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燁+張建霞+梅永生
醫(yī)生的分內事兒,或許就是就病治病。楊凌卻擴大了這個“分內”的外延和內涵。在楊凌的工作字典里,“只要有利病人健康的一切工作”都是“分內”之職。
聲音已經沙啞了,依舊耐心回答病人的各種瑣碎問題。從早上到中午,4個小時過去了,她顧不上喝一口水,更沒時間站起來溜達一會兒。一天接待近150位病人,從早上7點半到晚上7點半,總是在忙碌的工作中。而這樣的情景,只是她無數個工作日里最普通的一天。
“中國好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江蘇省“十佳醫(yī)德標兵”、江蘇省勞動模范、鎮(zhèn)江市“感動鎮(zhèn)江十大人物”……這些榮譽,她并不愿意提及,她更在意她服務的病人們。慕名前來的病人,沒有一個不為她豎起大拇指的,近千名病人甚至成為她忠實的追隨者和親密的朋友。
她,叫楊凌,一名普通黨員,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京口區(qū)花山灣衛(wèi)生服務站站長。
一個社區(qū)醫(yī)生,為啥會有這么多粉絲?5月下旬,記者一行專程來到鎮(zhèn)江,跟隨楊凌感受了她一天的工作,看到了開頭的那一幕。
從大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到社區(qū)醫(yī)生
5月25日一大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照進花山灣,楊凌和她的義診團隊已經開始在田家門片區(qū)里忙開了。這是他們定期舉行的社區(qū)義診活動,免費量血壓、測血脂等。
早晨7點,老人們已在義診臺前排起了長隊。
“張阿姨,您這個血脂太高啦!是不是又沒按我說的健康飲食來?”楊凌略顯擔憂。70來歲的張阿姨捏了捏自己的衣角,小聲說,“我就喝了一口白粥而已?!?/p>
看到了老人的小動作,楊凌耐心地給張阿姨“重申”了飲食禁忌。老人站起身,悄聲對記者說,“什么都瞞不了她,比我女兒還關心我呢!”
8點,楊凌匆忙趕往服務站,20多位病人早已等著她。
此前,楊凌是鎮(zhèn)江市京口區(qū)中心醫(yī)院的主任醫(yī)師。很多人不解,她為什么來到這里?
“那是撕心裂肺的痛,我到現在都不敢提他們的去世。”說到父母的去世,楊凌一度泣不成聲。楊凌不凡的從醫(yī)之道,也許和她特殊的童年時光有關。
1971年,楊凌出生在徐州市沛縣那莊的一個貧困家庭。除了父母親生的兄妹六人,家里最多時竟有20多個孩子。“這些孩子大多是媽媽撿來的孤兒。”小時候的楊凌,不明白母親為什么要撿這些孩子來養(yǎng)。
“因為家里實在太窮,唯一的單褲還要和姐姐輪著穿?!睏盍枭踔烈欢纫詾樽约阂彩悄赣H撿來的。
童年,讓楊凌刻骨銘心。
盡管家里很窮,楊凌的母親卻盡可能地接濟他人?!拔覀兗矣锌檬駱洌磕晡覀兌佳郯桶偷嘏沃Y果,可每次摘下的果子,媽媽都送給了村里人,只留一個石榴果給家里的孩子們,每人分幾粒嘗嘗?!睏盍枵f。
也許正是母親樸素的善行對孩子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看到別人有困難,我總想去幫一幫”。
就是這樣一個家庭,走出了兩個大學生,后來都成了醫(yī)生。一個是她的二哥,畢業(yè)于南京鐵道醫(yī)學院(現東南大學),被父親送到偏遠的內蒙古當了醫(yī)生,支援邊疆;一個就是畢業(yè)于鎮(zhèn)江醫(yī)學院(現江蘇大學)的楊凌。
父母病逝后,楊凌放棄了京口區(qū)中心醫(yī)院不錯的工作,主動申請來到社區(qū)醫(yī)院,這讓很多人不解。
