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特點和歷史前景

      2016-07-13 21:40:17張茂澤
      西部學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中國古代政治思想

      張茂澤

      摘要:中國古代治國智慧內容豐富,有實踐和理論兩種存在形態(tài)。它們都對我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大一統(tǒng)政治局面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它也有治國理政經(jīng)驗豐富而理性探討國家、政府、君權的起源欠缺,君主治國智慧豐富而民主治國智慧欠缺這兩大不足。其歷史前景在于汲取全人類優(yōu)秀文化,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而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革開放,將長期成為中國治國智慧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中國古代;治國智慧;政治思想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提高治國理政能力,應該汲取古代中國治國智慧。中國古代治國智慧,存在于哪里?存在于5000多年中國政治史進程中,存在于記錄這一政治史進程的史籍,如《資治通鑒》、《貞觀政要》,歷代正史中的本紀、世家、列傳等中,存在于儒、釋、道和其它學派的政治思想學說中。研究中國政治史、政治思想史,總結提煉中國古代治國智慧,明了其特點和歷史前景,就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實踐形態(tài)

      作為實踐形態(tài)的治國智慧,指我國古人治國理政的實踐經(jīng)驗。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我國歷史上前朝覆亡的教訓和新朝興起的經(jīng)驗。如殷商滅亡,西周建立。周初治國者周公等,汲取殷商滅亡教訓,重視“德”的修養(yǎng)對于朝代更替、政權鞏固和治國理政的意義,而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等主張,在治國措施上,則制禮作樂、封邦建國等,形成禮樂文化治國模式,有力推動了中華文明史前進。這些都是西周初年改朝換代中產生的治國經(jīng)驗和教訓,更成為后來儒、道等學派政治思想的重要淵源。在這種歷史反思性認識中,蘊含著改朝換代的規(guī)律性因素。二是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積淀,其中也包含了國家治理規(guī)律因素在內,值得珍視。比如僅就改革而言,這些經(jīng)驗中既有改革成功的經(jīng)驗,如管仲改革、商鞅變法,也有改革失敗的教訓,如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

      王朝初建時期,治國者對朝代更替進行反思,產生的這些治國智慧往往具有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針對性,思想深刻,影響深遠。如秦國橫掃六國,軍力強盛,建立起疆域遼闊、空前強大的王朝。秦始皇希望傳之萬代,不料卻二世而亡?!顿Y治通鑒·秦紀三》記載,秦二世時,“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漢初治國者針對秦朝仁義不施,而以孝治天下;針對秦朝嚴刑峻法,而約法三章;針對秦統(tǒng)治者大興土木,嚴酷慘烈,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針對暴秦苛捐雜稅,敲骨吸髓,而自己則厲行節(jié)儉,三十稅一等。這些措施大多取得了成效。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三次“治世”,即西周初年的成康之治、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唐朝初年的貞觀之治,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治國者親身經(jīng)歷了前朝覆亡教訓,故能有針對性地改弦更張,撥亂反正,勵精圖治,得以取得成效。

      概括起來看,這三次治世之所以能出現(xiàn),是因為治國者進行了以下努力:在指導思想上,雖說是家天下或私天下,但賢明的治國者有公天下的意識,與天下人共治天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理想,以民為本是基礎,虛懷納諫是途徑;在經(jīng)濟上,注意恢復和發(fā)展生產,解決民眾生活問題,節(jié)制消費,積累財富;仁愛民眾,減免稅賦,愛護民力,使民以時。在政治體制上,中央三公九卿或三省六部分職分權,力行諫諍,注意聽取不同意見,地方實行郡縣制和羈縻府州制,強化中央集權,維護中樞權威;在制度建設上,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建立健全禮法制度,克服治國理政中的隨意性、非理性等因素;在思想文化上,和而不同,不禁絕不同意見,尤其是貞觀年間,以儒為主,百家爭鳴,三教并用;在思維方式上,樸素的辯證思維,或中道思維長期占主導地位,并落實為歷史思維。政治上的極端思想或有產生,但一直受到中道思維抑制。中庸、中道、中行、中和等,是描述理想社會政治狀態(tài)的常用詞。國君、宰相治國理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調理陰陽,抑制極端現(xiàn)象蔓延,防止對立局面出現(xiàn)。

