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 宋友文
摘 要:準確理解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內涵及其價值內核,離不開下列四個維度的視域,分別為制度規(guī)范視域;理論宣傳視域;信仰確立視域和行為轉化視域。這四維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為表現形式有機統(tǒng)一在我國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質內核之中,深化并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價值內核的實現。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視域;信仰;制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07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3-0028-06
作為具有邏輯先在性的“目的”在人類行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說:“在社會歷史領域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盵1]馬克思把目的理解為“活動所要創(chuàng)造的未來對象的主觀形式的建立”[2]。這就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并非基于主觀想象,而是根據受教育對象的現狀,結合外在客觀環(huán)境對受教育者進行引導的過程。在引導過程中要將受教育者引至何處?隨著時代進步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發(fā)生了取向上的轉換,以下兩種觀點最具代表性。
其一為工具性效用論。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促進國家政治認同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工具,目的確立的主要依據是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發(fā)展的目標;其二是主體性價值論。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是產生于主體發(fā)展的特殊需要和規(guī)律的活動,目的就在尊重并滿足人作為獨特的個人的需要得到實現,確立目的的主要依據是個體自身的需要。近年來呈現出從工具性效用論向主體性價值論的轉化,從人學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進行闡述的文章不斷增加,這反映了在深入推進改革的當下,個人利益和價值日益得到尊重。兩種觀點看似矛盾,細想并不矛盾,統(tǒng)攝的關鍵在于“信仰”,一旦有了“信仰”,外在要求就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覺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種束縛。只要國家和社會追求的價值方向是科學、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就值得也能夠被信仰。因此,國家發(fā)展的目標與教育對象奮斗的目標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但如果受教育對象不能認識到這種一致性,便還只是潛在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實現從潛在一致向現實一致的轉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身具有長遠性、根本性、穩(wěn)定性的內核,即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但其表現形式絕不是單一的,離開其多元表現形式,內核本身也無法實現,換句話說,內核統(tǒng)領著表現形式,表現形式為內核的實現提供支持。在各歷史時期,其表現形式大體可以從以下四維理解視域加以把握,這四種視域既是有機整體,也是不斷推進深化的過程,彼此不可分離,去掉任意一方都會喪失生機與活力??偟恼f來,制度規(guī)范視域是目的得以進行的保證,理論宣傳視域是手段,信仰確立視域是關鍵,行為轉化視域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一、制度規(guī)范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制度規(guī)范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從利用外在因素調動人積極性的角度來理解,由于站在國家高度,通過制度規(guī)范形式表現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立竿見影的獨特優(yōu)勢。作為一門意識形態(tài)工作,從國家的角度說是意識形態(tài)教育,從黨的角度說是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統(tǒng)一在中國的體制下,因此,其要具有生命力,離不開黨的領導。其初衷就是要為黨在特定歷史時期內的工作服務,以幫助其實現工作目標,推動事業(yè)發(fā)展。因此,在黨的第一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中就聲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服從服務于中心工作,確保黨的中心任務得到實現,“離開了黨的中心工作,宣傳工作就會失敗”[3]。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之一,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黨和政府在宏觀層面探索并實施了一系列較為有效的制度、方針和政策,早在1950的《教育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中就指出:“全國高等學校應……廢除政治上的反動課程,開設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的政治課程,借以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4]。全國范圍內許多高校立即響應號召,開設了相關課程。1950年至1951年連續(xù)發(f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加強對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領導的指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的通知》等文件,從宏觀的國家規(guī)范角度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對軍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為加強其有效性,第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總則(草案)》于1954年頒布執(zhí)行,使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度規(guī)范層面邁出關鍵一步。
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新生政權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等中心工作和任務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和任務,這對于快速有效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爭取最廣泛群眾的支持、鞏固新生政權、促進經濟建設起了良好的服務和支持作用。1951年《關于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以制度性的規(guī)定建立起一張覆蓋全民的宣傳網,雖然不斷完善和修改,但這張網始終存在,直到1958年名義上的宣傳網才被取消。中共八大在宣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同時,也表明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保證黨在社會主義時期中心工作和各項任務的順利實現?!吨醒腙P于中小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與清理“中層”工作的指示》和《中央關于加強鎮(zhèn)壓反革命宣傳工作的指示》等文件的出臺對糾正當時一系列錯誤思想起了及時雨的功效。
