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秀榮
禁酒雖好,可不要變通
文丨李秀榮
近期,各地加大了對公職人員各類違規(guī)飲酒現(xiàn)象的監(jiān)督查處力度,出臺了升級版“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的“禁酒令”。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禁酒令”,目的在于狠剎公務接待推杯換盞、浪費公款的歪風邪氣,同時提高黨政機關的工作效率,重塑人民公仆的公眾形象。
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4年間,全國多地陸續(xù)出臺規(guī)定:公務活動一律不準飲酒。這比此前各地曾規(guī)定的“工作日中午不準飲酒”更為嚴格。近期,各地更是加大對公職人員各類違規(guī)飲酒現(xiàn)象的監(jiān)督查處力度,出臺了升級版“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的“禁酒令”。
在公務酒文化盛行的年代,“無酒不成席”,推杯換盞,“其樂融融”,酒的頻次越來越多,酒的檔次越來越高,甚至一些地方的有些接待“不上茅臺上什么”,于是,有些人“喝酒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喝酒”,更有甚者,手中端的不是普通的酒具,而是“酒烈士”的“杯具”……讓本來正常的公務活動被酒氣“熏醉”。
如今,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禁酒令”,目的在于狠剎公務接待推杯換盞、浪費公款的歪風邪氣,同時提高黨政機關的工作效率,重塑人民公仆的公眾形象。曾有媒體報道,某偏僻鄉(xiāng)鎮(zhèn)用于公務接待的酒水“平均一個月要喝掉100斤”,某貧困縣因公務接待“一年要喝掉一車茅臺”。還有官員自曝其在搞公務接待時,高檔酒水少說都是一桌一箱。四年前,湖北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葉青也曾表示,全國政府機關飲酒量總和相當于每年喝掉一個“西湖”。試想,如果不出臺“禁酒令”,將有多少公職人員天天要經(jīng)歷“酒精考驗”與“醉生夢死”?
“喝壞了黨風喝壞胃”,這是對“酒桌辦公”的經(jīng)典詮釋。有人調侃道: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滿飯停,不行也行;飯館酒醉,不對也對……在公務酒文化的“熏陶”下,“三公”消費灑滿“酒氣”,不僅讓政府機關的運營成本增加,而且讓政策落實容易“跑偏”。酒的“催化與刺激”作用不容小覷,必須從源頭堵住喝酒風氣。各地相繼出臺的禁酒令,形象一點講,就是“摔杯”信號。
我們也樂見“禁酒令”不斷升級。無論午餐晚餐,只要屬于公務活動或接待就不能飲酒。有的地方連從工作日延伸到節(jié)假日執(zhí)行公務時也要禁酒,含酒精飲料也被禁止,此乃“禁酒令”升級的又一體現(xiàn)。然而,“禁酒令”升級,就能徹底杜絕變通違規(guī)喝酒嗎?未必。從上述報道看,公務活動或接待搞變通違規(guī)喝酒仍在潛滋暗長。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節(jié)假日執(zhí)行公務不禁酒,好嘛,專門找節(jié)假日假借公務名義喝酒;如果不禁含酒精飲料,好嘛,禁了白酒可喝紅酒、啤酒。搞“換湯不換藥”式的“假把式禁酒”,一些地方總是不缺“正當”理由。這恐怕是因為“禁酒令”雖在升級,監(jiān)管卻沒有升級。有報道稱,一些地方的紀檢監(jiān)察部門除了強化制度剛性約束,還通過暗訪、督察等方式推進公務接待“禁酒令”落實,有的還開展專項整治,公開舉報電話,開展明察暗訪,查處“酒桌辦公”典型問題多少起,處理多少人??墒牵樘幜四男┤?,是否點過名道過姓,是否有人因違反禁令而遭到降級甚至是撤職等處分?多數(shù)處分似乎只是不痛不癢的黨內(nèi)警告。
“禁酒令”升了級,監(jiān)管與處分也要升級,如此,違禁者才會有真正的懼怕感和痛感。當然最重要、緊要的升級功夫,在于消除“酒桌上好辦事”的沉疴痼疾。長期以來,“煙酒文化”、“吃喝文化”在基層行政領域盛行,做工作、辦事情“研究研究”往往成了“煙酒煙酒”,上下級交流溝通、檢查指導往往成了吃吃喝喝。這種行政生態(tài)不通過強硬的制度設計來改變,治理變通違規(guī)喝酒恐怕仍會處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的尷尬。同時,還應進一步升級預算對政府部門的硬約束,科學合理安排公款支出等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