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星?。ň暗骆?zhèn)陶瓷學院 333000)
“門神”與“麒麟送子”一體的年畫圖像學分析
——兼論年畫民俗文化學
周 星(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333000)
摘要: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事業(yè)的不斷深化,為當代國民的思想觀念以及文化意識帶來了深刻的沖擊?,F(xiàn)階段,一些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漸的消亡,盡管近十幾年來我國各地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試點項目,但是依然未能有效扭轉這種歷史趨向。這就需要國家政府和社會公眾依據(jù)自身的力量對相關的歷史文化進行傳播,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去關注傳統(tǒng)的文化,從而更好的發(fā)展年畫民俗文化。
關鍵詞:門神;麒麟送子;年畫;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tǒng)年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品種,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是中國社會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之所以稱之為年畫,是因為這種繪畫藝術是每逢過農歷新年時都花花綠綠地貼在大門和廳房上,是代表吉祥富貴的繪畫,含有祝福新年喜慶祥和之意,顧名思義就叫“年畫”了。年畫源于中國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年畫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人工繪制、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畫、石印、膠印等。年畫的題材包羅萬象,畫樣繁多,堪稱一部民間生活百科全書。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在祈禱豐 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jié)風俗習俗。
有關“門神”與“麒麟送子”組合的圖像,因為所處區(qū)域得地理文化不同,導致具有一定的差異,但是一定具有“門神”和“麒麟送子”兩大元素。依據(jù)現(xiàn)今存在的歷史資料和文化信息表明,具有兩者結合圖像的地區(qū)有蘇州桃花塢、江蘇南通、重慶梁平、湖南回隆、湖南麻縣等多地的老年畫。門神與麒麟送子為一體的年畫最重要的就是門神、麒麟、送子三大元素。其中門神又分為文門神形象和武門神形象兩種,但是通過相關的資料可以分析出“門神”與“麒麟送子”為一體的年畫一般都是武門神。早在漢朝時期,麒麟就是祥瑞的代表,并且作為四大神獸看待,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相應麒麟的圖像逐漸流向南方地區(qū)。以下是不同區(qū)域的“門神”與“麒麟送子”一體年畫圖:第一,蘇州桃花塢的“門神”與“麒麟送子”一體年畫的線條較為精致,主要以紅色為主,用紫色、黃色、淡藍以及淡綠做配色。門神是秦瓊演變的武門神形象,麒麟為走動的形態(tài),身穿紫色袍子的南通坐在麒麟的背上,其余四子前后擁簇,手盆寶盒或是荷花,寓意祥和,最后童子必帶金盔,寓意必有一人中狀元。第二,江蘇南通的“門神”與“麒麟送子:一體年畫圖與蘇州桃花塢很像,但是處理手法大不相同。線條有粗細的變化,主要以靛藍和大紅色為主,以綠色和黃色為配色。門神是以尉遲恭為主的武門神形象,麒麟身上做一童子,前后四童子,最后一個頭戴金盔。總體來講與蘇州相近但是手法要簡單一些,沒有那么細致。第三,湖南回隆和麻縣的“門神”與“麒麟送子”一體年畫圖與江蘇的也屬同類,回隆的門神麒麟送子圖的門神是以秦瓊和尉遲恭兩者分別站立,每人都頭戴盔甲,一只麒麟為黃紅色,另一只為藍黃色。麒麟上的童子手拿如意,頭戴官帽,前后共有四個童子相隨。麻縣的年畫也是以秦瓊和尉遲恭為主,但是形象較為幼稚,很像近現(xiàn)代的作品,沒有回隆的年畫好看。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年畫最初只有五種顏色,各個區(qū)域所用顏色也大抵相同,雖然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有所改變,但依舊沒有改變本質。這五種顏色主要是根據(jù)我國的陰陽五行有關,在年畫中的應用的五種顏色分別對應的是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在漢朝,研究的學者將五個方位配上五種顏色,并且安排五種神獸,分別是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中黃龍。在中國,龍是象征權利和吉祥的代表。并且逐漸影響著民間的思想,門神年畫就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在進行年畫制作的過程中顏色主要選擇紅色,主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紅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對神祗的信仰;另一方面更是人民心中驅邪的重要顏色。也可說,紅色代表了對神的信仰,而神又是鎮(zhèn)邪的能力,所以紅色也能鎮(zhèn)邪。年畫中引用紅色主要的原因就是用作鎮(zhèn)邪,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年畫也在不斷的改變,人們對于色彩的認知也越來越多,年畫的制作過程中又增加了一些自己喜歡的色彩。各個區(qū)域的年畫大都增加了綠色,因為綠色代表了生機,是生命的開始,并且過完春節(jié)就是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同樣,四子中有一個孩子手捧的也是綠色的荷葉,隨著時間的進化,綠色逐漸成為制作年畫的重要顏色,也展現(xiàn)了民間人們的思想。同時,引用綠色的并且改變年畫所代表的意義,還有區(qū)域的年畫引用了白色,依舊是作為輔助色彩。
總而言之,現(xiàn)階段年畫作為獨立的畫種存在并得以不斷發(fā)展,是因為它的受眾多、社會需求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其他任何畫種所無法比擬的。年畫在以農業(yè)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社會里,雖然分布于天南地北的廣袤土地上,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但其在民間信仰的文化價值體系卻一脈相傳沒有中斷。中國民間年畫幾乎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圖解,因為它不但具有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隨著歲月的變遷,這些年畫漸行漸遠,已慢慢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記憶。
參考文獻:
[1]李倍雷. “門神”與“麒麟送子”一體的年畫圖像學分析——兼論年畫民俗文化學[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1.
[2]史凝芳. 新中國年畫中的兒童形象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0.
[3]王旸. 民俗信仰的功利性對麒麟圖像的影響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1.
[4]劉軍. 中國民間年畫中童子圖像研究[D].蘇州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周星,工作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史學;學歷:博士;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