1964年全國各地普遍以建立政治工作機構和制度規(guī)范形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個方向性、根本性的問題?!盵5]在1984年10月,黨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在新的時期,黨的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必須堅定地貫徹執(zhí)行為實現黨的總任務、總目標服務,密切結合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來進行的指導方針?!盵6]同年,《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院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若干規(guī)定》的頒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前邁進一大步。1987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要求“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這方面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造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人才開辟一條新路”[7]這一規(guī)范的出臺,在全國范圍內培養(yǎng)了一大批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及實踐人才,不僅加強了隊伍建設,更為國家發(fā)展提供了助力。1992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更好的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的意見》中對新形勢下如何通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來為黨的工作任務服務提出了許多頗具指導性意義的規(guī)范。隨著時代發(fā)展,對職工、農村、軍隊、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了日臻完善的制度,不僅出臺一系列政策,更以規(guī)范形式規(guī)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進入21世紀,在面臨各種新狀況的情形下,黨和國家仍舊不斷通過制度規(guī)范的形式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核的實現。例如,教育部于2000年下發(fā)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后續(xù)各高校陸續(xù)創(chuàng)建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并發(fā)揮巨大的影響力起到了指導和引領的作用。2004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8年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2013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yǎng)規(guī)劃》同樣也是這一時期內產生巨大影響的代表性文件。
綜合看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制度規(guī)范視域下從戰(zhàn)略高度層面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納入正式的成文規(guī)則和制度體系之中,有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規(guī)化、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保證了實施過程的連貫性和有效性,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核的實現提供了外在制度規(guī)范保證。
二、理論宣傳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理論宣傳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從占領理論高地,幫助人們認識外在世界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需要不斷以科學的理論教育人和武裝人,就是因為無論在哪個時期,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都是不可忽視的。江澤民曾多次講到這一問題,并指出:“思想政治陣地,無產階級不去占領,資產階級就會去占領”[8]。另外,不能單搞虛而空的宣傳,而要注重管用的、科學的理論宣傳,只有科學的理論被人們所掌握,才能夠變成改造社會的力量。在革命斗爭時期,劉少奇就認識到“思想斗爭是一切革命斗爭的前提。不做思想斗爭,不宣傳馬列主義,就不能有真正的自覺的革命斗爭”[9]。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宣傳當前的中心工作,不只是搞當前的時事政策宣傳,而且要作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的宣傳”[10]。當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作為一種理論宣傳工作,目的在于使工人們認識到自己受壓迫的處境及原因,培養(yǎng)廣大工人的政治覺悟和反抗意識。如在1925年《宣傳問題決議案》中就指出:“鞏固并且發(fā)展黨的勢力于全國工人階級之中,開始在鄉(xiāng)村農民中工作,建筑黨的農民群眾基礎?!盵11]這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毛澤東1927年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指出:“政治宣傳的普及鄉(xiāng)村,全是共產黨和農民協會的功績。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和講演,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一下子政治學校一樣,收效非常之廣而速。據農村工作同志的報告,政治宣傳在反英示威、十月革命紀念和北伐勝利總慶祝這三次大的群眾集會時做得很普遍。在這些集會里,有農會的地方普遍地舉行了政治宣傳,引動了整個農村,效力很大?!盵12]并對日后的發(fā)展作了部署,“今后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利用各種機會,把上述那些簡單的口號,內容漸漸充實,意義漸漸明了起來”[13]。1929年12月的《古田會議決議》中出現了“紅軍宣傳工作的任務就是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由這個宣傳任務之實現,才可以實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立政權,消滅反動勢力,促進革命高潮等紅軍總任務”[14]的提法。在1929年《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特意強調了宣傳的意義、內容、方式等問題,提出要建立專門的宣傳隊等重要提法,對理論宣傳的重視可見一斑。
在1931年之前主要矛盾還局限在國內,而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4年后的華北事件,共產黨斗爭的主要對象轉變?yōu)槿毡镜蹏髁x,在對抗日軍隊的思想引導和政治工作上,目的在于“用馬列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去教育部隊,從思想上、政治上與組織上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人民軍隊的性質和軍隊建設的正確方向,保證黨內外的堅強團結,保證部隊戰(zhàn)斗力的提高,保證作戰(zhàn)和各項任務的完成”[15]。在抗站時期對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突出反映在理論宣傳形式上,張聞天在《論我們的宣傳鼓動工作》中認識到“沒有群眾的宣傳鼓動工作,就不能有群眾的組織與群眾的行動”[16]。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盵17]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由于國共兩黨的對立,導致主要矛盾又從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戰(zhàn)爭轉為與國民黨的戰(zhàn)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相應調整,為保證形成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中國”[18]。目的主要集中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和力量,即“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9]。這離不開多重途徑的宣傳使人們認識到哪些階級和力量不能接納,哪些可以為我們所用,如《中央宣傳部關于進行階級教育問題的通知》在1943年詳細規(guī)定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內容。[20]在過渡時期,理論宣傳形態(tài)起著很大作用,不僅通過座談會、講演會、報告會等形式在社會各階層中傳達總路線精神,開展總路線的教育,還組織政策宣傳隊、糧食工作隊等以激發(fā)廣大干部群眾建設新中國的積極性和熱情。成功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事實證明該時期的理論宣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另外,鄧小平指出:“歷史經驗證明,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不是用透徹說理,從容討論的辦法,去解決群眾性的思想教育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21]這也從反面論證理論宣傳形式的重要性。