      我國古代更多的治國智慧則源于對治國理政經(jīng)驗的總結。因為國家治亂、興衰總是一個歷史過程,治國者的使命正在于幫助國家撥亂反正、由衰而興。在此過程中,治國者奮力改革特別重要,而改革者居安思危,厲行節(jié)儉,有弊必除,有錯必究等,也是確保改革得以進行和成功的重要條件。歷代成功的改革,使國家富強,如管仲改革齊國,如秦國商鞅變法,如西漢宣帝中興,如武則天系列改革等,都是顯著實例。如果治國者不知悔悟、改正,國家繼續(xù)腐朽衰敗,則興起革命運動,用革命歷史洪流洗刷污泥濁水,這樣破而后立,也能求得興利除害、撥亂反正的功效。可見歷代治國者的改革,和人民群眾的革命,也是產生和凝聚治國智慧的重要途徑,是運用和體現(xiàn)治國智慧的重要平臺。

      我國古代治國者改革、中興國家的經(jīng)驗中,也包含著十分重要的治國智慧:治國者了解民間疾苦,以民為本,又居安思危、勵精圖治,有志于圣王事業(yè);繼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或“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或三教并用,但都重視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yè);政治上,以朝廷政治清明、官員勤政愛民、民眾安居樂業(yè)為目的,勇于并善于改革,大力整飭吏治,重拳整治貪腐,改革舊制,創(chuàng)立新制,抑制社會矛盾激化,避免衰敗、亡國;經(jīng)濟上,重視發(fā)展生產,減免稅賦等。

      二、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理論形態(tài)

      實踐形態(tài)的治國智慧在賢明君臣處表現(xiàn)充分;以此為基礎,也產生了理論形態(tài)的治國智慧,這就是學者們的治國思想。兩種治國智慧有機統(tǒng)一,相互支持,共同構成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完整形態(tài)。

      在儒、道、法諸家中,治國智慧分別表現(xiàn)為禮治、德治、道治、法治等理論形態(tài)。禮治是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封邦建國的治理模式,孔子提煉總結為“為國以禮”(《論語·先進》)的禮治主張。春秋末“禮壞樂崩”,孔子從“德”(人的本性)的角度反思禮的人性基礎,而提出治國理論,主張“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從提高治國者的人性綜合修養(yǎng)著手,以身作則,是為德治;“道治”(《抱樸子·塞難》:“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保﹦t是道家進一步從宇宙本原高度尋求治國方略,體現(xiàn)出比儒家更抽象的政治理論思維水平;法治,即“以法治國”(《韓非子·有度》),這是法家針對現(xiàn)實一般人的情況而為治國者鞏固政權提出的治理辦法。

      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禮治變成后人眼中的歷史事實。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早年向往周初繁盛政治局面,常常夢見周公,將周公禮樂實踐和禮樂制度納入自己的政治思想中,提出“為國以禮”的禮治主張,要求治國者知禮、行禮、守禮,結合現(xiàn)實損益禮,希望在春秋末年再現(xiàn)周公開創(chuàng)的成康盛世。禮治的要點不在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而在“禮”的踐行;“禮”可以作為人們知行的程序、方法,獲得和諧的心靈和社會秩序。故禮治的治國智慧,不知而信,不知而行,似乎是無知狀態(tài),老子“無知”論或受此啟發(fā)而立論。但長期禮壞樂崩的現(xiàn)實情況,促使人們思考禮治不行的原因。一方面,隨著人口增加,勞動工具改進,社會生產發(fā)展,各諸侯國興起,中原政治格局發(fā)生很大變化。原來的禮樂秩序早已被打破,很難再恢復;另一方面,禮樂,尤其是禮制、禮儀的內在基礎不明。換言之,照孔子看,禮樂崩壞也有人們修養(yǎng)不足的原因。從內在修養(yǎng)提高方面發(fā)展禮治,即是德治,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走的是這條路;順此路再向前進一步,追到世界本原“道”處,就是道治。從外在制度方面發(fā)展禮治,即是法治,法家韓非等,走的是后一條路。

      完整表述德治,即以仁義道德等人性為基礎,以德治國,開創(chuàng)理想的道德政治局面。實施德治的前提是治國者人性修養(yǎng)不斷提高,直到高如圣人。在這種修養(yǎng)中,認識不同于一般見聞之知,而是覺悟人性的德性之知。德性之知是德治的治國智慧,是對禮治無知假象的驅離、明德真理的澄明。本此德性之知治國理政,即是德治。因為以人性修養(yǎng)為基礎,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至善本性,故以民為本是德治的必然主張;而治國者以較高的人性修養(yǎng)治理天下,故能使人感動興起,風教所及,如時雨之潤萬物,化成天下。德治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教化政治,總是強調教育和學習,而在實質上則是人性政治,用人性的光輝照亮人,使所有人都成為理想的人,由此使整個社會成為理想的社會。