楊凌哽咽著說,她最不能釋懷的,就是父母含辛茹苦一輩子,病逝時卻沒有一個子女在身邊?!拔揖褪窍霝樯鐓^(qū)的老人們多做點事,彌補當年對父母的愧疚?!睏盍璺盏幕ㄉ綖成鐓^(qū),老人多,且子女大部分都不在身邊,“老人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能幫到他們?!?/p>
手機存700病人電話
2014年1月29日上午,春節(jié)前夕,雨下得很大,一位老大爺暈倒在花山灣旅游超市門口。楊凌和同事聞訊趕到現場,發(fā)現老人已沒有了心跳呼吸。她迅速用手摳出老人嘴里的嘔吐物,來不及進行消毒,直接口對口為老人做人工呼吸。
當天在現場的胡慶云老人說,那天冬雨刺骨,而楊凌卻忙得滿臉是汗,很多群眾當場落淚。
“感動,非常感動,我這個歲數了,沒見到哪個人能為陌生人做這種事情,不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心里就過不去。”于是,胡慶云專程找到當地媒體反映此事。隨著媒體的報道,楊凌才逐漸被更多的人知曉。
高永儀老人今年75歲了,他并不是花山灣社區(qū)的居民,正是看到了媒體的報道慕名而來。高永儀膝關節(jié)疼痛,正好某醫(yī)院在做廣告,醫(yī)院建議開刀換人工膝蓋,醫(yī)藥費預計8萬元。
高永儀找楊凌咨詢。巧的是,這家醫(yī)院也曾找到楊凌,讓她推薦一些病人。楊凌對他們說:“你們把成功的案例告訴我,我去訪一訪,如果效果不好,給你們推薦了病人,我會后悔一輩子?!倍@家醫(yī)院終究也沒告訴楊凌“成功的案例”。
后來,楊凌給高永儀配了藥,只花了60元錢,“吃一天好一天,現在每天能在操場跑12圈??床〔皇欠堑谜掖筢t(yī)院,找對醫(yī)生才最關鍵!”
“我三年前患了高血壓,來找楊凌配藥,她堅持給我開經濟劃算的藥,替我精打細算?!?文國玲今年73歲了,和高永儀一樣,也是跟了楊凌三年的老粉絲了。
“我想一次多配幾盒藥,省得老跑,楊醫(yī)生卻告訴我,要經常來診所,根據情況隨時調整藥量?!蔽膰嵴f,楊凌對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不來我會想你的喲”。
前不久,文國玲陪著74歲的老伴去當地一家三甲醫(yī)院看病,跟醫(yī)生反映病情時,卻被醫(yī)生冷漠回應:“這種疼算什么,疼得尋死的多了去了?!?/p>
此刻,文國玲老人想到了楊凌,想到了楊凌甜甜的笑容和暖心的話語,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65歲的陶明泉說起去年體檢被誤診為高血壓冠心病時,情緒有些激動。他也是慕名而來,經楊凌診斷,他只是血脂高,沒有冠心病。隨后,楊凌像親人一樣細致地教他如何吃藥,如何調理。
“醫(yī)術精良、醫(yī)德高尚、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一名醫(yī)生光是醫(yī)德高尚我們病人也不會如此擁護她,她是德藝雙馨啊!”說到這兒,老人已泣不成聲。
在鎮(zhèn)江采訪期間,楊凌的每一個病人似乎都有著說不完的話,贊美的,感激的;大事件,小細節(jié)……老人們爭先恐后地圍著記者講述著他們與楊凌的那些往事。
楊凌有個習慣,就是留下每一個重點病人的手機號碼。她的手機里,保存著700多名重點病人的電話,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十幾年來,楊凌的手機號碼一直沒換過,也從未關過機。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崩先藗冞@樣評價楊凌。
社區(qū)醫(yī)生的“分內”“分外”事
“治病其實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tǒng)工程,特別是慢病、大病,不僅要看到疾病本身,還應看到疾病對患者心理、家庭關系、社會交往等方面的負面影響?!睏盍枵f。