然而,當黨在發(fā)展中出現了錯誤時,理論宣傳形態(tài)不能隨波逐流,而要及時起糾偏作用,才能發(fā)揮出理論宣傳的正確導向作用。如以“兩個凡是”教育人民大眾顯然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果敢并頑強的沖破了這個政治藩籬,才得以重回正軌。因為撥亂反正后的理論符合人們對黨的期待和人民的真實需求,人們普遍擁護鄧小平理論,甚至打出“小平你好”的標語,這也從側面證明理論宣傳并不等同于灌輸,只要徹底、切合人的需要,是能夠被人們所認可并真心擁護的。
當前理論宣傳的內容應該與時俱進,同時理論宣傳形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只能加強,不能減弱,這不僅是由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客觀環(huán)境,包括各種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攻擊所決定的,更是由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信仰現狀所決定的,鄧小平曾說,“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fā)展不夠”[22]。“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盵23] 1989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通知》中強調,要大力加強對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切實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真正讓社會主義占領意識形態(tài)陣地。[24]實際上,理論宣傳不是指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強化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信仰的宣傳教育,它的目的更不在于讓人們知道一大堆空洞的知識,這就涉及到接下來的第三個層面:信仰。
三、信仰確立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信仰確立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從作為實現三種統(tǒng)一的中介,即個人與社會、內化與外化、潛在價值與現實價值統(tǒng)一的角度來談。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單純事實性的理論知識教育,更多是一種立足現實卻又高于現實的信仰教育。隨著時代發(fā)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難題及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受教育對象處于多元價值觀融合和碰撞的社會及一部分教育對象信仰迷茫的現實需要教育者更多關注教育對象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需要,正如孫其昂所說“人人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內生機制”,這種內生機制源于“人們的內在需要”。[25]從其需要出發(fā),用具說服力的理論和方式引導其樹立科學正確的信仰,才能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價值內核。
鄧小平提出:“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教育和引導人民正確的對待歷史,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鼓舞人民奮發(fā)努力,積極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為偉大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而英勇奮斗。”[26]將有理想放在第一表明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第二個層面所說的理論上的占領不是單純的占領,如果不能解決人們深層次的問題,當其它理論能解決這個問題時,人們又會轉去相信其他理論,因此,根本問題還是落到從理論過渡到信仰,才能實現再由信仰落實到行動。鄧小平始終強調“人人都要有個信念,沒有信念團結不起來,不會往前奔,只會怨這怨那,起碼是頹廢,這是不行的”[27]。習近平也談到“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28]。共產主義信仰不是一生下來就有,而是人們通過與外界世界的交流和探索慢慢確立起來的。之所以當今全世界有許多人信仰宗教,就是因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境甚至絕境,導致對現實失去希望,只能渴望有一個彼岸來寄托美好夢想,宗教正是觸及并解決了這樣一個思想深處根本性的問題才得以受到教眾的狂熱崇拜。
但這樣的解決途徑并非唯一,也非最佳,如果能有一個政黨讓人民看到希望,看到改變自身境遇的可能性,那么,想要人民不信仰它、不擁護它、不為之努力奮斗都是困難的。要達到感化人并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教育者本身不僅要發(fā)自內心信仰共產主義,更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這樣的政黨和國家才會得到人們的追隨和擁護,才會無論何種意識形態(tài)斗爭都打不倒。學者劉建軍談到這一問題時說:“一個社會如何對待失足者,對待被遺棄者,反映了這個社會及其統(tǒng)治者的性質,也反映出一種思想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特點?;浇痰摹妒ソ洝防镏v,牧羊人當發(fā)現一只羊丟失的時候,就會放下99只不管,而去尋找那一只。當找到這一只羊的時候,那種喜悅就不可言喻了。這說明了基督教里的一個有價值的思想。我們中國人也有一句話:‘浪子回頭金不換。這都體現出一種悲憫的人道主義的情懷。同樣,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教育和后進轉化,也充分體現出一種崇高的悲憫情懷和人道精神?!盵29]在抗戰(zhàn)時期對支援戰(zhàn)斗的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就十分注重“利用群眾所熟悉的事實及切身問題,來向群眾做解釋工作,使群眾認識事件的真相,激發(fā)群眾的情緒和熱情,引導他們到革命的路上去”[30] 。
信仰確立視域對現今我們正確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意義重大,當下出現的價值層面的矛盾,即一方面?zhèn)€人價值日益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另一方面自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以來,伴隨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如受功利主義等西方思潮影響,工具理性主義橫行,信仰的價值維度被忽視,一些人單純用有用沒用來評判,造成信仰處于一種危機乃至缺失的狀態(tài)。如果任由這種矛盾發(fā)展下去,無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核的實現、國家的發(fā)展和改革的深入都是不利的,蘇聯的解體已提供了深刻教訓。在1999年荊學民就指出:“轉型期信仰危機所表現的整個民族對文化傳統(tǒng)的危機,同時也表明,適應于轉型后特定社會的新的信仰并沒有樹立起來?!盵31]社會轉型和改革的推進要成功,“不僅要求相應的人的信仰的適應和變革,更為根本的是,社會轉型的成果,必須以完全徹底地內化為或訴諸于人的信仰為最后的保障。否則,轉型的經濟和政治要么會舉步維艱,要么會吞噬前果向后反彈”[32]。這一警示對于今天仍是切中時弊、具有積極意義的。
