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冰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48)
?
莫扎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K311第一樂章簡析
譚 冰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48)
摘 要:莫扎特是西方音樂史上最有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音樂財富,一共創(chuàng)作了17首鋼琴奏鳴曲。這首奏鳴曲K311是莫扎特奏鳴曲中的典型代表作,本文將分析莫扎特的生平和K311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以求更好的把握莫扎特奏鳴曲的風格。
關鍵詞:奏鳴曲;莫扎特;曲式分析
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薩爾茲堡,他的父親是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年幼時的莫扎特就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并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4歲學習鋼琴,5歲學習作曲,6歲開始與其父親姐姐旅歐各地演出,8歲創(chuàng)作出了第一批交響曲和奏鳴曲,11歲寫出第一部歌劇,17歲回到薩爾茨堡擔任宮廷樂師,但由于難以忍受閉塞的環(huán)境和仆役般的地位,與大主教發(fā)生沖突而辭職。1781年他定居維也納成為了一位“自由藝術家”。莫扎特在維也納的這十年是他創(chuàng)作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他的創(chuàng)作力非常旺盛,并且作品的創(chuàng)作的速度都非常迅速。但令人惋惜的是,1791年,年僅35歲的莫扎特便英年早逝了。他一共創(chuàng)作了17首鋼琴奏鳴曲、27首鋼琴協奏曲、5首弦樂五重奏、5首小提琴協奏曲、37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22部戲劇音樂等。作為18世紀末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歌劇具有進步的意義,體現的是中層階級市民的思想,為德國民歌的歌劇奠定了基礎。莫扎特的音樂表層上看來十分明快率真,但其中又暗藏著憂傷的情緒,他善于用最簡潔的手法和音樂語匯表現最深刻的音樂思想和內涵。
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17首鋼琴奏鳴曲享譽世界,是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式中最為優(yōu)美精致的。莫扎特的音樂是很簡潔質樸的,自然優(yōu)美并充滿靈氣,他在海頓奏鳴曲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fā)展,使古典主義的鋼琴奏鳴曲發(fā)展進入了成熟階段。
《D大調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1778年,這首奏鳴曲是莫扎特在曼海姆時創(chuàng)作的。在經歷了與父親和姐姐一起在歐洲的長途巡演旅行后,莫扎特積累了大量的藝術閱歷,同時也培養(yǎng)起了自己的音樂思維和藝術家的自尊。這個時期的莫扎特正踏上更廣闊的旅途,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手法已經接近成熟。這首奏鳴曲體現了莫扎特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音樂旋律豐富多彩,展現了他細膩的情感和富于幻想的精神世界。全曲充滿多變的戲劇性和陽光般的樂思,是莫扎特典型的代表作品。
《D大調鋼琴奏鳴曲》演奏速度上是一個精神抖擻的快板,D大調,采用倒裝再現的奏鳴曲式,整首曲子十分輕松明朗。
該作品的曲式結構圖如下:
呈示部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
主部的開頭以一個和弦作為引奏,顯得十分的隨性。主題材料是兩個平行關系的樂句構成,兩個樂句都十分簡潔,只有3小節(jié),雖然十分簡潔,但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運用了跳音和裝飾音以及多樣的節(jié)奏組合來展示主題明快活潑的性格。a句結束在三音位置的主和弦上,a’句則以D大調的完滿終止結束。莫扎特能將如此簡樸的主題從容地展開,并體現出了音樂中蘊含的靈力和輕盈,說明莫扎特所具有的非凡創(chuàng)作力和想象力。