“我們應該給予患者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全面關注和支持,使患者達到平衡狀態(tài),消除致病的根源。”楊凌認為,這正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的職責所在,所以她想去嘗試。
醫(yī)生的分內事兒,或許就是就病治病。楊凌卻擴大了這個“分內”的外延和內涵。在楊凌的工作字典里,“只要有利病人健康的一切工作”都是“分內”之職。全方位對待病人,調動各種因素做有利病人健康的“分外”事,逐步形成了一套“楊凌工作模式”。
5月25日中午,楊凌利用午餐時間,帶著一名護士走訪了并不位于花山灣社區(qū)的兩家老年公寓?!坝袔孜焕先说膽艏窃诨ㄉ綖成鐓^(qū),他們去服務站不太方便,我們會定期來探望?!睏盍枵f。
93歲的宋寶山和老伴住在祥云老年公寓,楊凌的到來,讓兩位老人開心得像個孩子,不停地給她拿吃的。宋寶山老人還特意給楊凌寫了首詩:“就因咳嗽/讓一對/素不相識的醫(yī)患/拉近了距離/咳嗽好了嗎?我不放心你/一則手機短信/令耳聾老人/格外心動……”
年輕的90后護士邱亞萍剛開始對服務站的工作方式不太理解?!拔沂亲o士嘛,給病人輸液發(fā)藥就好了,為啥還要做那些不在我職責范圍內的事?!庇幸淮?,楊凌讓邱亞萍幫忙推一位坐在輪椅上的病人,邱亞萍表示了不滿。
隨著時間的推移,邱亞萍每天親眼看到,身邊的其他同事整天為病人忙忙碌碌卻沒有一絲怨言。服務站里的點點滴滴,漸漸改變了她的職業(yè)觀。
兩年前的一天,邱亞萍重感冒發(fā)燒,沒有親人在身邊。楊凌得知后,帶著服務站的姐妹們下班后來到邱亞萍家里,給她做了一頓有滋有味的病號飯,讓小姑娘感動得落淚。
“當時我就跟楊主任說,我一定好好工作,對病人投入更多的熱情?!鼻駚喥颊f。
不只是邱亞萍,服務站里的每個人都學會了按“楊凌模式”去工作,并互相幫助,互相影響。
花山灣片區(qū)是各種保健品夸大虛假宣傳的重災區(qū)。對此,楊凌在服務站小小的輸液室里定期組織社區(qū)居民舉辦講座和交流活動。
活動舉辦初期,患者們并不愿意來,原因在于一些賣保健品的講座有禮品贈送。
于是,楊凌和同事們自掏腰包買一些紙巾之類的小禮品“哄著”居民們來參加。慢慢地,后來沒有了禮品,大家也都積極來參加了。
“在我們眼里,他們就像親人,我們不想讓他們上當?!睏盍枵f,“很多保健品含有西藥的成分,有的病人吃后會引起低血糖或者肝臟問題等,難以控制病情?!?/p>
花山灣衛(wèi)生服務站面積不大,條件簡陋,在楊凌的帶領下,60多平方米的服務站被合理地劃分為掛號、取藥、診斷、檢驗、輸液等幾個專門區(qū)域,使得運轉井井有條。
在楊凌看來,要完善新型城市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是“基礎中的基礎”,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慢性病管理。
楊凌說,社區(qū)醫(yī)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對慢性病進行有效管理,有助于分級診療體系的構建。
花山灣衛(wèi)生服務站所轄社區(qū)有3萬多居民,絕大多數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有1萬多人。服務站為其中4000多人建立了病情檔案,并且對每一位病人實行了智能化動態(tài)跟蹤服務和管理。
“醫(yī)生必須對病人有足夠了解,才能提供最適合和有效的服務?!睏盍枵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