      道治,即以道治國,是道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独献印?、《莊子》及黃老的“無為而治”主張,是“道治”論的集中表現(xiàn)。“道治”論在西漢初年運用于治國實踐中,取得了文景之治的顯著成效。照“道治”論看,小知不如大知。大知近于“無知”,這是一種“知常曰明”的知,一種對道的認識、理解、體悟、直觀。和一般清晰的認識不同,因為道混沌、恍惚,故人們對道的認識也恍兮惚兮,惚兮恍兮,有混沌、模糊性。清晰固然有準確的優(yōu)點,但萬物之間卻有了分別,有了異同,萬物就產生了特殊性,人們對萬物的認識也會照貓畫虎,亦步亦趨,有執(zhí)滯、機械的相對性。這樣的認識,難以如普遍的“道”那樣高妙,無所不適,無往不利。將對道的體悟用于治國理政,就是道治?!独献印妨拢骸爸未髧襞胄□r。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道治的主要內容,在道家那里就是克服小知,順應自然,清靜自正,無為而治。

      道治和德治相同處在于,其治國智慧,是一種對宇宙本體、人的本性有所領悟的智慧,最好是治國者自己就具有這種悟道的治國智慧。用今天的眼光看,通常,修德、悟道都是哲學家的事情。故要求治國者聞道、悟道,近乎要求治國者做哲學王。聞道、悟道以后可謂圣人,故這種哲學王,也是圣人,圣王。

      法治是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明確提出的主張,即“以法治國”。其基礎是獎勵耕戰(zhàn),富國強兵;主張一切政事“一斷于法”,不容個人私情、私智、私意干擾,體現(xiàn)出政治的公共性;強化了某些社會規(guī)范的強制性,不可違背。在這些意義上,法家的法治主張是很好的。其不足有二:首先,其法的來源是君主個人意志,而非天下百姓公意。故黃宗羲謂三代以下無法,但人們都在說法,這只能是“非法之法”;其次,君主是法的來源,但君主并不受法的約束。相反,君主是法的主體,法為君主服務,為伸張君權、維護君主統(tǒng)治服務。這樣的法,當然就成為君主專制的工具。故法家的“法治”治國智慧也有不足。

      還要提到,除了禮治、德治、道治、法治外,我國歷史上還出現(xiàn)過其它治國主張,如神治(殷商為代表的宗教政治)、權治(慎到的權勢論、申不害的權術論為代表的權力主義政治)、自治(儒釋道個人修養(yǎng)論為代表的政治主張,是一切“他治”論的邏輯基礎)等,影響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各自起了一定歷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分別與西方神學政治思想、馬基雅維利主義、自由主義等相溝通。但這些主張都沒有占據(jù)主導地位,沒有發(fā)展成為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代表。

      從歷史發(fā)展角度看,隨著儒家思想占據(jù)主導地位,孔子的德治思想也先后汲取禮治思想(孔子)、自治思想(莊子、孟子)、法治思想(荀子)、神治思想(董仲舒)、道治思想(玄學)等因素,不斷豐富發(fā)展,到宋明時期而集其成,被理學家熔鑄成為古代中國理論形態(tài)的治國智慧的最大代表。

      用今天的眼光看,上述中國古代的治國智慧,反映了治國理政的某些規(guī)律,構成了我國數(shù)千年政治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我國現(xiàn)在作為疆域遼闊、多民族統(tǒng)一的世界大國,這種政治局面的形成,正可以看成是中華文明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古代治國智慧的綜合實踐成就。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自然發(fā)展,古代尤其是周、秦、漢、唐時期治國智慧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三、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兩大不足

      但在根本上看,我國古代的治國智慧,存在著兩大歷史局限,不可忽視:

      第一,這些治國智慧有時候雖然包含了建國智慧在內,但并不包含對國家起源、政府來源、君權本源等問題的討論,國家、君主、君權等多被歸諸神秘天命;即使有政治思想家理性討論這些問題,也沒有明確將國家和君主、君權分開進行探討。周公、孔子開創(chuàng)了以“德”的修養(yǎng)來為國家、政府或君權產生提供正當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后來政治思想家如孟子、董仲舒等,提到君權來源于民授問題,接續(xù)、弘揚了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但流行的只是民本思想。民眾作為國家主體、政府主人、君權本原的本質地位和作用,在古代君主專制時期一直未能發(fā)展為明確的理論形式;這使國家或政府的產生、朝代的更替、君主即位等重大政治活動,未能納入人的理性認識范圍,也未納入理性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軌道,而從根本上擺脫神秘天命的制約。神秘天命假扮成國家、君主的護身符,“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成為皇權的習慣語;朝廷甚至以天命的神圣性代替了儒家對皇權的道德正當性要求、抵制著近代民權人士對皇權合法性的要求。在政治思維方式上,一些思想家傾向于以神秘天命的運行解釋朝代更替歷史;在天命觀念籠罩下,一些思想家則疏于理性思考,自覺或不自覺地習慣于承認國家、政府、皇權已經(jīng)存在的既有事實,在此基礎上認識治國理政活動,尋求治國良方而已。國家、政府、君權的合法性,或正當性,或合理性,似乎都不成為問題。

      但近代以來,人們日益發(fā)現(xiàn),國家學說的根本在于,不只認識到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不只是承認國家的現(xiàn)有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將國家的產生、最高領導人的誕生、權力的運行等,納入理性認識和法制范圍內,認識和改造國家,讓國家機器為人民服務。即是說,要求在國家學說指導下,對國家進行理論設計、系統(tǒng)構建,使政府的建立和組織、權力的分割和運行、政策的制定和發(fā)布等,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健全法制,依法治國,成為近代以來治國智慧的重要內容。

      第二,中國古代的治國智慧,大多只是君主專制下的治國智慧,是以君主為代表的治國者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和教訓,深深打上了君主專制的烙印。在這種治國智慧里,君主以及追隨君主的治國者集團作用突出,人民群眾的作用隱晦。即使禮治、德治、道治、法治等富有哲學智慧的治國主張,也無不仰賴治國者,尤其是君主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鬃印白訋浺哉?,孰敢不正”(《論語·顏淵》)說,就要求治國者為政以德,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后來思想家們也紛紛提出“君道”、“正君心”等,作為落實上述治國主張的前提條件、具體辦法。治國之道往往與為君之道交叉混融。國家如何構建,權力運行的邊界在哪里等,均來不及或不敢進行討論。在明清專制皇權極端發(fā)展時期,臣民對君主的諫諍幾乎被廢除,連“正君心”這樣的溫和主張也不敢提了??梢?,我國古代的治國智慧主要是君主智慧,而不是民主智慧。

      當然,一些賢明的君主會認識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論政體》),而有民本思想,在治國理政中也能盡量反映民心民意,得以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國古代這種賢明君主既少見,將民本思想貫徹到治國理政中,也難做到“一以貫之”,堅持到底。歷史上治世少而亂世多,人們很容易將國家治亂和君主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相聯(lián)系,如“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左傳》莊公十一年)。人民群眾被排除在政治活動之外,不作為政治活動的主體予以重點考慮、對待。中國古代治國智慧主要不是民主智慧,與人民群眾無權力也無權利的低下政治地位現(xiàn)實是相應的。

      近代以來,民主興起。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成為時代潮流,從而要求國家的建立和治理必須以民主、民治、民享為基礎;必須遵循人民群眾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原則。總的看,和我國近代以來民主政治歷史短暫、發(fā)展尚未成熟相關聯(lián),我國現(xiàn)有的治國智慧,君主的多,民主的少;君主的系統(tǒng)、深入,內容豐富,民主的零散、粗淺,內容單薄。這需要當政者注意鑒別。

      四、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歷史前景

      客觀看,治國智慧是我國政治活動中新出現(xiàn)的一個好詞,應當納入政治學中加以考察。“治國智慧”這個詞,當然有從國家治理的政治現(xiàn)實出發(fā),出于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實考慮,但仍然有其重要理論意義。近代以來,西方政治學關心正義的實現(xiàn)等倫理問題,關心國家的產生和性質,國家的組建和權力制約等。與此不同,我國幾千年政治史,主要是治國理政的活動史;中國古代治國智慧,正是在幾千年治國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結晶。所以,治國智慧這個概念,揭示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特點,可以代表中國文化與世界對話。

