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孜
【摘 要】昆劇源于江蘇昆山一帶,是一門古老的戲曲藝術?!赌档ねぁ肥敲鳒@祖“臨川四夢”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昆劇中常演不衰的劇目,經過張三夢等人的演繹,成為經典。2004年,由白先勇編排的青春版《牡丹亭》走進校園,引起轟動,使人們不禁重新審視昆劇。本文從昆劇的曲牌唱腔、表演風格等方面對《牡丹亭·游園》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昆?。怀槐硌?/p>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37-01
昆劇,原名“昆山腔”或“昆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是一門融合了歌唱、舞蹈、武術等藝術門類的綜合性藝術。它誕生于14世紀的江蘇昆山一代,與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的“四大聲腔”。
一、昆劇《牡丹亭·游園》的曲牌結構
《牡丹亭》創(chuàng)作于1598年,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臨川四夢”中的一部,原作共55出。內容主要描寫了女主人公杜麗娘和男主人公柳夢梅通過與封建禮教頑強地抗爭,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劇中情節(jié)跌宕起伏,杜麗娘“起死回生”的部分雖不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邏輯,但作為舞臺藝術,這種傳奇元素的加入更能體現(xiàn)二者的“情之真切”。
本文嘗試以《牡丹亭》的第一場《游園》為例,進行曲牌唱腔及表演上的分析,《游園》是原著中的第十出《驚夢》的前半部分?!赌档ねぁび螆@》是曲牌聯(lián)套體結構,這部分由【繞池游】【步步嬌】【醉扶歸】【皂羅袍】【好姐姐】【尾聲】六個曲牌構成。
【繞地游】:該曲牌為引子,女主人公杜麗娘上場,唱三句;丫鬟春香上,唱三句。均為長短句結構,散板。后面還有杜麗娘和春香的對話,為“韻白部分”,這部分主要是為游園做準備。【步步嬌】:該曲牌為四首過曲中的第一首,散板開始,杜麗娘整理行裝準備去游園,共唱六句。【醉扶歸】:杜麗娘唱六句,主要描寫杜麗娘和春香來到花園門前,進門前兩者的對話。春香認為園林是“踏草怕泥新繡鞋,惜花疼煞小金玲”,杜麗娘卻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幾許”?!驹砹_袍】:這部分是全段的主曲,散板開始。這段是杜麗娘和春香來到花園,對花園風景的描寫。杜麗娘看到花園年久失修,不禁有些掃興。杜麗娘唱九句?!竞媒憬恪浚航由厦娴那疲鑼懟▓@里的景色,后掃興而歸。杜麗娘唱7句?!疚猜暋浚憾披惸锖痛合銙吲d而歸。杜麗娘唱3句。
二、昆劇《牡丹亭·游園》的表演風格
昆劇的歷久彌新在于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經典的劇本,更在于眾多優(yōu)秀的昆劇表演藝術家精湛的演繹所展現(xiàn)的悠揚雅致的美感。以下以張繼青版的《牡丹亭》為例,簡述《游園》部分的表演。
【繞地游】部分,音樂聲響起,杜麗娘身披披風來到庭院中,身段優(yōu)美,嗓音朦朧,與春香相比,張繼青的嗓音沒有那么明亮,這也恰恰表現(xiàn)了大家閨秀與小家碧玉的區(qū)別。
【步步嬌】【醉扶歸】部分,杜麗娘梳妝打扮,準備去游園,此時春香拿著鏡子在杜麗娘背后,杜麗娘婀娜多姿地照著,發(fā)現(xiàn)自己“彩云偏”,于是用手輕輕地挪了挪,春香說小姐今天穿戴得很好,杜麗娘卻說:“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這段表演顯得十分精細,細致到每一個眼神,如在唱到“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煞”時,表現(xiàn)出在自我欣賞的同時又有一點害羞。張繼青把心理感覺通過身段上的表演擴大化,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
【皂羅袍】部分,杜麗娘剛進園子時,看到一片姹紫嫣紅,很高興,看到斷井頹垣時表現(xiàn)不高興又帶有無奈的意味。
【好姐姐】部分,杜麗娘的唱和春香的韻白接得十分緊密,相互呼應。春香說“這是青山,那是杜鵑花“,杜麗娘唱“青山啼紅了杜鵑”,春香說“這是荼蘼花”,杜麗娘唱“那荼蘼外煙絲醉”,春香說“鶯燕叫的很好聽”,杜麗娘便唱“生生燕語名如見,聽嚦嚦鶯聲溜的圓”。這段表演刻畫出了春香作為小丫鬟的活潑,杜麗娘作為小姐的優(yōu)雅、飽讀詩書的靈活。另外,當春香說“是花都開了,牡丹還早哩”時,杜麗娘唱“那牡丹雖好,它春歸怎占的光”,這句詞意味深長,就筆者的理解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字面意思,牡丹花即使再美也不會在春天開花,更不能說和其他春開的花媲美了;另一層意思應該是為后面故事的發(fā)展埋下伏筆,預示著之后的波折,呼應了《牡丹亭》這一題名。
【尾聲】部分,杜麗娘準備回房,春香說這園子委實觀之不足,杜麗娘卻說“提它什么,隨它去吧!”張繼青在表演中呈現(xiàn)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讓人不禁想起杜麗娘的掃興不僅僅是因為斷井殘垣,可能與早前跟陳最良學《關雎》有關系。
參考文獻:
[1]錢國楨.昆曲《牡丹亭·游園》的戲曲藝術分析[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10(3).
[2]許建中.《牡丹亭》的劇情結構與思想表達[J].南京師大學報,2010(4).
[3]劉淑麗.《牡丹亭》情節(jié)結構論析[J].戲曲藝術,2010(2).
[4]朱孝利.淺談《牡丹亭》中情的豐富性[J].四川戲劇,2006(5).
作者簡介:
張 孜(1988-),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畢業(yè)院校:天津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工作單位:四川文軒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