四、行為轉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行為轉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從三個實現,即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內化到外化、從潛在價值到現實價值角度來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工作,教育對象始終是活生生的人,這就表明需要將內化了的理論和情感最終外化為受教育者本身的行為,即從原先不成熟的行為轉換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要求的行為,從原來只是不客觀的認識世界轉換為在客觀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以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但這個過程雖最為根本,卻也最為艱難,因為人的行為轉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時間在理論學習和實踐生活中累積經驗。
毛澤東曾說:“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長期的、耐心的、細致的工作,不能企圖上幾次課,開幾次會,就把人家在幾十年生活中間形成的思想意識改變過來。要人家服,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盵33]新中國成立后,從培養(yǎng)層面上看是很重視行為轉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無論從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還是培養(yǎng)“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亦或是“四有新人”的提法,都明顯可以看出通過理論宣傳確立起信仰,并不僅使人民明白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將認識轉化為切身的實踐。正如習近平所說:“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盵34]只有將理論和信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踐行為,才能夠算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最終落腳點。
具體來看,當前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理論和提法,是對歷史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繼承和發(fā)揚,其理論自身無疑具有科學性和價值性,但這種價值在被人們親身實踐前還只是潛在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要實現這種由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的轉化,這一轉化的中介就在于轉化教育對象的行為,使他們在確立信仰的基礎上于實踐中踐行信仰,完成理論價值與人的價值的統(tǒng)一。
在行為轉化過程中,除了長期性,還需注意個體差異性。鄧小平197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談到:“我們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按照這種差異給以區(qū)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總目標前進?!盵35]這是現實中存在的事實,作為教育對象的個人只有當教育者想要他們接受的東西是有利于他們發(fā)展的時候才是心悅誠服的,也才會全心全意的擁護和支持,正因為改革開放是利于每個人自由民主的參與社會事務、利于保護個人權利和提高生活水平,才說它是符合個人發(fā)展和歷史前進規(guī)律,是人民的選擇,因而不能走改旗易幟的歪路和邪路。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日益認識到個人價值的重要性。從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到習近平對它賦予新時代的闡釋,認為“以人為本”就要關心、尊重每個人的權利,他認為, 共產黨人、領導干部,要充分關心、尊重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關心滿足人們的發(fā)展愿望和多樣性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更關注每個人的生活質量、發(fā)展?jié)撃芎托腋V笖档取T趯θ说奈镔|權利上,習近平指出:“發(fā)展絕對不能以犧牲人的 生命為代價,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盵36]從提出“中國夢”到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都是基于對不同“個體”的深層關懷。[37]這種對個體差異性的尊重也是行為轉化形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題中應有之意。綜上所述,不難發(fā)現離開行為轉化視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價值內核只能如空中樓閣般無法落地。行為轉化形式是前三種表現形式的最初出發(fā)點和最終落腳點,完成了這一步,這四維視域才能最大程度發(fā)揮出助力內核實現的功能。而我們只有準確把握住這四維視域,方能更好的理解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價值內核。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2]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39.
[3][9][10] 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0,83,86.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8:48.
[5]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3:1151.
[6][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68-1269,1420.
[8]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295.
[11]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96.
[12][13][14]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35,96.
[15] 李光輝.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0.
[16] 張聞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315.
[17]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94.
[18]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243.
[19]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7.
[20]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540-542.
[21][35]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6,106.
[22][23][2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306,40.
[24] 吳潛濤,劉建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25] 孫其昂.論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內生機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2.
[27] 冷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09.
[28][34] 馮秀軍.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J].思想理論教育,2013(11):23,25.
[29] 劉建軍,曹一建.思想理論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74.
[30] 許啟賢,劉建軍.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5.
[31][32] 荊學民.社會轉型與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3.
[33]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9.
[36][37] 唐任伍.習近平“底層結構”建設思想[J].人民論壇,2014(21):49-50.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