      在發(fā)達的歷史學支持下,治國智慧的產生,可以從前代治國理政教訓的汲取,擴展為對以前所有歷史時期,無論中外治國理政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治國智慧的內容,可以在君主治國理政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總結民主治國理政的中國經(jīng)驗,可以從對現(xiàn)成既定國家組織的認識和解釋,深入發(fā)展為對理想國家的科學設想、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理性構建。這正是當前我國政治學、政治哲學發(fā)展的歷史任務。

      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期治國智慧的充實和豐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人類優(yōu)秀歷史文化都是治國智慧的源泉

      我們現(xiàn)在的治國智慧不僅是對前朝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而且應是對整個中國古代、近代、現(xiàn)代治國經(jīng)驗的總結;不僅是對中國古代、近現(xiàn)代治國智慧的傳承、弘揚,也必須是對其他民族治國智慧的學習和汲取。社會主義建設是前無古人的偉業(yè)?,F(xiàn)代化主要是社會生產方式的現(xiàn)代化,是世界歷史的書寫。在社會化大生產方面,中國文化沒有多少自己的歷史經(jīng)驗可供汲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外開放,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內容。比如一些在外國經(jīng)過歷史檢驗行之有效的民主政治辦法、市場經(jīng)濟建設經(jīng)驗、管理制度、科學技術等,就可以大膽學習引進。這實際上正是近代以來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化西學為國學的表現(xiàn),突顯了中國文化的頑強生命力。

      在科學時代,知識分子不僅成為一個社會階層,而且遍布社會化大生產的各個領域。他們憑借其政治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哲學等專業(yè)修養(yǎng),在治國理政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時,就范圍而言,治國智慧不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應成為全人類政治智慧的結晶,具有世界性;不僅是前朝或古代治國理政經(jīng)驗的歷史總結,而且也應是近代的、現(xiàn)代的甚至當下社會政治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具有鮮活性和歷史延續(xù)性;不僅是經(jīng)驗總結、教訓汲取,而且也應成為科學的理論、系統(tǒng)的思想,具有普遍必然性。真正的政治智慧總是對政治活動規(guī)律的總結,有普遍必然性而又有現(xiàn)實力量。

      第二,人民群眾始終是治國智慧產生的肥沃土壤

      通常,我們會研究歷史上治國者的治國理政活動,從中發(fā)現(xiàn)其賢明處,概括、提煉治國智慧。這當然沒有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國家治理主要由治國者進行,勞動群眾無權,也無閑暇、無能力參與,在君主專制下更是如此?!敦懹^政要》、《資治通鑒》之類的歷史著作,他們的作者雖然都有民本思想,但他們在書中重點描述的卻是治國者的活動,人民群眾在其中間或出現(xiàn),也只是治國者治國理政的對象和點綴。

      但今天我們關注治國智慧,眼睛不要僅僅看到治國者,尤其要看到勞動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國家的主人,治國理政如何對待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需要、欲望,是治國理政的動力;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治國理政經(jīng)驗的基礎;民心民意是衡量治國理政的現(xiàn)實標準。人民群眾的社會政治實踐活動,是治國智慧的不竭源泉。所以,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借助各個社會共同體的民主管理,聚天下之智,集眾人之力,是掌握治國智慧的不二法門。

      猜你喜歡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學習札記
      淺談如何加強醫(yī)院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影視語言與政治思想在微電影中的體現(xiàn)與應用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2:34:33
      從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營養(yǎng)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05:53
      戰(zhàn)國諸子敘事與中國古代史傳文的成熟
      求知導刊(2016年28期)2016-11-28 12:49:10
      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鴻溝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45:49
      關于企業(yè)政工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
      中國與希臘古代洪水神話比較探究
      簡論韓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現(xiàn)實啟示
      科技視界(2016年1期)2016-03-30 14:28:37
      蓬安县| 兴城市| 方山县| 滁州市| 高雄县| 玉环县| 大港区| 蒙自县| 仪征市| 巧家县| 井研县| 阿尔山市| 淳安县| 沐川县| 凤山县| 萝北县| 高要市| 长顺县| 元朗区| 鄂伦春自治旗| 池州市| 龙山县| 苗栗市| 海淀区| 大方县| 吴旗县| 西贡区| 兴和县| 九江市| 邳州市| 通榆县| 昌图县| 德格县| 永靖县| 甘德县| 兴文县| 渑池县| 庆城县| 南江县| 固始县| 株洲市|