒的理念。再說買東西的顧客大多心里有分寸,不用多說話。正如老職工常說的“人叫人累死人,貨叫人擠滿門”,意思是做買賣要以貨取人。對比起來,同樣是天津幫的華竹綢布莊就不一樣了。華竹主要賣綢、紗之類的花色品種,女顧客比較多。華竹招來的職員以原來在馬路邊做小買賣的人居多,人員構(gòu)成復(fù)雜,歲數(shù)年輕,所以做起生意來更花哨、活躍,售貨員有時見到女顧客來了閑話也多,其目的還是為了多賣貨。
(摘自《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天津人民出版社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