連接部從主部結束的主和弦疊入開始,前4小節(jié)由2+2兩個樂節(jié)構成,采用主部材料,具有對主部補充的性質。接下來兩小節(jié)右手都是音階式上下行的級進,可以看作是連接部兩個主要階段之間的連接因素。后面四小節(jié)采用了一系列的模進、重復的發(fā)展手法,先分后合的材料組合方式使音樂更加流暢,十分自然地引出了副部。連接部的調性雖然沒有明顯的轉換,但最后停在了主調的主和弦上,而這也正是副部的調性(A大調)的主和弦。
副部也有兩個主題,調性轉入了屬大調,并一直在A大調上陳述。旋律同樣具有輕快的情調,但左手伴奏織體從后面部分開始一直保持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型,體現出一定的緊張感,與主部形成了對比。副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共8小節(jié),由兩個平行關系的樂句構成,前面部分完全一樣,只是在尾部旋律發(fā)生少許的變化,b句半終止在屬和弦上,b’句則以完全終止結束。右手旋律運用了許多八分休止符和裝飾音,使得旋律聽起來十分生動、活潑。后面4小節(jié)則起到了連接過渡兩個副部主題的作用。第二部分也為8小節(jié),兩個樂句為完全重復的關系,都完滿終止于主和弦。
結束部在副部主題Ⅱ的結束和弦上疊入開始,雖然只有短短的4小節(jié),但仍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兩小節(jié)具有對副部的補充性質,后兩小節(jié)和聲為“下屬-屬-主”的完全功能進行旋律聲部“魚咬尾”式的級進進行音調成為展開部中十分重要的材料來源,樂曲最終完滿終止于A大調的主和弦上。
展開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共18小節(jié),是結束部后兩小節(jié)材料的展開,采用了“魚咬尾”式的級進音型。開始四小節(jié)在e小調上陳述,隨后四小節(jié)是前四小節(jié)的下二度模進,調性也轉入了D大調。接下來的旋律以2小節(jié)為一個樂匯,依舊采用“魚咬尾”的級進音型,調性轉入b小調,仍為“魚咬尾”式級進進行,結束時小二度上行音調之后的兩次模進。
第二階段共8小節(jié),比較特殊,是副部第二部分的移調再現,但調性移到主調下屬方向的G大調中。
第三階段共13小節(jié),主要為一系列分解和弦音型及音階走句的展開,雖然這一音型材料與連接部中音階走句式進行有明顯聯系,但實際上它還多次出現在全曲的多個連接以及補充部位。更重要的是,這一段音樂隨著音區(qū)的不斷上升自然地形成情緒的積累,成為了全曲的高潮部分。旋律大量采用十六分音符級進音型和分解和弦音型,調性逐步轉回主調D大調。最后四小節(jié)是連接部最后四小節(jié)的完全再現,這樣能夠使再現部副部主題的出現更加自然、連貫,為這首作品倒裝再現的奏鳴曲式結構做了鋪墊。
再現部是倒裝再現,將副部放在了主部的前面進行再現。
副部的調性回到主調D大調上,兩個主題按照呈示部中的順序先后出現,在第二樂句b”句中短暫的轉入d小調,給再現部單一的調性中帶來一些調式色彩的對比,而且音調與旋律也發(fā)證了一些變化。之后便一直在D大調上陳述,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其他的變化。
一般意義上呈示部中連接部的功能是主部向副部的過渡,而由于是倒裝再現,再現部完全省略了連接部。但很巧妙的是,移調再現的副部最后結束的主和弦,正好是呈示部最開始引奏的和弦,可見莫扎特對作品脈絡結構的把握是十分精準的。
主部是完全再現,而因為主部直接與結束部連接會顯得不自然,所以主部后跟了一個4小節(jié)的補充性連接。
結束部在主調D大調上移調再現,這個結束部的功能已經與之前產生了變化,雖然材料與之前是相同的,但它是作為一首樂曲的結尾出現的,而不僅僅是對副部的總結和歸納,最后的部分以呈示部結尾的六度音程的特殊音型來結束本樂章。
莫扎特這首奏鳴曲的音樂語言中,充分吸收進了豐富的營養(yǎng),透露出了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正在走向成熟,由天真爛漫轉為蘊含理性的歡樂,并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內涵。此樂章中的活潑俏皮和詼諧的情緒,是莫扎特發(fā)自心底的真情流露,同時也是莫扎特音樂所透露出來純真、善良人性的最佳體現,最能代表他成熟時期的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